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8-01-23 14:48王换茹罗永常尚海龙何烈孝
中国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全域旅游民族地区

王换茹+罗永常+尚海龙+何烈孝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对实现区域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从全域旅游的背景出发,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概况,结合地区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问题提出政府主导、全域统筹、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创新营销方式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地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促进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业;民族地区;黔东南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38

1 引 言

随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时代在中国全面崛起。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对我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助推旅游扶贫也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黔东南州名列其中,这为地区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绩斐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经营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因此,黔东南州要加快践行全域旅游,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旅游+”的拓展,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是促进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对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旅游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厉新建(2013)认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旅游目的地各行业和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和体验需求。[1]吕俊芳(2013)提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融区域各行业为一体,打破旅游发展的景区局限和城市局限,塑造一体化的旅游品牌形象。[2]马勇(2014)等通过研究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认为全域旅游是丝绸之路全球发展战略之一。[3]樊文斌(2015)以大连市为例,认为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城市塑造成一个整体,建立起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4]朱世蓉(2015)认为全域乡村旅游是在依托乡村环境的基础上,以居民为主体,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5]李金早(2016)提出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作为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动力,形成景点内外一体化的格局,改变传统旅游发展方式,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推动现代旅游发展。[6]吕俊芳、何方永(2016)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大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探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规划格局,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7][8]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理论、实证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但对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文章以黔东南州为例,从全域旅游的角度系统地分析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2 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原始奇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其中施秉云台山喀斯特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如表1所示)。黔东南州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节日、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等。其中,黎平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屯天生桥、从江高增鼓楼等因其建筑的独特性先后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世界上第一大苗寨的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和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侗寨,以“东方迪斯科”闻名世界的苗族木鼓舞,苗年、姊妹节、侗年等节日,在众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中独具特色。

近年来,黔东南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如表2所示,2012—2016年,黔东南州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都在平稳增长,旅游总收入由198.5亿元增长到553.6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409.9万人次增至6704.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1.55%增加至2016年的58.96%,呈現出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些数据说明该地区旅游产业对区域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在不断增强,且呈现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良好势头。

3 全域旅游背景下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大旅游意识,旅游产业整体发展不协调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类型较多,个别旅游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整体发展较缓慢。其中“吃”“游”两要素发展相对成熟,“行、住、购、娱”各要素发展较缓慢,经营分散,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低,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游客与日俱增的休闲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需求,大建设、大景区、大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

3.2 旅游产品单一,开发缺乏深度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黔东南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但目前旅游产品开发主要还处于初级阶段,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的体验性差,重游率低。因此黔东南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创新旅游活动空间和旅游活动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3 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配套不强

旅游接待和服务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地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黔东南境内的道路曲折,加之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有限,造成一些地方交通道路建设标准不高,景区之间、景区和城市之间道路交通设施条件差,维护不及时,通达性差。另外,接待设施条件差,景区周边的餐馆服务水平低,星级酒店少,档次和标准化程度低,接待服务质量差,设施配套不健全,严重影响景区的接待能力。endprint

3.4 经营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

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旅游经营者管理理念落后,服务人员缺少专业文化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整体素质偏低,造成旅游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不高。

3.5 旅游市场宣传缺乏力度

黔东南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西江苗寨等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黔东南却没有很高的知名度。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宣传合力,既增加了不少宣传费用,同时还会留给外界旅游景点孤立的印象。

4 对策措施

4.1 政府主导,全域统筹

黔东南州发展全域旅游要利用政府主导的作用,制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在管理上,设立旅游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筹全州旅游发展事务,实现政府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在资金上,政府需加大对旅游发展的财政投入,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在建设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通过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4.2 推动“旅游+”,实现全域产业旅游化

黔东南州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使全域产业旅游化,延伸旅游产业链。黔东南州可以依托丰富的山地景观资源,开展登山探险、高山徒步、攀岩等多种形式的山地旅游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等,推动“旅游+农业”形式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依托独特的风俗文化与手工艺,开发文化旅游商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打造银饰、刺绣、蜡染、雕刻、木工,推进“旅游+工业”形式的发展,探索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旅游+城镇”,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让城镇成为景点,让游客游在城镇。

4.3 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自驾游的旅游方式发展越来越成熟,对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和其他服务基础实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黔东南州要推进全域旅游的建设,要加强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凯里、镇远、黄平等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实现区域公路、铁路和航空的有效衔接。同时各地主要景区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连接性,提高各旅游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区之间的通达度。

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加大对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要加强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旅游服务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更多本土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4.4 加强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方式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营销宣传是提升知名度非常重要的手段。首先,根据全域旅游理念,树立黔东南州全域旅游整体形象,对外实现整体营销,能够加深黔东南州民族旅游地的多方内涵。其次,加深与各类营销网站、旅游论坛、微博、微信等的合作,扩大全域旅游宣传覆盖面,通过旅游宣传片、影视作品等途径,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深度的宣传推广。最后,借助各种大型的民族节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好产品、文化、生态的宣传,如芦笙节、姊妹节、苗年等,规模較大且知名度较高,是展示原生态居民习俗比较集中的节日,吸引的游客也最多,利用节日的氛围做好民族旅游的宣传,对于树立黔东南民族品牌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3).

[2]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5).

[3]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4-158.

[4]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2):105-113.

[5]朱世蓉.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79-81.

[6]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R].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7]吕俊芳,翟孝娜.基于GM模型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21-126.

[8]何方永.全域旅游视角下十大藏族自治州旅游效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9-53.endprint

猜你喜欢
黔东南全域旅游民族地区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Taking theLong Road我的黔东南马拉松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