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视角下钢琴艺术的发展和反思

2018-01-23 01:47王宇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钢琴创作音乐

王宇航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古代宫廷里就有“乐师”这一专门职务。但在古代中国,使用比较广泛的乐器是古筝、古琴、琵琶、箫等,这些乐器为中国的音乐曲目宝库的丰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国人见得较多的乐器应该是钢琴、吉他等,钢琴源于西方,是我国的“舶来品”之一。随着钢琴的传入,我国的钢琴作品随之产生,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果斐然。众所周知,钢琴因其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声音色彩变化多端等优点,有“乐器之王”之美誉。在钢琴传入我国初期,为尽快获得广泛认可,钢琴须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中国的钢琴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化倾向。我国钢琴作品常用西洋乐器来传达本民族的精神和意蕴,体现本民族的音乐内涵和音乐文化。因此,中国钢琴作品的丰富有利于发展中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的作用。

1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概述

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有两个特点,即本土民族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结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过程[1]。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社会弥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观念,再加上音乐文化艺术学科日益成为中国新一代的家长鼓励孩子所学的艺术,以及中国真实存在的升学压力,使社会大多数人开始聚焦于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发展中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就钢琴艺术而言,它同样也面对着一个难题,即中国的钢琴艺术如何在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当然,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得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及其创作的艺术特征。

1.1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

钢琴源于西方,它在传入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西方钢琴作品,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杰出钢琴作曲家的作品。国内大多数人一度奉西方的钢琴作品为正宗,都去学习这些钢琴作品的弹奏技巧和演奏方法,忽视了中国钢琴作品的选择和安排。20世纪20年代初,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揭开了中国人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序幕[2]。随后由中国钢琴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偶成》《小朋友进行曲》《锯大缸》等都尽量展示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特性。经过多年来国内的音乐家和钢琴作曲家的努力,中国已经有了不少可用于教学和演奏的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作品已由外来形式民族化的初步阶段逐渐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近些年来,我国的钢琴作品可谓是蔚然大观,在音乐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都和西方钢琴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既带有本民族色彩,又与当代世界音乐的发展主流相衔接。

1.2 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

我国的钢琴作品用西洋乐器来传达本民族的精神和意蕴,体现了本民族的音乐内涵和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特色。尤其是中国的钢琴改编曲,和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更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特色。大部分的中国钢琴作品(包括钢琴改编曲)在创作时还会把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散、慢、中、快、散”的节奏融入其中。因为,如果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离开中国自身的音乐传统和文化传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宏观上来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民族气韵深厚,古味浓郁。 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上的钢琴曲所追求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

2 文化遗产视角下钢琴艺术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形式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区别,再加上钢琴源于西方,直到近代才传入我国,因此,钢琴乐自传入我国起,便与中国文化碰撞和融合[3]。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一样,钢琴艺术从其诞生到后来深受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4]。目前,中国的钢琴艺术如何在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得了解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创作的历史,俗话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优秀钢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1 钢琴音乐教育历史的反思与展望

当钢琴音乐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臻于鼎盛时,钢琴才传入中国。中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大致来说经历了6个阶段,即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战争时期、1949年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期和当代中国的钢琴教育。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和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息息相关。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宗教传播也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手段,他们在中国频繁开办教堂和教会学校,钢琴作为演唱“圣诗”的伴奏乐器,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一些教会学校,如上海的中西女中还开设了钢琴课程,鼓励学生学习[5]。这时的钢琴老师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兼任,他们不懂钢琴系统科学的演奏方式和教学方法,只懂一些简单的曲目,但这却打开了中国早期钢琴教育的大门。而钢琴逐渐被当时的中国人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堂乐歌的兴起,清末学堂也教授乐歌,学堂乐歌的兴起带动了学钢琴的热潮。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个性化和平民化教育思潮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也广泛开展,专门化的音乐人才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一些大学,如燕京大学,相继建立了音乐科,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也开始建立起来,如当时的新华艺术大学,在这些院校里,钢琴基本是必修课。这时的钢琴教师受外籍钢琴教师的影响,对钢琴教材与曲目的选择己愈加丰富、系统。新文化运动时期钢琴课程的开设和艺术院校的建立以及教师的愈加专门化,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如丁善德、李献敏等钢琴方面的专业人才[6]。

在抗日战争时期,受社会现实的影响,钢琴教育机构大都难以维系,课程也难以维持,这一时期的学校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国立上海音专的专业学校。当时虽然各种条件都很艰苦,但是钢琴教学活动仍在努力进行。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社会条件依然艰苦,但之前的大多数院校开始回迁和调整,政府和社会上的一些组织也相继建立各类音乐教育机构,这时的钢琴教育为日后新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保存了一定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各类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以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院校为中心,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相继建立了一批音乐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全国范围内的钢琴音乐教育普遍开展起来。但这时提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个人情怀和个性却不被提倡,这对当时的钢琴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后来,由于钢琴是外来品,遭到广泛抵触,中国钢琴教育也受灾严重。文艺团体被强行解散,一些从事钢琴教育的专业人才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钢琴教育也被强行中断,大大影响了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中国的钢琴教育重焕生机。社会思潮从封闭、僵化、否定人性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以人为本,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使中国钢琴理论研究真正崛起,由此进而发挥了更大的钢琴教育辐射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钢琴教育逐渐形成了空前规模的教学网络,为全国钢琴艺术的普及打下了基础。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合格钢琴教师的专业培养与大量业余钢琴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对于提高中国整体的钢琴教育水平是一个难题和挑战。

2.2 钢琴音乐创作历史的反思与展望

在钢琴传入中国初期,钢琴完全是外来的乐器,是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在中国人开始钢琴创作的背后也包含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人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开始当属20世纪20年代初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创作初期,钢琴曲多为小品性质,处于西方音乐创作模式与中国本土音乐的融合阶段,构思较为简单,创作技巧也较差,代表作品除了《和平进行曲》之外,还有《偶成》《锯大缸》《哀悼引》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钢琴音乐趋于成熟,代表作有贺绿汀《牧童短笛》《摇篮曲》等,这时的中国钢琴作品不仅将中国的旋律和西方的复调手法结合起来,还极具中国音乐风格特色[7]。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钢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格调清新、体裁多样、内容新颖、题材多样的钢琴音乐作品,杰出的代表有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等。随后,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转折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钢琴创作以改编曲为主,将中国古典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文化结合,代表的有《夕阳箫鼓》。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和思想愈加开放,中国的钢琴创作也愈加发展,涌现出一批采用新技法创作的新的钢琴音乐作品,如赵晓生的《太极》等,由此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发展历程[8]。

中国钢琴艺术创作的主题是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本土民族文化,不能照搬西方,但可以吸取西方钢琴创作的经验和手法,实现“中西合璧”。

3 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钢琴教育已经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这也有利于我国的钢琴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钢琴教育、钢琴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相信中国的钢琴艺术必将实现稳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猜你喜欢
钢琴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