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

2018-01-23 00:15刘铁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岭南文化

刘铁梅

[摘要]外宣翻译质量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对外交流水平,作为广州外宣翻译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翻译不容忽视。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原则与方法,对较有代表性的广东博物馆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高翻译质量的方法,籍此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对外交流水平与城市魅力。

[关键词]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岭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58-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7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黄友义曾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同理,一个城市的外宣翻译质量可以衡量该城市对外交流水平的高低与人文环境建设的好坏。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引来四海宾客,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广州更为世界瞩目,2015成为自贸区的广州南沙片区面向全球进一步扩大开放,到广州进行商务旅游活动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因此,做好广州的外宣翻译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广州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岭南文化翻译在广州外宣翻译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Eeo-translatology)是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理论,是一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方向。生态翻译学的两个重要观点是:

(一)适应/选择论。一是“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二是“选择”——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被阐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方法是多维至少“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转换。

(二)译者为中心。翻译活动中的所有翻译行为都由译者判断和决定,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和一切“矛盾”的总和。

作者认为,“生态翻译学”顺应全球性生态理论的发展潮流,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充分关照到各个维度,具有创新性与跨学科性,值得借鉴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在CNKI“高级搜索”的“主题”一栏输入“生态翻译学”(时间跨度为1979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加入并含词“文化”进行检索,结果为685篇;换“岭南文化”为并含词搜索,结果为0。这说明以“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文化翻译进行的解读不多,而对岭南文化翻译进行的专门研究则近乎空白。据此,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广东博物馆岭南文化翻译为素材,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可充实生态翻译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希望探索岭南文化翻译的规律,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广州外宣翻译的质量。

二、广东博物馆的岭南文化翻译

广东省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其陈列展览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广州的旅游观光热点。馆内大部分设施有中英文标示语,主要展览也都有双语说明。然而作者发现其英文翻译仍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就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化元素模糊

例1

原文: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译文:Guangdong has been the central place of Lingnan cul-ture.

在该段中广东译为“Guangdong”。

例2

原文:广东在汉代已经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天时地利人和,广东成为历久不衰的海贸基地。

译文:For the favorabl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Can-ton was the base of maritime trade.In the Han Dynasty.Canton w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rt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該段广东译作“Canton”。

例3

原文: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日益提高,唐宋时期已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

译文: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anton was the largest port in the maritime

trade and the most famous cosmopolitan city.

此处“Canton”指的是广州。

例4

原文:传说西周时期五位仙人手持谷穗,骑着五色仙羊降临广州,许诺此地将“永无饥荒”,广州因此被称为“羊城”、“穗城”。

译文:It is said that five immortals holding rice spikes and rid-ing on five-colored rams came to Guangzhou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promising no famine here anymore.Hence,Guangzhou is called“city of rams”or“city of rice”.

这里广州被翻译为“Guangzhou”。

在同一展览中关于“广东”和“广州”的翻译多处不一致,这样关键性的文化元素如此含糊,必然增加外国游客了解岭南文化的难度。endprint

查阅《朗文当代英语大词典》解释是:Canton,a name for-merly used for Guangzhou,a large city in s China(中国南方大城市)广州(旧称)。《21世纪大英汉词典》也如是说明:canton,广州(旧时欧美人对我国广州的习称)。

如果按字典解释,Canton应指广州,但也看到在某些语境里Canton兼有指广东之意。由于“Canton”一词会引起歧义,无法适应岭南文化展览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翻译学“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原则,应予以淘汰,而保留“广东”为“Guang-dong”、“广州”为“Guangzhou”的翻译,这样既保证了“语言维”的语义清晰,又有助于人们对岭南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内涵缺失

在“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有一组小泥人雕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广州的民俗,如“新年大吉”、“唱龙舟”“鸡公榄”、“煲仔饭”、“艇仔粥”等。泥塑下面有中文的标题和简要说明,但对应的英文却只有标题翻译。

例4

原文:新年大吉——广州话“桔”“吉”同音,故广州人常在逛花街时买回盆桔贺新年,希望来年大吉大利。

译文:Buying potted tangerine for new year

广州人买盆桔过新年是春节的习俗,所以这里的“新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但英文“new year”指公历新年,所以应完整译为“Chinese New Year”或“Lunar New Year”。由于后面的中文说明没有翻译,导致关键的文化元素“吉”在译文的“语言维”缺失,外国游客无从知晓广州人为何过年要买“桔”,该习俗的内涵在“文化维”未能传递,必然导致在“交际维”减弱吸引力。

例5

原文:鸡公榄——广州地区的一种零食,卖榄人用竹和纸扎制成外表鲜艳、腹背中空的大公鸡模型将模型套在身上,并用唢呐模拟公鸡叫声,边走边叫卖,尤其吸引小孩子。

译文:Peddling olives

把该英语回译成中文意思是“卖橄榄”,无法体现“鸡公榄”的民俗特色。泥塑上的橄榄看不清楚,但一只“大公鸡”却十分显眼。自由行是很多外国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在没有中国导游讲解的情况下,他们肯定难以理解:这明明是卖公鸡呀?所以建议标题译为:PeddlingRoosterOlives,让“公鸡”这一文化元素突显出来。要生动完整地呈现“鸡公榄”的广州民俗,还是应该把说明文字全部译出来。

例6

原文:艇仔粥——广州著名粥品,原水上人家以艇为家,抓到河鲜后马上加工做粥,供来往游客享用,故名“艇仔粥”。

译文:Boat porridge

关于艇仔粥的翻译非常多,可收集到的就有Sampan Con-gee,Tingzai Porridge,Fisherman Porridge,Liwan Style Congee,Rice Porridge with Assorted Seafood and Peanuts等.

在这些翻译中“粥”有两个译法:congee和porridg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中,Porridge解释为:(especially BrE)(AmE usually oat-meal):a type of soft thick white food made by boiling oats in milk or water,eaten hot,especially for breakfast.即麥片粥。在该词典没有收录congee一词。另查《英汉大词典(第二版)》,congee的其中一个释意为:1.米汤(亦作co njee)2.(大米或小米)粥,稀饭。由于艇仔粥首先用大米熬成,然后加入海鲜、花生等其他配料,所以选择congee比por-ridge更合适。

“艇仔”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水上交通游览工具,boat或sampan都无法对其准确描述,按源语拼音直接译成“Ting-zai”更为合适,这样艇仔粥可译为“Tingzai Congee”;“Fisherman Congee”既可理解为Congee prepared by fishermen,也可理解为Congee had by fishermen,有歧义,实际上艇仔粥主要是供游客食用的;如果是出现在餐厅的菜谱里,艇仔粥译作“Rice Por-ridge with Assorted Seafood and Peanuts”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客人此时需要了解的是这道美食的原料与做法,但处于广东博物馆以介绍广府文化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下,这样的翻译是无法适应的。

“Liwan style Congee(荔湾风味粥)”在语言维似乎与源语不太对应,但其包含的文化元素却最多。广州西郊过去因河道两旁种满荔枝树而被称为“荔枝湾”,夏天傍晚时,不少文人雅士和各方游客会到此乘小艇游玩,其中有艇仔专门向游客供应美味粥品,称为“荔湾艇仔粥”。可见“艇仔粥”是当年荔湾风情画的一个侧面。外国游客可能会在吃“Liwan Style Congee”时对荔湾湖发生兴趣,亲自到著名“荔湾胜景”探个究竟,这样便更好地达成了促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广州的目的。所以,无论从“文化维”还是“交际维”考虑,作者都更倾向于这个翻译。

从以上例子可见,在广府民俗文化翻译方面,除了对民俗的名称要准确翻译外,民俗的主要内容也应该译出来,若原文没有则应加以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令在植根于源语环境的民俗文化在译语环境得以较好“生存”,才能把具有丰富内涵的广府民俗文化故事更好地传递给外国观众,保有广府文化的吸引力。

(三)声象关丢失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潮州木雕艺术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让观众领略到潮州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遗憾的是,潮汕木雕展览的翻译在声象美方面缺失严重。endprint

例7

原文:莲花、鹭鸶是潮汕木雕的常见题材。图案中鹭鸶嘴里叼着一只青蛙,取其幼时名称“蝌蚪”,“莲”与“连”谐音,“鹭”与“路”谐音,寓意“一路(连)登科”,表达了科举时期人们对功名的向往。

译文:Hank in Openwork with the Pattern of Lotus Flowers and Bitterns

Hank is decorated with traditional auspicious themes of the Look Very Happy.Consecutive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Shrine door panel is inscribed with a short memorial article surrounded with design of flowem.birds and ancient patterns in sawn openwork.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 Chinese pronunciation.the design means Consecutive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潮汕木雕反映的是潮汕文化,但在译文中“潮汕”如此关键的字眼却未提及,故译文在双语转换时“语言维”有所欠缺。“莲”和“鹭鸶”意象的谐音正是木雕与潮汕文化的相连之处,没有译出,等于切断了潮汕木雕与潮汕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样外国游客如何能理解“莲花”、“鹭鸶”雕刻与潮汕“崇文重教、追求功名”的文化有关?翻译在“文化维”未能很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蕴,因此也无法在“交际维”达到“从潮州木雕看潮汕文化”的目的,从而削弱了潮州木雕的吸引力和潮汕文化的传播力。总体而言,译者未能对该原文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并作出最佳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于谐音的文化内涵如何翻译才能较好地保留和传递,《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一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

例8

原文:太师少师

古代官制中,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在朝中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司。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是辅导太子的官员。太师、少师分别居三公、三孤之首,官位最为显赫。狮子出自西域,因其在百兽中的王者地位,被视为是权势、富贵的象征。因此,民间常以“狮”谐音“师”,以大小狮子寓意“太师少师”,以此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译文:Taishi and Shaoshi

In Chinese,lion was called shi(狮),which w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for master or tutor(师).In ancient China,taishi(太师)and shaoshi(少师)(grand tutor and deputy tutor)were both senior officers giving advices to the emperor.So the picture of lions was usually used as a symbol of success in ones official career.

此例翻译中,译者选择了拼音和汉字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狮子”和“师”谐音相通的特点,又体现了其关联和差别。作者认为,这种译法可以使外国读者对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更加感兴趣,从生态翻译学的标准来看整合适应度较高。

另外,鹭鸶译作bittern不太合适,在《新汉语词典(增补本)》(译林出版社,1998.4)中,鹭鸶为egret,bittern意为麻鸡,麻鸡脖子很短,圆胖且色暗,形象并不美,与木雕中的鹭鸶形象有出入。而egret是白鹭,一联想就让人产生美感。汕头有著名的南澳白鹭生态公园,也可印证此处的鹭鸶为“白鹭”。译者必须尊重原文本的生态结构,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形象。

因此,“通雕莲花鹭鸶纹花板”可仿译为:

Lotus flowers and egrets are traditional auspicious images a-dopted in Teochew woodcarving.In Chinese.lotus is called lian(莲),which i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for consecutive(連).Egret is called lu(鹭),the same pronunciation for way(路).The flog here pronounces Ke(蝌),a homony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科).So the pattern of an egret holding a frog surrounded by lotus flowers was inscribed as implication of having consecutive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reflects Teochew peoples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scholarly honor during feudal times.

作者认为,这种译法能较好地传达谐音效果,同时凸显出潮汕传统文化特色。

三、造成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失误的原因

造成岭南文化误译的原因很多,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对岭南文化了解不足。由于岭南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而译者来自四面八方,可能对岭南文化并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够深入透彻,如果译前不做充分的准备,翻译时就很可能表达不清或选词不当。

(二)没有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不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方法,没有合理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就会随心所欲,比如可能会任意增减岭南文化的内容,或没有把内涵准确传递,使岭南文化在译语环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存活。

(三)译后没有自查与审核。译者翻译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译后没有认真自查;审核单位不重视,没有制订严格的审核标准,或审核人员水平也不高。

四、提高岭南文化翻译质量的建议

运用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与方法,可以提高岭南文化的翻译质量。

(一)以译者为中心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主导,故译者应自重、自律,增强责任心,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与文化素养。具体到岭南文化的翻译,译者首先应充分了解要进行翻译的岭南文化内容,包括其主要内涵及独有特色。从“译者”的视角去审视和最终优化文本。

(二)翻译过程多维度关照

在进行岭南文化翻译时,不能只注重语言维度的字面对应,更要考虑在文化维意义的转换,这样才不会使关键文化元素在译文模糊不清或丢失缺损,不致减弱岭南文化的魅力及传播力。只有在语言、文化、交际等至少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才能清晰、完整,并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汰弱留强”,监督问责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可以作为判断岭南文化翻译质量的标准。译者有责任协调文本生态、翻译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的“三者”关系;有责任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培育译语生态,关注岭南文化译品的接受与传播,力求译品能够在译语生态里“生存”、“长存”。

译者在译后可依据“汰弱留强”的翻译法则进行自查,整合适应度不高的翻译词句、段落甚至文本应予以淘汰重译。有关部门也可依此进行审核监督,若译品不符合标准,应予以淘汰;如因责任心不强造成错误并产生不良影响,应进行一定的问责。

综上所述,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阈审视文本,以生态翻译学的原则指导岭南文化外宣翻译,采用多维关照至少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有助于提高岭南文化的翻译质量,并从整体上提高广州外宣翻译的质量,这对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和对外交流水平有重大的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名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