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化学学科特点 促使学困生转化

2018-01-22 07:11陈德权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

陈德权

【摘 要】文章针对不同类型学困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方式,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促使学困生的转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科特点;促使;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077-02

在实际的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如何对待他们?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初中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笔者重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方式,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学生都有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愿望。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大部分学困生经常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和挫折,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差,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努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建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1. 以实验引兴趣,激发信心

初中学生对化学这门新开的学科充满好奇,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绪言课时,可以将二氧化碳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设计成魔术,教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了一杯乳白色的“牛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一名学困生曾告诉笔者:“我之所以爱上化学,爱上学习,下决心彻底改变自己,就是因为刚学习化学时老师做的一个实验,我分享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到老师的表扬,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学困生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关心,有着强烈的上进愿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每一个 “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其转化的信心。

2. 妙用“角色效应”,唤起信心

教师在引导和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要适时地给予学困生展现的平台和帮助,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学习上的好帮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3. 选学困生作为科代表

近几年来,笔者选择学困生作为本学科的科代表,并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①当好助手,协助教师管理实验仪器用品。②领收并布置本学科学习任务。③收集学生对本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老师,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④督促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检查本学科学习任务的落实。⑤收本学科作业,提供未交作业的学生名单。⑥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科代表角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学困生的行为,在同学之间树立起威信,从而使他们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进步。打破好学生对科代表的垄断局面,使学困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学困生发挥特长,对学困生的转化具有特殊的心理学意义。

4. 让学困生作为小组长

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获得成功的喜悦。小组各成员的角色不同,分别是:组长、记录者、汇报者和整合者。其中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明确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另一方面要将合作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在整个小组合作过程中,组长必须认真聆听各个成员的发言,关心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对整个小组合作进行宏观把控。

曾有这样一个学困生,学习一塌糊涂,只要考试就是全班倒数第一。后来,笔者试着观察他,发现他责任心很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于是笔者让他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当时小组另外3位成员没有一个人赞同,笔者仍坚持要给他一次机会。开始的一两个星期效果不明显,谁料在第三周的考试中他居然考了全班第25名,学生都很惊讶,而笔者既惊喜,也很安慰!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其“闪光点”,让其发挥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被关注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深挖化学实验的潜能,提升信心

实验是见证化学概念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唯一方式。脱离了实验的化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大胆放手演示实验,呵护学习信心

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困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让其作为老师小助手,协助老师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融入学习活动中。一位学困生说:“通过实验,拉近了我与化学间的距离。想起一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总是担心学不好,从心底里对化学产生一种畏惧,甚至会有一点抗拒。但经过慢慢地学习,我发现化学其实挺有趣的。”

2. 依托“我与化学”活动,增强学习信心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实验教学,广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可以让学生单独设计实验做,也可以组织实验小组来完成实验方案,还可以让学生自选力所能及的实验项目,不断丰富课外实验活动。

“我与化学”活动是一个在化学课堂教学以外,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化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组建研究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动手能力强的学困生安置其中,让其充分发挥潜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其学习信心。

例如,第十四届“我与化学”研究课题“咸潮对生产、生活影响及减咸的研究”。学生在上册第四单元的“水的净化”及第六单元中学习并掌握到活性炭及木炭的吸附作用,参加研究的杨小海(学困生)同学因此提出可否用木灰进行吸附的设想。小组内讨论及查阅了相关资料,最后确定将研磨成粉末的活性炭及木炭、木灰进行对比实验。陈小欣同学谈到:“实验研究培养了我们寻根究底的学习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首先是查阅资料,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杨小海感叹道:“这次的实验让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自己一个人是很难完成这一个实验的,但每人分配一点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实验。

三、强化团队合作与配合,坚定信心

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学困生形成的外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父母。因此,必须整合全体老师共同协作,让家长密切配合,用集体效应去影响学生,形成教育“同心圆”效果。

1. 家校协同,齐抓共管

教育家斯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教师必须积极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协商班级管理对策。家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经常拿孩子攀比,或者唠叨埋怨孩子笨,对孩子大声训斥,导致孩子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和家长沟通,给家长讲解正确的引导方式,言传身教,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

2. 科任合作,共同育人

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班主任、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才能实现。每次考试后,笔者都会召开学困生“吐槽”会,听听他们的心声,分析失败原因,及时帮助解决,收集好各类的意见,整理后,通过科代表向科任教师提出建议和要求,只有协调好科任教师之间及与学生的关系,搭起师生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使学困生的转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有问题,大多只是自主学习方式遇到了困境。只要老师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家校合作,才能有效促使学困生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与文献:

[1] 李南萍,等.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课程的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

[2] 王纪龙.初中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2009,(5).

[3] 韩靖.杜桂娥.初中阶段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4,(23).

[4] 熊懷芳.初三“学困生”存在问题及转化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5] 李冬冬.初三化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动力学转化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杨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化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的“学困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