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师”浅谈

2018-01-23 22:00雷悦文
歌唱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男高音声部歌唱

雷悦文

当看到本期讨论的话题时,我有些犹豫,原因是这个话题还真的挺“危险”,说不好会“掉脑袋”,但是这个话题却非常有意义,很有探讨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一点点带着您往前走。接下来,我将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心随性,也许这样的形式更能让您顺着我的思路与我产生思想的共鸣。

谈到声乐学习,首先我们便会联想到声乐教师,也必然会把歌者的水平与声乐教师的歌唱水平联系到一起,这很不合理,但却很符合逻辑。仅就声乐这一小的艺术门类而言,其中就充斥着很多不合理却符合逻辑的误区,而这些误区便是我们学习进步的绊脚石,轻则摔一个跟头,重则摔断腿,从此告别歌唱这个行当!

以歌唱水平来论,我并不是一个歌唱家,但我曾经做过私人心理咨询师。虽然是小打小闹,却也养成了爱观察和归纳总结的习惯。我经常会留心人们应激时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这些动作和表情带来的心理惯性,这很有意思。比如当一个初学者在唱换声区时,大多都会有皱眉的动作;当一个人破音时,则身体会不自觉地一缩;当一个人在听自己录音的时候,大部分表情都很凝重,而且不会听完……这些都是我们在声乐演唱或者训练时出现的不为人察觉的小的心理惯性,而这些小小的心理惯性往往会不断累加,变成一个很难改掉的坏习惯。当这样的坏习惯形成并稳定时,我们就会感觉歌唱这件事变得异常艰难,然后萌生换老师的想法。

我们的声乐训练,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助学生改掉各种毛病。真正的歌唱技术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能理解,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毛病,导致我们总认为声乐是一门极其复杂难懂的学科。回想一下,我们的声乐课上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教新的歌唱技术吗?并不是!大部分时间,教师都在说“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高音不应该怎么样,低音不能怎么样”,对不对?也就是说,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助学生“删除”他们的坏习惯。虽然这样的课程是很枯燥、很无聊的,但却是声乐学习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极其枯燥无聊的过程中,很容易让人再次萌发一个想法:换个别的老师试试。那么,咱们便可以开始今天的话题了——如何看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换老师。刚才我们说了学生之所以会萌生这个念头,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长期的基础训练太枯燥乏味;但我以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继续深究一下。

这里我要事先说明,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换老师是必然会发生的。是的,这是一种必然!但它可分为主动和被动。比如你不可能一直跟着启蒙老师,你得考学,进入大学后会有新的专业老师。也许在开始学习阶段,你就是跟着音乐学院的老师,可以一直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但是要知道在大学里并非只有主课老师这一门声乐方面的课程,在很多音乐学院里都会开设艺术指导课或重唱课等,那么当你需要跟别的老师配合时,我们也可将其视为被动地换老师。而本文讨论的是主动而非被动地换老师。

一般来说,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如果一个学生主动产生了更换老师的想法,会有以下三种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唱得不如目标老师好。二是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教得不如目标老师好。三是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名气不如目标老师大。

本文开篇已经提到,声乐学习中存在很多不合理却很符合逻辑的事情,上述三点便正好符合这个标准。首先,绝大多数人遇到问题都不会主动在自身找原因,第一反应往往会认为是他人的原因,才导致我的错误与失败。我们很多时候都不会去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问题的根源何在。唱歌也是一样。很多人在大学阶段越唱越差,他们认为这一定是也肯定是专业老师的问题——专业老师教得不行,不会教(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不好好教学的老师,但本文暂不讨论这种情况)。他们说,正是因为老师自己都唱得不行,所以我才会越唱越差。然而,真相却是这个学生每天去琴房拼了老命吼一遍《今夜无人入睡》后就算是练完了。接下来安排的活动是通宵打游戏,整天抽烟、喝酒、打牌,各种聚会一次不落,更别提节假日时还去琴房练习。是不是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如果单听这个学生说自己曾经多好,这个老师怎么不会教,肯定会觉得他想换老师很符合逻辑。上面这个人物是我杜撰的,但类似的情况确实屡见不鲜。于是,在这样的学生群体里形成了一种很不合理却在逻辑上说得过去的说法,那就是“我跟别的专业老师学一定能进步”。说它“逻辑上说得过去”,是因为这个结论是把“自己的老师不会教”作为前提而得出的逻辑线;说它“不合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在强词夺理。然后,学生花了高价钱去某大师或者歌唱家那里上了几节课,发现还是一如既往地摸不着头脑,这就引出了我们下一个要聊的子话题——是不是跟大师学就一定能成功?其实这个话题我很早就想专门写篇文章来说一说,因为这个观念着实害了很多人。

1.“大师”是不是就有神一般的方法能让你不用花时间练习,不用经历一遍遍枯燥的琴房练声,就能获得好的声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听过也上过很多大师班,绝大多数大师都是在音乐性的层面为学生调整,很少有大师在短短45分钟的大师班上给学生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技术,显然这对于大师的教学效果而言是比较危险的。在很多大师的眼中,技术其实并不难,妨碍我们正确歌唱的并不在于技术,而是诸多的坏习惯,改掉坏习惯是需要大量时间的,绝非短短的45分钟。

2.大师的课性价比就一定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德国的教授们经常向我表达一个观点,即“你需要让自己的身体学会如何使用歌唱的技术,而非你的大脑”。如果用我们的语法逻辑来叙述这句话就是,学习一种方法也好、一项歌唱技巧也罢,我们需要让身体相关的部分感受到并且记住这项技术工作时的状态和感觉;而不是说,明白了就算学会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并非是因为其拥有举世无双的技术,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阅历、经验和内涵——通晓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知道什么样的风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音色,明白什么样的音色需要什么样的身体机能运作。然而,这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技术还不完善的学生来说,其实性价比并不高。只有当你已经具备非常完善的技术,能通过技术做出表现不同音乐风格所需的不同的声音色彩,这时上大师班的性价比才高。打个比方,假设你是一名外科医生,却在连手术刀都还没有拿稳的情况下,就跟做高精度的切割缝合或者极细致的纳米微创手术的大师学习,这样肯定是没有意义的。倒不如先好好跟着自己的师傅把最基本的技术学好以后,再考虑跟大师学习。

大师是不是就是技术特别好的?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很多人觉得大师一定是常驻斯卡拉或者大都会的那些歌唱家们,他们的技术一定是惊为天人的。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我看来,真正配得上“大师”头衔的,首先得有唱功,但最重要的是大师不仅能把作曲家的风格拿捏精准,而且能在作曲家的风格中完美融入自己的演唱风格,同时又不影响舞台表现力。有人会问,这难道不就是技术吗?我认为,这是灵魂。相信我,“如果没有歌唱的灵魂,即便给你帕瓦罗蒂的嗓子,你也只会干吼。”这里我就不再单独举例子了,特别是在男高音这一块,当今一些很红的歌手,他们的演唱技术并不是被所有人都肯定的,他们的歌唱也时有偏低或者“卡、紧、提”等现象发生,然而当他们站在剧院的舞台上、歌剧的情境里,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让人听了热血沸腾。

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诫我:“不论跟谁学习,最终都得回归到你的毛病上来。”大师班的老师不会针对你的顽固问题“死磕”。即便你成了大师的学生,同样还是要解决之前就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师生双方慢慢地磨——声乐这东西急不来。

事实就是如此,不论跟谁学,改方法都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这跟是否换老师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有时候,我们固执地认为,换个老师对于解决自己的歌唱问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这不太现实。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文说的学生选择换老师的三点原因,就会发现这样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我以前就是这幼稚的人群中的一员,我跟过不少老师学习声乐,接触过各式各样的歌唱方法。喉头紧,是从我开始学习唱歌至今为止,整整十年都存在的问题。我选择换老师大多数时候就是希望新换的老师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总是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但其实一切都只是自己的问题。如今再回头看看、想想,其实我跟过的这些老师讲的东西大同小异,但是以前的我总是认为或许会有一个神奇的方法,让我马上就能掌握如何放松喉咙歌唱。就像小时候妈妈读完故事,关上灯,我会在睡前许一个愿望,觉得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实现一样幼稚。美好的明天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不能寄希望于运气,或者依赖别人。

我曾经在自己的公众号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先有审美,再有技术。”这句话如果放在此处,可以稍微改动一下,“先有耐心,后有选择”。声乐学习就是这样,得先有耐心——足够多、足够久的耐心,当你有足够长的时间坚持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之后,再去考虑到底是不是老师教得不行,然后做出选择。而不是在老师告诉你需要怎样改正某项技术后,坚持练习了几天,觉得收益不大,就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判定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自己,显然过于草率,也没有说服力。

另一种情况,如果老师教授的方法确实让你唱得很不舒服,那么就一定要换老师,此时我们必须要先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审美了。审美不仅跟情商挂钩,也跟智商挂钩。这与我们对于歌唱相关方面的判断能力关系巨大,同时也对选择声乐教师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如果有选择老师的机会,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一个与自己声部一致、声音类型一致的老师,因为可以直观地示范、模仿。我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哪个声部的老师或者哪个性别的老师更有可能帮助你找到正确的路子。我认为,男高音声部在初期跟随女中音声部的老师学习会比较好,因为男高音往往会去模仿大师们的那种金属音色,所以很多男高音都有声音发紧的毛病。而跟随女中音声部的老师学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女中音声部的音域跟男高音非常接近,女中音的音色较男高音厚实一些,喉咙往往开得比男高音要大,这样的示范会让男高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保持喉咙打开的习惯。如果男高音跟自己同样声部的男高音老师学习,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老师的声音特质,从而导致声音逐渐偏离本身的路线,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男高音学生跟随相同声部的男老师学习,明明按照老师的示范模仿,却完全达不到老师的声音状态。因为老师多年积累的歌唱机能摆在那儿,这是没办法模仿的。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是建立歌唱审美最重要的阶段,这种有关歌唱的审美会直接影响到对声音质量的判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听不出来有啥问题啊,我觉得挺好的啊!”我认为,这就是审美的问题。

声乐学习中选择老师就像选择人生的另一半,可以随便,那就做好承担各种后果的准备。而我认为,选择老师应该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足够幸运,可以跟随自己心仪的老师学习,那就踏踏实实地,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对老师失去信心。声乐学习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技术的完善同样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老师就是唯一陪在你身边,伴随你、见证你成长的人。多一些信任和自我反思,少一些怀疑和妄自菲薄,我相信,慢慢地,你就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猜你喜欢
男高音声部歌唱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为你而歌唱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为你歌唱
阳光下的中国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全能的男高音——怀念尼科莱·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