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异常淘汰成因与削减策略

2018-01-23 22:46宋忠旭李良华赵海忠彭先文梅书棋焦祖武汪开云
猪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限位发情流产

宋忠旭,李良华,赵海忠,彭先文,孙 华,胡 华,梅书棋,焦祖武*,汪开云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4;2.潜江市兽医局,湖北 潜江 433100)

母猪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仔猪、提供猪源,是猪场发展的轴心。为提高群体繁殖性能,需要通过主动淘汰母猪群中生产性能低下和高胎龄个体,以正常更新达到高产、理想胎龄结构。但是,实践中因非特异性的繁殖障碍、趾蹄病或高温伤害,较高比例母猪被迫过早异常淘汰,甚至出现异常淘汰占总淘汰的比例高达71.38%的极端情况[1],理想的猪群胎龄结构很快被摧毁[2]。为消除母猪异常淘汰,本文结合养殖实践剖析了主要成因,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为养殖业者提供帮助。

1 母猪异常淘汰的主要成因

1.1 传染性疫病

影响繁殖的传染性疫病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疫病和钩端螺旋体、衣原体、布鲁氏菌等细菌性疫病以及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寄生虫性疫病[3-5],均会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甚至会造成妊娠期习惯性流产,进而造成母猪异常淘汰,其中影响最大的疫病是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疫病。繁殖类疫病在异常淘汰中的占比最高,为35.3%[6]。

损伤肢蹄的传染性疫病有猪口蹄疫、水泡病、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滑液支原体和猪丹毒等几种[7],易形成蹄壳受损、跛行、关节肿胀、关节炎等,迫使母猪异常淘汰。

1.2 物理性损伤

单体限位栏的广泛应用,使母猪自由活动方式和空间严重受限,同时水泥地面常因饮水、返潮、粪尿润湿,造成湿滑,易损伤肢蹄;尤其在寒冬因湿冷,母猪四肢伏垫腹下,易致残、致瘫,且难治愈。另外,限位栏设计存在缺陷,下端横杆与地板间距过小,母猪侧卧四肢伸下横杆,受惊时易别伤肢蹄造成损伤甚至骨折。空怀、妊娠母猪采用3~4头小群养模式、高床限位分娩模式,肢体损伤类疾病造成的非正常淘汰比例达22.13%[1]。

分娩产床也是母猪机械性损伤的重灾区,金属漏缝地板间隙条距不合理,母猪躺卧有时乳房被挤进地板缝隙、乳头被夹拉伤,有时趾壳也被夹住别掉。

限位栏、产床内母猪后躯易受粪尿污染,因母猪尿路短,饮水量小,尿液冲洗尿路作用减弱,泌尿系统易受感染。限位栏与产床的点对点模式,母猪缺乏运动,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糖皮质激素水平高,免疫力下降,体况随之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能力相对弱化,造成在产仔的时候,母猪产力降低,甚至没有产力,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增长至3 h以上[8]。产程过长、助产不当,母猪体力衰竭或子宫受创或子宫脱垂,造成死亡或淘汰。

母猪采用小群饲养、智能化群养系统时,合群打斗,容易造成怀孕母猪流产,智能化群养系统流产率达9.34%[9],且损伤肢蹄。而过分依赖智能化系统的检测设备,对发情或返情母猪鉴定分离不及时或未分离,发情或返情母猪的爬跨和拱肚行为,会严重影响同栏母猪妊娠早期的妊娠率,以及妊娠后期的分娩率,还会直接导致流产、妊娠终止。而采用动态群养模式则进一步增加合群频次,管理难度远远大于静态群养模式。母猪配种21 d内转入智能化群养系统,配种受胎率仅为72.73%[10]。

人为损伤,在转群、人工授精、接产、助产等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方法不正确、工具粗糙、动作粗暴等,导致母猪体内外机械性损伤,造成隐性感染、持续感染,严重时丧失生产力,使母猪淘汰率攀升。

1.3 饲养管理不当

1.3.1 配种因素

部分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无爬跨、静立行为,阴户红肿不明显,黏液较少,外观几乎看不出发情表征,如果配种员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够精细,查情不严谨或不运用公猪进行试情,就会漏配,长此以往造成这类母猪卵巢囊肿,后续情期即使发情也可能不排卵,只能被动淘汰。

1.3.2 防疫免疫因素

母猪群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方式分定期普免和跟胎免疫,往往两种方式一个场同时采用,有时因母猪返情、流产、早产、内吸、产死胎、仔并窝、久配不孕等异常原因,未能理顺免疫程序,跟胎免疫的疫苗被漏注,造成母猪免疫紊乱而淘汰。

1.3.3 环境变化因素

季节更替,极端气候环境对生产母猪会产生很大影响,夏季、冬季的影响尤为突出,导致最热和最冷月度异常淘汰率最高。夏天炎热,水压较低、鸭嘴式饮水器出水量少且水温过高,导致母猪饮水量不够,易形成热应激、便秘、泌乳减少,致使在每年7、8、9月高温期母猪淘汰比例最大,月度异常淘汰占比达 11.60%[11],甚至 11.88%[1],更甚者肠道损伤、急性死亡;而且高温会致公猪精液质量下降,间接导致与配母猪不易受孕。冬季严寒,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脂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诱发蹄病,最冷月度淘汰率高达 10.70%[11],甚至高达 12.15%[1]。

1.4 饲料营养因素

哺乳期间饲料中缺乏钙、磷等,导致骨密度降低,母猪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如营养供给不足,母猪动用脂肪储备泌乳,造成体况下降,过度损失体况会导致母猪过瘦(目测膘情评分低于2分);初次配种体重较轻,妊娠期过度饲喂,哺乳期失重过多,断奶体况差,断奶后正常发情率低或久配不孕,导致初胎母猪的异常淘汰率最高,达到21%[6]。实践连续统计10年间母猪的淘汰数,各胎龄中初胎母猪占21.10%,比例最高,死亡占比18.15%位列第二;后备母猪淘汰占14.02%列第二位,死亡占22%,比例最高[12]。饲料霉菌毒素易造成后备母猪难以正常发情和受孕,也容易造成经产母猪繁殖障碍,排卵异常,难以受孕。

2 削减母猪异常淘汰的策略

2.1 疫病净化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预防为主,实现健康养殖。对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等疫病进行净化,根据猪场的生物安全状况、周围疫病的流行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严格筛选、严谨注射,群体免疫合格率85%以上,达到保护种猪群健康安全。对于流产、早产、死胎、并窝等原因没有跟胎免疫的母猪,应详细跟踪,补注不遗漏。

2.2 科学规划配套

合理设计、建设栏舍,设备装备有效兼容,完善栏舍地面结构,消除过于光滑或粗糙的水泥地面,坡度合理,不积水积尿。炎热夏季,降温设施有效;寒冷冬季,保暖设施到位。养殖装备如限位栏、高床分娩栏等细节完善,重视母猪的动物福利,限位栏与产床的点对点模式调整生产工艺,配种阶段、妊娠后期适当解除限位模式,缓解限位栏和高床分娩栏等对母猪的局限、损伤。智能化母猪群养系统最好配种30 d后一次性转入,采用静态饲养模式。

2.3 精细化饲养管理

各岗位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操作技能,增强责任心。细化技术环节操作规程,尤其发情鉴定、配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和分娩过程的细节管理。饲养、技术人员勤观察,精细饲养,平衡营养,掌握母猪生长健康状况,保证母猪有合适的膘情。抓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暖,消除因环境变化引起的母猪流产、早产、猝死或冻伤、冻残。做好母猪舍小环境改善工作,营造舒适、良好的生活条件。患有肢蹄病等的母猪单独饲养,及时给予康复治疗。重点防止初胎母猪哺乳期过度失重,减少“二胎综合征”的发生[13],提供营养丰富而平衡新鲜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根据母猪不同生产阶段精细化饲喂,提倡怀孕母猪喂1~2 kg/d/头青饲料,保证母猪及时恢复生殖功能,保持良好体况。

此外,猪群管理应做好详实的个体生产记录(包括淘汰记录),并实时监控母猪群的淘汰数及淘汰原因,特别是当异常淘汰数上升时,及时探寻内因,有针对性地快速加以解决,做到最大程度地限制异常淘汰率的攀升。

猜你喜欢
限位发情流产
浅谈起重机双限位的设置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别自责,自然流产不一定是你的错
某型轴承限位销装配工装的改进与应用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为什么不能隐瞒不愿提及的流产史
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奶山羊同期发情技术研究进展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