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肛塞辅助全麻下小儿术后苏醒室内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8-01-22 06:54代艳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4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躁动苏醒

赵 军,陈 明,代艳霞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康巴什部麻醉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100)

我科小儿术后疼痛的处理多不够理想,尤其是小儿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手术创面大,手术部位神经末梢丰富,并受呼吸和吞咽的刺激。手术完成后,患儿常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苏醒期出现烦躁、哭闹,造成出血,甚至有导致窒息的危险等并发症[1]。再者由于我科对小儿疼痛认识的不足,镇痛滞后,给患儿造成一定的创痛。因此,为更好的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帮助患儿术后恢复,探寻适当优良的镇痛药物及镇痛方式尤为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7年1月~6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扁桃体联合腺样体等离子切除手术的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ASA分级I~Ⅱ级,体质量20 kg,一般情况良好,24 h内未应用皮质激素及其他镇痛药,无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栓镇痛组(B组)两组。

1.2 研究方法

患儿术前常规禁食水,均未用麻醉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开放静脉。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3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6~8 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泵注,不再追加顺阿曲库铵。手术开始时由术者在扁桃体周局部双侧各注射0.15%罗哌卡因10 mL(含肾上腺素1:200000)。术毕即刻送PACU苏醒,观察2小时。

1.3 镇痛方法

所有患儿在手术结束前5 mim,静脉推注曲马多2 mg/kg。B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插管结束后,经肛门向直肠塞入对乙酰氨基酚栓剂1粒(0.15 g)。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麻醉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气管导管拔除后即刻,每隔5 min的镇静、躁动、疼痛评分、额外镇痛需求及不良反应例数,统计分析每隔30 min时间段内即0~0.5 h(T1)、0.5~1 h(T2)、1~1.5 h(T3)、1.5~2 h(T4)这些指标的情况,并由一名专人在不知道分组的情况下记录。麻醉时间是指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至麻醉清醒气管导管拔出的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是指手术结束停止输注麻醉药物至气管导管拔出的时间。镇静躁动情况采用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疼痛情况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记录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呼吸抑制和出血等。额外镇痛是在疼痛评分大于等于4分时给予患儿镇痛处理,此病例也即观察结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ASA分级、麻醉总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n 性别(男/女) ASA分级 麻醉总时间(min)术后拔管时间(min)A组 20 11/9 1.5±0.7 60.8±9.8 12.3±3.9 B组 20 10/10 1.9±0.2 63±12.8 11.3±5.4

2.2 PACU苏醒期镇静躁动评分比较

T1、T3、T4时间段内,A组评分高于B组(P<0.05);T2时间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内比较T1、T4评分高于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3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疼痛情况评分比较

T3、T4时间段内,A组评分高于B组(P<0.05);T1、T2时间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内比较T4评分高于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T2、T3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外镇痛需求,T3、T4时间段内,A组高于B组(P<0.05);T1、T2时间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PACU苏醒期镇静躁动、疼痛情况评分及额外镇痛情况(±s)

表2 PACU苏醒期镇静躁动、疼痛情况评分及额外镇痛情况(±s)

组别 n T1 T2 T3 T4镇静躁动评分 A组 20( 3.8±1.3 3.2±0.7 3.8±1.1 4.7±0.3 B组 20 3.0±1.1 2.9±1.1 3.3±0.6 3.5±0.6疼痛评分 A组 20 1.3±0.7 1.9±0.7 3.8±1.1 4.7±0.8 B组 20 1.1±0.9 1.5±1.1 3.1±0.9 3.3±0.7额外镇痛次数 A组 20 0 0 6 16 B组 20 0 0 1 3

2.4 不良反应

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误吸、出血。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与成人相比,由于缺乏中枢抑制和发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等因素,小儿可能对疼痛更加敏感。术后疼痛又会引起苏醒期躁动、哭闹,疼痛经历也会对患儿产生长期影响,诸如术后的行为学改变及对疼痛耐受力降低等[2-3]。另外,小儿心理和生理上尚未成熟,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途径及剂量、镇痛方法的选择上也与成人不同。因此小儿术后更需要较为完善、安全和方便的镇痛。

本研究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避开了口服与注射途径,小儿也易于接受。对乙酰氨基酚是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其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脊髓和外周的环氧合酶(COX)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PGs)合成而产生镇痛作用,PGs是介导外周敏化和痛觉增敏的主要物质[4]。早在1992年Baer等[5]认为对乙酞氨基酚栓肛塞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WHO推荐2月龄以上患儿解热镇痛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栓,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对乙酰氨基酚3 ~12岁儿童常规直肠给药剂量,一次0.15~0.3 g,一日一次,作用达峰时间107~288分钟,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镇痛效果增强的同时并发症也出现[6]。因此本研究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150 mg肛塞镇痛,镇痛组患儿术后躁动、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了对乙酞氨基酚直肠给药对小儿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本研究证实,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肛塞辅助全麻下小儿术后镇痛方法安全有效,能显著减少PACU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获得较佳的术后镇痛效果,提高了监护人的满意度,也是更舒适便捷的术后镇痛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Sophie Shay,Nina L.Shapiro,Neil Bhattacharyya,et al.Revisit rates and diagnoses following pediatric tonsillectomy in a large multistate population[J].The Laryngoscope,2015,2:457-461.

[2] Brasher C,Gafsous B,Dugue S,et al.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children and infants:an update[J].Paediatr Drugs,2014,16(2):129-140.

[3] Tamura T.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s in children[J].Masui,2013,62(9):1080-1087.

[4] 金熊元,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9.

[5] Baer GA,Rorarious MG,Kolehmainen S,et al. The effect of paracetamol or diclofenac administered before operation on postoperahve pain and behaviour after adenoidectomy in small children.Anaesthesia,2012,47(12):1078-1080.

[6] 黄云萍,郑 笛,顾伟平.对乙酞氨基酚栓用于婴幼儿术后镇痛剂量探讨[J].浙江医学,2008,30(6):570-571.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躁动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