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志工作破解难题、开拓创新的思考

2018-01-23 14:13马艾民
广西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志机构工作

马艾民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 长春 130051)

一、地方志应有的功用

志乃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古今。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方志数量庞大,著述范围广泛,成书卷帙浩繁。据1985年统计,旧方志多达8264种。①严寒.新方志编纂实践与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30.第二轮修志周期中,全国三级志书共规划5652部,目前已出版2464部。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17年8月印发《关于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完成进度情况统计的说明》.旧志、新志构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宝库。关于地方志的功能与作用,前人概括为:存史、资政、教化。笔者以为,这种概括十分精当,而后人对这种概括的升华也比较贴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用三个“库”对地方志的功用加以总结:志库、智库和知库。笔者以为,从存史的角度来看,数以万计的新旧志书无疑记录和保存了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历史,堪称“志库”。从资政的角度来看,地方志书为各级别、各行业、各领域的决策者、领导者提供了事实依据、研究依据和决策依据。此外,近年来,地方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行业、多角度、多侧面的借鉴,与历史研究、文博事业、旅游发展、项目论证等等产生关联,发挥着提供佐证、追根溯源、丰富内涵等作用,堪称“智库”。从教化的角度来看,地方志书中所承载的内容对一代代中国人产生了无声的影响,起到的是以文化人的作用。志书成为人们知悉国情、社情、乡情的重要渠道,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的途径,堪称“知库”。目前,地方志工作机构正在从“编纂一部志书”向“发展一项事业”转型,这种转型无疑扩展了地方志机构的工作范围、丰富了地方志的工作内涵、增强了地方志的现实功能,其作用较以往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二、地方志工作遇到的难题

全国省、市、县(区)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共有3200多个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17年8月印发《关于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完成进度情况统计的说明》.,在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曾到全国10多个省(市)、40多个市和县进行工作调研和考察、交流,也曾针对吉林省修志、编鉴队伍做过问卷调查。纵观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现状,多数地方存在阻碍地方志工作的因素,严重影响地方志功用的发挥。主要问题及表现如下:

(一)“志、鉴、馆、网、用、研”地方志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以吉林省为例,在被调查的9个市、县(区)中,有5家地方志工作机构停留在志、鉴的编纂阶段,“馆、网、用、研”等工作极其薄弱或者根本没有开展。有3家在资料室、网站建设中有所作为,2个市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较为突出,3个市的数据库建设几乎没有启动。在6个县(区)中,只有长春市的宽城区开发利用了方志资源,出版了地情书《宽城史话》(一、二),其他5个县区忙于修志、编鉴,配有方志资料室,建有网页,但无暇顾及数据库和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其中一个县级市在2013年创刊了首部年鉴,但人员少,编辑过程较长,加之缺少经费,年鉴在2016年才出版面世,其他工作更是难以顾及。

在“六位一体”方面,9个市、县(区)方志办中,只有1家初步形成了“志、鉴、馆、网、用、研”的地方志工作格局,从“编一本书”向“兴一方事业”转变,在修志和编鉴的同时,开展了方志馆、方志网站建设和方志惠民“六进”(进机关、进院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使得方志的功能得以拓展。其他市、县(区)方志办有“疲于应付”之感,地方志工作局面没有完全打开。

(二)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不合理

就吉林省而言,9个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均为独立设置,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并不整齐,设置各有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种情形:一是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独立设置,全省只有5个;二是地方志工作机构设在当地政府办公室中,全省有21个;三是地方志办公室与档案局合署办公,全省有25个。地方志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也不相同,其中有的为事业编制,有的为行政编制。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设置全省不统一,不利于当地地方志机构开展工作;不利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调、指导;也不利于地方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是造成地方志工作日益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地方志工作人员不足

从全国来看,各省、市、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吉林省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共有73家,平均每家有从业人员3.5人。全省年鉴工作者约有160人(包括兼职人员)。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高层次专业人才更是少而又少。长期“缺少人手”,地方志工作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市、县近年有三四位处级(科级)干部相继退休,却没有新到的年轻人。有的县(市、区)方志办仅有1人,方志科科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些方志办好不容易调入一两位年轻人,但一年半载之后,或被其他部门借调,或被上级部门选用,人员留不住,人才在流失,年轻人的数量实际上没有增加。外聘人员存在着年龄过大(吉林省县级志办聘请人员最大年龄为75岁)、知识老化、不会操作电脑等问题,加之聘用工资不高,外聘人员也不稳定。人员不足是制约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地方志工作经费不足

“一事一议”仍然是多数地方志工作机构申请经费的主要方式,真正做到“经费到位”,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并不多。吉林省约有三分之一的方志办基本摆脱了“钱缺气短办事难”的窘境。其余三分之二情况各有不同。那些与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的地方志工作机构,经费虽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但志、鉴出版经费基本有保障,其他经费(方志资源开发、网站建设、资料建设、人员培训等等)则没有着落。与档案局合署办公的地方志工作机构,经费较为紧张,有时要挤占档案工作经费。

据了解,除沿海发达省份之外,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县(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感到经费紧张,“跑断腿,磨破嘴”之后,申请到的经费每年大约5万至8万元,仅仅能够保障办公支出和印刷年鉴,开展其他工作如志书的资料长编工作、地情开发工作、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培训等等经费仍显不足。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地方志机构开展工作的因素之一。

(五)地方志的社会影响有限

说到《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谈及“一纳入、八到位”,地方志系统的人员耳熟能详,但系统之外的人知之甚少。有的地方党政领导不清楚这些法规;有的党政主要领导坦言,在四五个政府部门工作过,但是不知道有地方志这个部门;有的领导是分管了这项工作之后才了解到地方志工作的一些情况,发现原来这项工作还有这么多事情需要做;还有的副县长分管文化工作一年多了,一直认为地方志就是档案。从地方志工作者的角度看,一部分人因为工作岗位默默无闻而缺乏自豪感;大多数人因为成果有限而缺少成就感;少数人因为有“活思想”而缺少责任感。这些都导致地方志工作调子越来越低,社会知悉率不高。

社会知名度低带来的不良效应,一是地方志机构征集志、鉴等各类稿件困难重重、费时费力效果差;二是地方志工作被社会所忽视;三是地方志工作成果应该发挥的作用被逐步消解。这种影响是隐性的,不易引起广泛关注,但负作用是长期的、严重的。

产生上述五大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一是地方志工作不是各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多年被边缘化;二是经过多年的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地方志工作机构和人员几经变化,形成今天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的局面;三是各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各地工作局面、工作水平不平衡。从主观上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负责人主观意愿、协调能力、业务水平不均衡,造成各地地方志工作的氛围、效率、成果不同。

三、地方志开拓创新的尝试

面对地方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全国地方志工作者发扬“仙人掌精神”,主动作为,努力化解难题,力争取得新的工作业绩。从目前来看,各地的主要举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打开地方志工作局面

地方志工作被“边缘化”,这在全国来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部门弱势的这种现实,许多方志办的领导能够积极面对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当地领导的支持。如四川省方志办请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地方志业务文件,组织各地的秘书长参观考察全国的方志馆建设,向他们宣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灌输”地方志的功能和作用,拉近感情。吉林省长春市方志委积极主动争取市领导的支持,市委书记、市长以及分管副市长在图书出版、方志馆建设等方面几次作出批示,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吉林市志办在修志编鉴、地情开发等方面争取领导的支持,使这些工作都由市政府发文在全市进行部署,工作开展得扎实深入。常言道,事在人为。面对困难,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采取什么态度、采用什么方法面对,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倡导读志用志,发挥地情资源的社会功能

目前,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正在克服“一本书主义”观念,在全社会倡导读志用志,积极开发地情资源,努力服务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四川省志办编纂出版了《巴山皓月蜀水清风——四川革命先烈及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辑要》《四川省AAAA级以上景区资料汇编》《四川乡镇简志》《四川石窟寺志》。长春市志办开展了“读方志·知市情·爱长春”主题活动,这一活动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他们开展了方志惠民“六进”活动,先后到市委党校、宽城区图书馆、榆树市新立镇和吉林建筑大学举办了地情知识巡回讲座,使地方志走入社会,走进生活,让人们知志、爱志、用志,对志书这一厚重地情资源为社会服务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三)采取聘用等办法,解决人员不足的难题

全国各地地方志部门缺少编制或有编制但人员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一些地方采取了返聘志办退休老同志或在社会上聘用老同志的办法来进行修志编鉴工作,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有一定效果。吉林省榆树市地方志办公室除科长外,其他人员是聘用的老同志。这些老同志不但熟悉地情,而且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不计较待遇,每天正点上下班,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

四、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地方志工作作了指示和批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编写通用教材,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合作招生计划。在这样大好形势下,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理应乘势而上,注重顶层设计,在全面掌握全省地方志工作情况,全面研究地方志工作问题,全面谋划未来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使地方志工作真正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队伍之中,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让地方志工作焕发新的生机。

针对制约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五大难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供全国各地同仁思考、讨论:

(一)政府要为地方志工作提供支持

1.修订省级层面制定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或实施办法,出台配套政策。

国务院在2006年5月18日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地方志工作条例》或实施办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条例中的有些条款落实得不彻底,主要原因是缺少配套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感觉没有“抓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人、财、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一纳入、八到位”方面,目前亟待解决的是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机构到位的问题。全国各地希望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国家级层面积极争取,力争为基层志办提供“尚方宝剑”。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是各地争取省政府(或方志办与省编办、省财政厅等联合)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二是与人大沟通,争取出台各地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以便于各市(州)、县(市、区)遵照执行。

2.理顺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

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接近尾声,其他各项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各省应该借此机会理顺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改变全省归属不一的局面。从长远看,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着想,地方志工作机构单独设立是较好的选择。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应主动协调省级编办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市级、县级和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编制数量(如吉林省的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制为9名至15名;县级和区级为科级建制,配备编制4名至7名)①《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事业单位编制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吉编办发〔2013〕90号).,不可少配或挪用。

3.建立费用发放制度。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获得适当报酬。”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条例》也有相关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志书和年鉴的作者和编者稿费、聘用人员的补贴费用以及旧志、旧物的征用费多数并没有落实,只有少数地方志工作机构与财政部门沟通后,发放了个别项目的费用。据笔者所知,一些地方从未给年鉴撰稿人发放过稿费,与有关部门协商多次无果。省级地方志办公室应与财政部门协调,出台《关于地方志系统稿费等发放办法的通知》,让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有所依照,否则,正规出版物却不能正常发放相关报酬,各地束手无策。建立稳定长效的征集渠道和制度,有利于地方志工作机构征集和保存纸介质、电子文档、音像制品、实物和口述资料等各种地方志资料。而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4.进行全省范围内的执法大检查。

作为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每年开展一次执法监督,对市(州)、县(市、区)进行全面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执法检查之后,形成情况通报下发全省各地。一方面推动《条例》及相关通知、规定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为当地地方志工作机构撑腰、打气,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提升地方志工作在领导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地方志系统努力方向

1.在全省地方志系统内加强培训工作。

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事在人为”已经在地方志系统得到一个又一个验证,这个论断无需赘述。加强培训是提高地方志工作者素养的重要途径。

培训对象为全省地方志工作者,可分为志书总纂、年鉴主编,志书、年鉴编辑,志书、年鉴撰稿人三个层次。

培训师资是全省地方志工作者中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以这批人为基础组成“讲师团”,可以分为几大类:志鉴编纂讲师团、地情开发讲师团、志鉴数字化讲师团、读志用鉴讲师团。各讲师团分工负责,定期在全省范围内巡讲,也可以根据各地需要,把选题分派给各讲师团,实行“菜单式”讲授,满足各地提升业务素养的迫切需要。

培训教材为选择二至三部专业著述作为参考教材,重点结合修志编鉴实际问题进行讲解,让培训对象达到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经过一年的实践后,可以形成全省通用的较为固定的培训教材,供业务培训之用。

培训时间为一年培训四次,每个季度一次。省级方志办年初制订培训计划并下发,各地人员报名参加。

培训方式为每次培训邀请两位主讲人,讲两个主题。课后有互动,探讨修志、编鉴、地情开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此外,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培训方式,由省地方志学会不定期地邀请全国各地修志、编鉴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开办专题讲座,以开阔视野、跟踪前沿、增长见识,提高全省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举办活动不少于两次。

“走出去”学习也是提升系统内人员素养的一个方式。抓住全国性的业务会议等机会,派人外出学习、参观、访问、交流,以掌握最新信息、了解同行动态、充实提高自我。

2.借助高校力量培养专业人才。

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规定:“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现实恰好相反,全国省级地方志办公室经过专业培训的地方志编纂人员已是不多,市、县级更是凤毛麟角。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必将成为今后全国地方志事业的“短板”。

就吉林省而言,吉林省是高教大省、人才大省,可惜的是,驻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没有方志专业的,也没有年鉴专业的。中指组正在着手在全国设立方志学科和年鉴学科的工作,吉林省在这方面应早做打算、超前谋划。可以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协调,探讨在驻吉高校中率先增设方志学专业和年鉴学专业。请吉林大学等院校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发掘师资力量,同时省方志委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表达能力强的资深志鉴专家为学生开办讲座,采取“2+2”(两年专业理论学习,两年参与志鉴编纂实践)的方式培养实用型的方志和年鉴学专业人才,由全省方志系统承担学生后两年的实习工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录用统一考试,由全省方志系统择优录用。与此同时,省级地方志办公室与省教育厅协调,与相关高校在成人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办学,开办方志、年鉴专业函授班,每年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面授,开设修志、编鉴方面的课程。如此,坚持若干年之后,可在全省地方志系统内建立一支有学者风范的专业的志鉴编纂队伍。

3.树立系统内的典型。

全国省级地方志办公室应在全省地方志系统内发现和选拔、培养和树立两类典型:一是先进群体,二是优秀领军人物。挖掘典型群体和人物的思想和事迹,在全省地方志系统内广为宣传,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带动和鼓舞方志人,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引导地方志工作者不畏“三苦”(清苦、辛苦、艰苦)、甘于奉献,乐于在埋头苦干中寻求人生乐趣,为地方志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要善于发现日常工作中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修志编鉴的人物(包括各地的外聘人员),总结他们的平凡事迹,宣扬他们的可贵精神,让全省地方志工作者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4.进一步扩大地方志的知名度。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知名度在当今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一个人还是一项事业,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想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地方志工作也是如此,需要从业者奔走呼号,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进而关注、利用方志成果。在扩大知名度方面,以下几个措施可供参考。

(1)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在这方面,长春市方志委做得比较好,宣传意识比较强,与《长春晚报》有长时间的合作,不仅挖掘了地方历史,还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地方志。方志机构的合作对象可以是报社、电台、电视台,还可以是网站。合作形式是多样的:合办栏目、合作开展人物评选活动、合作举办知识竞赛等等。

(2)广泛宣传系统内的典型以及“读志用志”“读鉴用鉴”成果。把业界领军人物的事迹刊发在报纸和广播、电视、网络上;挖掘各地读志用志典型事例,进行全面报道和展示;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及时、广泛地向全社会宣扬地方志、方志成果、方志人物;充分发挥地方志自身网站的作用,使之成为宣传方志、传播地情信息和方志成果的有效载体。凡此种种,意在引导更多的人利用方志资源和成果,更大程度地发挥方志的资政、育人、教化作用。

(3)参加书市、文博会等,扩大地方志的影响。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的活动,制作专业展板、展出方志成果,向观展的人群强力推荐地方志。加强与全省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及民间文化人的联系,建立沟通渠道,不失时机地推广、宣传地方志,与此同时,掌握旧书、旧志流传方向和价位,为旧志收集和整理提供线索。

(4)与教育部门合作,让方志进入校园。编写省情、市情、县情、区情简明读本,让地情进入校本教材,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掀起“读志鉴 知省情爱家乡”热潮并使之持续下去。如此,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方志成果有了用武之地;中小学生增长了地情知识。如果做得好,这是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项目,需要有全面的策划和具体人员进行操作,如果地方志人员有限,可以委托社会力量合作开展这类工作。

(5)与图书馆、高校、社区合作,开办地情讲座。长春市的宽城区在2013年有过一次类似的尝试,效果良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在前期策划和筹备的基础上,面向社会人士长期推出“地情讲座”,每个季度请一位地情专家讲一个主题,地点选在公共图书馆、高校或者社区。充分发挥资深志鉴工作者的作用,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支“读志用鉴讲学团队”,形成规律,每次讲座为主讲人发放一定的费用。如此,修志编鉴与读志用志、读鉴用鉴并举,能够发挥地方志的教化作用,惠及当代、垂鉴后世,同时扩大地方志的知名度。

(6)与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合作,让地方史进课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与当地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沟通,努力让资深地方志工作者登上讲台,让地方史进入成人课堂,让当地人知省情、爱家乡。

(7)开发方志资源,不断推出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作用。建立地方志资源立项开发制度,严把立项关,选择那些存史价值极高或实用性极强(可用作校本教材、可进入党校、可作为讲座选题)的项目加以资助,吸引系统内外更多的人参与到地方志资源立项开发工作中。以吉林省为例,可以重点考虑从伪满州国时期的志书、年鉴等历史资料中找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为当代服务。多角度开发地方志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具备上述两种价值的方志成果,让开发成果惠及当代、泽被子孙。

在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在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借鉴、智力支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只在系统内广泛传扬,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知晓、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理解和支持地方志工作是方志人的职责。为此,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带领全省地方志系统的工作人员对内强素质、对外争条件,在努力完成“两全”目标的同时,实现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志库”“智库”和“知库”的功用。

猜你喜欢
方志机构工作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不工作,爽飞了?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