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江口古码头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2018-01-23 01:47吴培植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江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

吴培植

(泉州市威远楼文物保管所,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因刺桐港而享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有一千多年的古港历史。自古享有“东方第一大港”“四海人文第一邦”等盛名,是知名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起点城市[1]。

泉州有一条母亲河叫晋江,因晋朝中原兵荒马乱之时,北方汉人集体南迁,沿江而居,由此得名。沿江两岸存在着诸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其中一处就是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的江口码头,江口码头包含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曾是古泉州人进出海走向远洋通商的必经之地。

1 泉州港古码头——江口码头

古代,泉州湾东海街道法石一带商业贸易十分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及各种宗教人士在这里进行各种商务贸易。江口码头就位于泉州湾东海街道法石出海口,人们从江口两个古码头上岸,沿着法石古街——石头街直行到达泉州城。江口码头是无数航海家与讨海人出海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海丝各国通商之要道。江口码头处在江海交汇处的咽喉地带,内航可直达晋江内河,距泉州7.5 km,为宋元泉州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重要港口和商业码头。宋元时期,这里曾经是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港之一,作为当时泉州港商船往来的标志,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1.1 美山渡

美山码头始建于宋代,现存残长25 m,宽17.5 m,为花岗岩砌筑,呈舌状伸入江中。临江处筑石构墩台,接“一丁一顺”的方法交替叠砌,由于江底为软基,码头基础的底层均为松木桩(睡木沉基)。

码头北侧现存有一座美山天妃宫,内祀海神妈祖。按其形制特点,渡头石构主体由上到下可分3层:①层,厚1 m左右,用整齐、规整条石铺砌而成,石条间用水泥黏合,其伸向江中部分为Ⅱ级台阶。其上另盖有一座约10 m2王爷庙(亦称为土地庙),使原本狭小的码头更显急促。从做法上看,其与①层建造时间相仿,应为20世纪70、80年代所建。②层,厚0.8~1.2 m,直接被压在①层之下,石条间隙较大,中间填以三合土,结构较松散。这部分建筑应为清中晚期叠压层。③层,厚约3 m,呈两级台状伸入江中。该层处于码头下部,只有退潮时才完全暴露出来,其最高处离水面为3 m。历经数百年,虽有多处崩塌,但该层结构仍比较紧密,整体结构完整,当为宋元时期的码头主体。其东侧做斜坡面,石构体丁顺砌筑而成,西侧呈直立面。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泉州湾江口码头不远处的后诸港发掘出一艘沉没在港道边缘的宋代古船,“船残长24.2 m,残宽9.15 m,有13个隔仓,仅有底部。出土了大量遗物,数量较多的除了香料、木材、药物外,还有铜钱。

1.2 文兴渡

文兴码头始建于宋朝年间,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为石构斜坡阶梯的驳岸码头,以错缝形式为主砌筑,现存部分长34 m,宽3.5 m,码头基础以松木桩进行加固,花岗岩砌筑。渡口损毁比较重,大部已遭破坏,其中约20 m保留较完整,作台阶状斜坡伸入江中,由上而下共14级。最上层为规整的薄型石条砌成,估计为后期维修而成,以供附近居民日常出入,至今仍在使用。而沉入江中的残毁码头,在退潮时才能显露出来,其长不少于13 m[2]。

文兴码头是古泉州港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是古代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码头遗址有一座宝筐印经塔,颇具特色。高2.5 m,边长0.95 m,塔基上为须弥座,其上第一、二层塔身上分别雕刻有“佛”“法”“宝”“僧”以及水月观音雕像,其余构件为晚期所配。从该塔整体风格和风化程度来看,应为宋元时期遗物。从形制上看,特别是渡口石塔及沉入江中的码头基础,文兴渡亦为宋元时期的古渡头之一,这与史载吻合。文兴渡虽然码头体形较长,但其体量相对小,仅可供船只低潮时使用,故其作用、地位与美山渡不可同日而语。这座从宋代流传至今的航标石塔,不仅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更默默见证了泉州的航海交通史。

距离文兴码头不远处,有一座祀海神宫庙——文兴宫。文兴宫全称为泉郡文兴三王府,与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文兴古码头统称为北石文兴宫,当地百姓也称文兴宫为阿爷宫。始建于宋末元初,海拔16 m,为南宋时期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为迎接元军入城,铺造石板路时所建。它坐北向南,繁荣于明清时期,主建筑约300 m2,呈长方形,为三开间三落廊院式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屋顶有燕尾脊,硬山式。

旧时的文兴码头一度繁华,担负着远洋船舶停靠、海丝货物集散、造船修船和船员休憩等功能。而今的它已显落寞,除了少数游客外,多数时候都人烟稀少,唯有一座宝箧印经石塔静静矗立,听着潮起潮落,悠然望着人间沧海桑田。

1982年,文兴码头附近的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宫埕前百米处发现了泉州第二艘南宋海船。据考证,该船载重量为200 t,属中型远洋货船,载重量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600~700头骆驼运输队驮运的总重量。

2 泉州港江口古码头遗产点保护

泉州市丰泽区法石村是宋元时期泉州港重要港口之一,这里曾发现大量海外交通遗迹。美山、文兴古渡口就是古港的重要残存,但由于历年久远,古渡口多为泥沙掩埋。福建省文物局与泉州市考古队联合组织考古人员于2012年、2013年先后两次对美山、文兴古渡口进行考古发掘与清理,基本搞清楚两座古码头的建造年代与使用情况。

2017年1 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中国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江口码头遗址被列为该项目的16处申遗考察点之一。为了迎接2017年9月国家文物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考核验收,泉州各考察点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有关专家指导意见进行紧张而艰巨的环境整治工作。江口码头在此次泉州市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为配合江口码头环境整治工作,泉州市文广新局组织省市各级考古专业人员对江口码头遗址及其周边地带进行系统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清理工作。

但由于年代久远,海上水文环境变迁,江口码头所包含两处码头所处的海域已严重淤积泥土,古渡口为大量泥沙掩埋。在海水低潮位时,海域可见码头底部,码头主体也因此被淤泥复盖,考古人员清理完码头周边泥土,完全呈现出码头主体原貌。

3 结束语

泉州地处中国福建东南沿海,其东面就是台湾海峡,在中世纪被形容为“东方第一大港”。12—14世纪,泉州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港口和对外交通的门户,也是中外商品最主要的集散地。海上交通业的发达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3—14世纪鼎盛时期的泉州港,以其空前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都市风貌,为世人所注目。欧洲人所称中世纪的四大游历家:马可.波罗、鄂多立克、马黎诺里和伊本.白图泰都也来过泉州,并为它的极盛历史作证。其中,中世纪最著名的游历家、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就对“刺桐”港的繁荣富庶,尤其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赞不绝口。元至正五年(1345年),伊本.白图泰提到“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描写这一带江面的盛况。20世纪50、80年代,在此发现12—15世纪的造船遗址、船骸、石碇等及数座伊斯兰教石墓。推测泉州法石村石头街、美山渡、文兴渡、圣殿渡等遗址至清代仍在使用。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是内河码头,但处于江海交汇地段,是泉州港的重要门户,与海湾的石湖等诸码头构成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在2006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一起打包作为泉州港古建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宋后期,泉州已经“号为天下之最”,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海港。这其中文兴、美山两个古码头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个时期,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的商人与传教士从文兴和美山两个古码头上岸。全世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泉州,而发自泉州的货物则经两个港口运往世界。泉州的经济实力由此提升,成为多元化城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访泉州,在泉州他们不断有惊喜发现,泉州古城丰富的海丝遗产点给考察成员留下极深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高度肯定了泉州这座城市宽厚的品格和包容的气概。泉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出海港口,见证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通过航海对外贸易的途径,西到欧洲、非洲,南到印度、东南亚等国,北到琉球群岛、韩国、日本等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海洋文明;对于中华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泉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江口码头作为重要的进出海停靠码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江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
泉州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