红色基因是乌兰牧骑的根
——访我区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

2018-01-22 11:53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总书记创作

记者:乌兰牧骑的根基在哪里?精神核心是什么?

策·杰尔嘎拉: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在内蒙古大地引起巨大反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家通过学习传达以及召开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培训班、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热潮,着手制定学习具体意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召开全区乌兰牧骑工作会议,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在内蒙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创作热情高涨,新创作好来宝《滴在马镫上的奶子》、歌舞《我们的乌兰牧骑》、群舞《蒙古马赞》、舞蹈《象棋》、歌剧《心中的爱》等10部接地气、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半年的时间里为农村牧区群众演出58场,为外省区和其他盟市旗县演出90场,并荣幸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结合地区实际,坚持以“一村一户”的形式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演出。他们围绕新牧区建设和精准扶贫创作10余部新作品,还以达斡尔重大历史题材为内容创作了一部历史剧,为自治旗成立60周年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乌审旗乌兰牧骑新创歌曲《我的内蒙古》、舞蹈《遥远的家乡》《婚礼》、蒙古剧《沙漠之歌》等,并出访德国演出13场。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深入40多个街道社区为群众指导广场舞,收到良好效果。在总书记回信的鼓舞下,全区75支乌兰牧骑都呈现了新气象,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发展。

乌兰牧骑的创立是党的民族政策、文艺理论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创举。追根溯源,党的优良传统、内蒙古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的厚重草原红色文化,是乌兰牧骑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和思想基础,也是延安精神的种子在乌兰牧骑这棵“红色嫩芽”上结出的硕果。把革命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融入内蒙古广阔草原、根植广大农牧民心中,成为每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接力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党的优良传统,鲜明而深厚的红色基因,就是乌兰牧骑的根基。

乌兰牧骑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尖兵,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表明,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常年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是乌兰牧骑的生命力所在。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也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主要包括创作精神、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比如,对文艺事业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奋斗精神;一专多能、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热爱党和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其中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乌兰牧骑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乌兰牧骑的创作实践,对乌兰牧骑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让乌兰牧骑更加适应新的时代、适应新的审美,谱写新的辉煌。推动文艺创新还有一个传统如何传承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遵循总书记指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凸显时代特点,按照新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紧跟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文艺而言,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是要按照艺术规律和美的形式创作,创新性发展是要继续提高新时代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

记者: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创新方向在哪里?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如何传承?

刘新和: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乌兰牧骑的历史;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就必须研究乌兰牧骑的创作之路,研究新时代对乌兰牧骑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则是新时代赋予乌兰牧骑的历史使命。

从总体上看,今天的乌兰牧骑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与初创、发展时期的乌兰牧骑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乌兰牧骑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创新与创新思维。60多年前,乌兰牧骑在周恩来、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关怀下创立并发展,体现的就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要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对此,应进行专题性的深入探讨。

其次是要关注创作、关注人才、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和大、中、小型剧(节)目的协调发展问题。

如何创作属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是今后乌兰牧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回顾乌兰牧骑的历史,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歌舞类作品),那些艺术家表演的耳熟能详的作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刻,与之相比,新创作的作品就显得弱一些、单薄一些,这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创新问题、高峰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乌兰牧骑也是如此。除了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我们还需要优秀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培养乌兰牧骑急需的人才迫在眉睫。

还有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大、中、小型剧(节)目的协调发展问题。内蒙古素有“歌海”“舞乡”之美誉,弘扬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为广大农牧民送去精神食粮是乌兰牧骑从创立之初到发展至今的传统,必须恪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传媒的影响等,基层农牧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歌舞,具有故事性、能够承载主题的戏剧已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短短的几年中,各地乌兰牧骑就创作、演出了数十台剧目,而且绝大多数是大型剧目,绝非偶然。

我对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大型剧目给予了点赞和较高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发展的视角,而并非是说大戏排得越多越好。新时代的内蒙古舞台要步入“高峰”,离不开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乌兰牧骑的参与。在此提出如下思考:

其一,抓剧目,抓人才,给政策。

要推出精品,艺术作品是根本,必须下大气力去抓。而支撑优秀剧目的,无疑是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要有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使用人才,让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等脱颖而出,同时要为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二,有规划,看潜质,聚力量。

艺术创作与舞台呈现有自己的特殊性,用其他领域的规划方法或思路加以“规划”是不行的,但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加以科学规划也是必要的。要对有潜质、提升空间大、有可能跻身于高峰之列的作品加以呵护,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土壤,但不可揠苗助长,要凝聚力量,让优秀人才、团队担当重任。

其三,筑底边,早入心,勤培养。

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民众的戏剧意识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早入心,知道戏剧的魅力所在,自觉地接受、欣赏戏剧。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戏剧应该既是演员的艺术,也是观众的艺术。戏剧需要观众,成熟的观众群体可以推高舞台,推出优秀的主创团队,这是金字塔的底边。高峰难以在松软的地基上矗立。

记者:如何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永远飘扬?

于东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所以,总结乌兰牧骑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应了人民的需要,始终坚守初心,“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无论表演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乌兰牧骑都贴近基层农牧民的艺术心理,与广大群众心气相通,诠释着民族文化的心性,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寓教于乐,从而引领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境界、艺术情趣,“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截至目前,乌兰牧骑约有120多个节目在全国获奖,甚至有的还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国际声誉(如鄂尔多斯杭锦旗乌兰牧骑的儿童剧《和谐四瑞》、蒙古剧《阿拉腾鸿达嘎》在第14届格根木扎国际戏剧节上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舞美、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等19个大奖或提名奖),并且还培养出了像德德玛、拉苏荣、图力古尔,以及那顺、牧兰、金花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在传播方式上,乌兰牧骑除了继续坚持送戏上门、面对面宣讲等有温度的演出方式以外,还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络推送演出视频,进而扩大了乌兰牧骑的声誉和影响力。由于他们携带着红色基因,深情地热爱着草原、热爱着民族艺术,所以如今的乌兰牧骑已成为内蒙古的艺术名片、草原文化的重要符号。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乌兰牧骑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其未来的前进方向在哪里?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已作了深刻的阐述,那就是“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今后,乌兰牧骑前进的方向,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沃土”,不断创作具有民族气派的优秀节目,做到“人民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热气蒸腾、力透纸背的好作品,唯有好作品,乌兰牧骑才有永久的生命力。二要时刻牢记总书记“服务牧民群众”的嘱托,注重自身队伍建设,强化队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乌兰牧骑精神,永远做草原人民的“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情谊送到草原的千家万户,完成好党的宣传队神圣使命。三要注重艺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在根植基层、服务群众基础上,注重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创新艺术内容与形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研究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深入生活,不断探索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时俱进,这是推动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总书记创作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