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研究视角的意义

2018-01-23 11:16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

近二十多年来,民族志式的研究逐渐成了中国民俗学领域主流的研究方法 。大量涌现的基于定点田野作业的个案研究,日益取代以文献综合比较为基础的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状况,随着美国民俗学界以“表演”为中心的视角不断被国内同人所了解和接受,尤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就民俗学作为一门“朝向当下”的“现代学”而言,这样的学术转型,作为对过去长期盛行的文化比较研究法的一种补正,当然值得肯定、值得支持,而且,它也的确为学科发展带来了诸多崭新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区域研究和个案描述,正在使民俗学的知识体系日趋破碎,许多研究也不断走向碎片化,缺乏整体的视野和一般性的理论概括。这种现象,却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事实上,民俗学及其分支学科,从发轫至今发展并积累了多种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既带有其产生时代特定思潮的印记,又有着针对研究对象特定属性的特殊适应性。从后一方面来说,对于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而言,每一种方法,始终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学术兴趣的转移,有的方法可能会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有效性的丧失。本期前沿话题,是围绕盘瓠神话这一古老话题展开的多维度讨论,其目的就是要以神话为例,展示多元视角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在民间文学的诸多文体中,神话是与人所关心的最根本问题直接相关的一种。它有着丰富的属性和多元的价值,既是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的神圣叙事,又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常常作为有关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合理性或合法性的基本解释,在许多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特征,使得神话成了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最多、成就也最为突出的一类文体。多年来,神话学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些视角和方法,既包括以文本细读和比较为基础对神话内容的分析,又包括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神话在日常实践中的功能的讨论,它们均因应神话本身多元属性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而产生,为多向度地探讨神话所具有的多元特征提供了得力的工具。今天,当有关“表演”的视角成为我们观察民间文学存在和传承状态的基本视角之时,神话早已不再仅仅被视为传递远古信息的古老文本,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不仅仅只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品,而且还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当下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文化建构等方面,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常常会经由一种再语境化的处理,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神话文本本身的内在规约性或自足性,是使一则神话之所以能够发挥相应功能的重要基础,离开文本,离开文本中诸多相对稳定传承的要素或文化编码,丝毫不会有上述的种种功能。这就是说,在结合语境来观察文本的视角成为常识的背景下,传统的母题研究、文本分析或语义分析方法,不仅不应该被忽略,相反,它们还应该成为从根源上去解读神话进而理解其之所以具有现实功能的重要手段。这种“有关释源的释源”或可称之为“元解释”的工作,始终应该是神话研究的基础,而当它借助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来尝试新的拓展时,就尤其展示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
导言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爱情神话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神话谢幕
民间文学中关于“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的分析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