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的浮躁通病探析

2018-01-23 18:38余秋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余秋实

[摘 要] 在当今网络兴盛的时代,大学校园里无不显得躁动不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活的亲身经历,分析浮躁通病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从师生等多角度去寻找突围办法及未来去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生应积极向上,手握卷轶,丰沛精神,全面提升自己,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主流。

[关键词] 浮躁通病;大学意义;大学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12-02

一 现代大学生的浮躁通病

之所以强调“现代”的大学生,是因为我们的确已经遇到了前人们无法想象的“难关”。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兴盛允许我们尽可能地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而学生的本职“学习”已经不再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自身的角度看,网络媒体鼓励我们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并美其名曰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将一天当成几天用。殊不知,天长日久,沉溺于碎片模式的大脑已经不再习惯于深层的阅读——那种旧有的、耗时耗力的阅读。就像有学者所说:“碎片化阅读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使人们养成惰性依赖习惯”。当我们的眼球总在搜寻着耸人听闻的消息,手指(鼠标)总是不自觉地点向那些名不副实的标题,自以为是跟上了社会的潮流,实际上只是被这潮流牵着走,成为“大数据”的一员,如此而已。

越来越多人会意识到这一点,网络上也在鼓噪着,让人们放下一切,“自在远行”。首先,这种做法的实质是逃避来自现实的压力。当生存与生活不再是简单易行的事情时,一味地劝说别人放弃,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其次,对于大学生而言,父母替他们承担了生活的重任,网络上的虚幻言辞只会蒙蔽他们的双眼,令其耽迷幻想、沉溺虚浮。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臆想中,青春便悄然而逝,这大概算是新时代版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语曾有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可那些浮躁的浪潮怎么会鼓励学子们就此扎根?强调生命的宽度,正是抛弃生命厚度的过程。外界的喧嚣降低了个人的重量,深层的思考不仅显得迂腐,更会被人耻笑。此外,自身的不求上进与得过且过也是导致浮躁通病的一个病因。只是有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这些是原因还是结果,抑或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既然越是懒散,越是好过,那么得过且过也变成了生活的常态。当学子们也渐渐屈服于生活的重量,双眼中爬满世俗的疲倦,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多少为自身奋斗的动力,有多少为未来一搏的勇气。

从学校角度看,每所大学都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只为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其实,强大的师资力量不等于强大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是衡量老师能否与学生沟通的水平,真正口若悬河的人少,真正诲人不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多少年来,中国只有孔孟那两位“至圣先师”,作为万世师表,始终被人铭记,却从未被人超越。以我们这种理科专业来说,专业人才必定是专业技能优秀的,而教学水平总在其次,师生互动越发缺乏。

此外,某些充满弊病的规章制度,也是导致人心浮躁的一个原因。教师们要有科研成果,学生们要攒够学分,这种一切都要量化的考评制度,使得一个个鲜活的主体蜕变成毫無意义的可计量的数目字工具,也使原本兴趣广泛的少年们愈发功利。没有学分的比赛无用至极,学分低的选修课乏味透顶,一切量化使得一切都低到尘埃里,也使得一切突然间都没有了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生苦短,奋斗何为?

从家庭角度看,父母供养着衣食无忧的大学生们,为他们承担了生活的艰苦。而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总是生活优渥、吃穿富足的。于是在学生之间,挥霍无度已不再少见,不懂珍惜更是常态。一味地逛街购物,换来一时的笑靥如花;愿意成为世界的中心,却不愿意给予他人温暖。自己被关心爱护自然是理所应当的,关心爱护他人,只会是心情愉悦时的一种施舍罢了。有底气的人自然狂放不羁、恣意而为,无底气的人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其次,不是所有家庭都拥有着较高的学历背景,抱怨孩子“念书念傻了”的大有人在。“大学生”已经是父母辈所能想象的学历的极限,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自力更生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符合标准的。或许在父母脑中,知识等于文凭,文凭可以用来挣钱。这沟通中的隔阂会一直存在,直至自己也成为父母为止。日后茫茫人生,将要奔向何地,父母嘴上说着给你自由,实际上永远比孩子想得更多、想得更深。

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使得很多人渴望毕业、无心深造,一心渴慕着别人口中说的自由。想象着自己终将在社会中独当一面,纵横捭阖,而后沉沉睡去,一页书都没有翻过。当心事过多、不得安宁时,浮躁做人、将就做事也就变成了生活的常态。这大概就是我们眼中现代大学生的浮躁通病。事实也似乎验证了学者付八军那句话:“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功利的旋涡,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所大学及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难免被卷入进来,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二 大学的意义

不论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考入大学,又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去实现梦想,大学对本科生而言只有两种意义:一是象牙塔,可以继续深造;二是温床,通往社会,也通往远方。浮躁的人似乎也难以攀登高耸的象牙塔,对他们而言,能于温床上小憩四年,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如果抛却学校和家庭等外在因素,单从自身来看,浮躁的人也有可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如果不打算继续深造,那么打好专业的基础,磨炼为人处世的技巧,未尝不是一种更为现实、也更加有利的选择。

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于“损不足以奉有余”,以众多的短板拱出一块长板,殊不知长板易折、短板难再生。有时看书,崇拜那些“兼职作家”,他们有的人甚至是物理学博士,却一样能写出引人深思的文字,供人反复阅读。优秀的头脑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正如一株茁壮生长的小树,它不应为了往哪边生长而发愁,人也不必囿于自己的专业而无所适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更是“在止于至善”。它要求学生们达到一个完善的境界,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并以自由的世界向学子们许诺,学子们也应当用积极向上的人生风气来回报她。endprint

三 大学生应有的心境

每一个曾经伏案苦读的高中生,都有着有所作为的梦想。他们把梦系在了大学之上,那是一个由老师和亲人的只言片语拼凑出来的大学形象。当真正挤过了独木桥,跨进了高等学府的校门,过多的选择与各异的人生立刻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什么是真正的大学?什么是值得学习的?多出来的时间如何支配?……种种问题涌上心头,没有回答,一部分人开始惶恐,以至于浮躁。

首先,大学生的心境应当是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的社会铸就了我们多元化的生活,一味地摒弃外界的侵袭,是可笑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或许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准确平衡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同时,也让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吸足养分。

其次,大学生的心境同时应当是简单纯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做,有悖于道义的事不为。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构建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方能遵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世间或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这正警示着我们要在不断地认识和经历中,怀揣着赤子之心,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最后,大学生的心境更应当是积极向上的。过多的负面情绪会吸食一个人的活力和精神,致其走火入魔,甚至走上极端。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会带动周围的风气。长此以往,这种心态必然会带来更高效的生活效率。大学生们应当拥有的良好心境至此可見一斑。

四 大学应当走向何方

俗语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人,是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同理,一座学校也是如此。当其过于注重名声、注重文凭,眼前的浮光掠影也会反过来蒙蔽自身。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开始侵袭大学时,我们可以说,大学的浮躁正是社会浮躁的一个缩影。

当趋于感官刺激的人越来越多,一切的沉淀和阅历已经没有时间去经历,图书馆中人迹寥寥,电脑前却有着一双双无神的眼睛。可叹他们还什么都没有学会,就已经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相信真理,不相信奋斗,不相信人定胜天,更不相信自己也会有巨大的潜力。只是湖畔读书的人仍旧相信这一切,默默耕耘的人也相信这一切。他们手握卷帙,生活看似寂寥,却隐藏着日渐丰厚的精神内核。在他们身上,正体现了大学的精神:“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应侧重于人格培养、师生关系、文化陶冶及精神传承等方面。

当学生们毕业了走向他方,大学也就跟着他们走向了那里。而回忆中的大学生活总是美好的,回忆总是充满了自由、明媚的气息。可以想见,一所理想的大学,是一所追求宁静有序的大学,正如古人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它也是一所自由的大学,不依附于任何机构,充满了自由博大的人文气息。老师们诲人不倦,学子们一心向学,和谐有序的氛围笼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感念于这股“自由而无用”的美妙空气,必然要学着为自己思考、为他人思考、为社会思考,在丰沛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让这股自由之风从容地吹向这片神州大地。世间浮躁日久,凡是稍稍有些年岁的人都爱感叹“世风日下”,只是这世间的风气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一味地借古讽今固不可取,而盲目地否定社会的进步更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现实,明了时代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而学子们不应被这股波流推搡前行。大学应当成为这波流之间的“中流砥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那些还在成长的心灵提供庇护的堡垒,为他们在这熙来攘往的世间划出一片真正的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碎片化阅读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03).

[2]付八军.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J].高校教育管理,2016

(04).

[3]季剑青.有精神的大学研究——读陈平原“大学五书”

[J].云梦学刊,201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