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2018-01-23 03:50杨文才郭志远甘兰芳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18期
关键词:河南企业家企业

杨文才 郭志远 甘兰芳 刘 攀 袁 展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企业家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问题深入分析靶向治疗,才能有效促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长生态环境仍需优化

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在“士农工商”传统观念中,商人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重农轻商”思想长期而广泛存在,商业文明发育迟缓,民营经济不够发达,一些地方对企业家还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只看到企业家是财富的拥有者,没有认识到企业家对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仇富嫉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人才的氛围不浓、关爱不够。

“亲”“清”政商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未完全理清,一方面政商关系复杂,不同程度上存在权力寻租、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等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政府人员谈商色变、为官不为,对企业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不关心、不回应、不作为。有些官员见到企业家躲着走,不接电话、不批文件,虽然饭不吃了,但事不办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新官不理旧账。个别地方在财政困难时还存在征收“过头税”现象。

市场环境仍需优化。从河南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公有制企业和政府部门存在“天然”联系,许多行业存在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壁垒,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企业家名气小的难以进入。有些行业、产业和市场对民营经济开放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排除;即使在已经放开的领域,非制度性因素障碍依然存在,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对外来企业给予超过本土企业的政策优惠,给本土企业家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规模结构短板仍较明显

企业家总量不足。受农耕社会秩序和农业文明的影响深远,河南缺乏企业家形成的社会氛围和经济土壤,民营经济不发达、不活跃,企业数量偏少,企业家规模不大。2016年末,全省拥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58万个,在全国排名第9位,仅为江苏省的33.8%,山东省的43.2%,比我们相邻的河北省少3万个,比湖北省少2.9万个;其中私人控股企业4.5万个,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不到江苏省的1/3,不到山东省的1/4,比湖北省少7.6万个,比河北省少7.5万个。

领军型企业家偏少。受地域和传统文化影响,河南企业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比较浓郁,“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小农意识比较严重,缺乏产业报国的大情怀和争夺产业制高点的大气魄,缺少像马云、任正非、张瑞敏那样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家,更缺少能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知名企业家。河南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90%,而50亿以上的企业不足4%。中国企业500强,河南入围企业由2011年的15家下降为2017年的9家。2017年,河南没有1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

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滞后。河南高等教育在全国比较落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受“学而优则仕”“轻商贱利”等思想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青睐有加,对中小企业存在偏见。国有企业受现行干部任免体制制约,市场化选聘比例较低,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年龄偏大。民营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第一代创业者已到退休年龄,子女接班意愿不强。诸多因素造成了河南省企业家群体年龄老化严重,青年企业家培养后继乏人。

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河南企业家多数是从乡镇企业起步,草根出身较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调查显示,高中以下学历占到21.5%,硕士以上学历不足13%,博士学历不到2%。虽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50%,但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家为继续教育型学历。此外,许多企业是在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家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能力较弱,无法实现创新突破。

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欠缺。河南企业家草根出身居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许多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现代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和培训,多是凭借自己的老经验、土办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普遍缺乏。上市企业作为公众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较为规范,其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河南企业家群体管理能力上的差距。截至2018年6月底,河南有78家主板上市公司,不仅与江苏、山东这些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安徽相比差距也很明显。

国际化视野不足。河南不沿边、不靠海,经济外向度较低。2017年,河南外贸依存度为11.6%,不到广东(79.3%)的1/6,而且超过一半由富士康一家企业贡献。企业家队伍国际化水平先天不足,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压根就没有走出过国门,更不用说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调查显示,河南省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的企业仅占被调查企业的9.1%,没有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重高达67.5%。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薪酬体系不完善。河南许多国有企业仍实行平均主义取向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尚未完全市场化,企业家的价值和贡献在许多企业并未得到应有报酬,薪酬水平与同行业民营企业相比差距较大,极大地降低了国有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一些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意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招聘时许诺很高的薪水,往往难以兑现。

精神激励不够。企业家尤其是优秀企业家往往对物质激励看得不那么重要,更在意社会地位、荣誉等精神激励,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功勋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以前各地都有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大、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授予优秀企业家等称号,满足企业家的社会认同感和尊重感,但是近几年,省级层面没有再开展过类似活动,各地评优评先活动也大大减少。

约束机制不健全。河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针对企业经营者权力的制约监督规定过于笼统和零散,对企业家违反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的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有限。国有资产监管、追责机制不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对政府直接任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很难有实质性约束。

载体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不够。河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较少,吸纳人才创新创业、承载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企业家孕育成长的土壤不够肥沃。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391家,河南只有14家入选,占比仅为1%,总体数量不足,与相邻的山东(162家)、湖北(26家)、河北(56家)、安徽(25家)、陕西(25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不足。当前,虽然各地都搭建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家交流互动平台,但缺乏一个统一规范、运转高效的平台管理机制。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乱收费现象,客观上制约了企业家参与互动、对接交流的有效性,导致企业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58.7%的被调查者认为,制约河南企业家成长的首要问题是缺乏交流合作平台,有26.8%的企业家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组织。

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当前,很多企业家反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低,本土省级金融机构偏少,仅有一家省级银行和一家证券公司。虽然各地探索建立了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产业基金等金融服务平台,但是发挥作用有限,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政府服务企业家效能有待提升

服务意识不强。虽然河南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放管服”改革,但是简政放权不够彻底,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够强、优化服务不到位等情况。有些部门和个人官本位思想浓厚,认为现在的企业是私人的,企业发展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对企业家的成长关注不够,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够主动积极,为企业办理业务效率不高。“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现象还时有发生。

服务企业家方式落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提出,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我们还固守着过去老传统、老做法,坐等企业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来找政府,权力寻租现象依然存在;“互联网+”服务应用不够、不普遍;对惠企政策宣传的方式依然停留在下达文件、发放书籍、召开会议、电话通知等传统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信息化平台较少。

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很多涉及企业家的政策、资金等资源掌握在组织、国资、工信、人社、科技等不同部门。而这些部门对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各管一段,自身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机构。部门之间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形成机构健全、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服务企业家机制。

本文系2017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加强河南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7W02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河南企业家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对话“疫线”企业家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