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因何被称为“诗鬼”(上)

2018-01-23 11:28木匠
北广人物 2018年47期
关键词:元稹李贺进士

木匠

唐代,是中国诗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代随便拉出一个读书人来,几乎都能分分钟给你做出一首诗来。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仍能以大诗人相标榜的人,没有逆天的诗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唐代被称为是大诗人?

古有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七绝圣手、五言长城….-之说。那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个诗鬼的故事。

诗鬼者谁?李贺是也。

家世、童年

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1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只活了短短的25年。他生活的德、顺、宪三朝的大致情况是:差点使唐王朝灰飞烟灭的“安史之乱”刚被平定,已被“安史之乱”闹腾得干疮百孔的唐王朝,本来应该是马上阪复生产,可是却陷入了宦官弄权、大臣们相互倾轧、强藩林立、乱战不止的局面当中,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贺,字长吉,生于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祖籍陇西。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到他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但他却对自己这个唐宗室的身份十分重视。他还经常在诗中提道“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等。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早年曾被雇为“边上从事”,后来又到四川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跟杜甫好像有点亲戚关系,书上说他和杜甫曾会于公安。李贺出生时,他正在当着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令。李贺的母亲郑氏,生育了一女二子,长守昌谷。李晋肃在李贺十来岁时就死了。此后,李家的家境就更落魄了。李贺曾自述其家境说:

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之二)

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另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曾给李贺写过一个小传,说他“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也有说过自己是“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这副尊容,是不是也有点七分像人,三分像鬼?但是,长得丑不是我的错,不努力才是我的错,越是颜值低,就越要有才华。李贺从小读书就很刻苦。据说他十来岁的时候,经常身背一个锦袋,骑一匹瘦马,带一名书童,去到风景如画的郊外,或是人来人往的闹市,寻诗觅句,一想到什么好句子,就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把它投进背上的锦袋里,等晚上回家,再把它们拿出来,整理成诗。如果整理不完,就不睡觉。他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经常叹日:“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意思就是我的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又,在五代时人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贺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时韩文公与皇甫湜览贺所业,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谓曰:‘若是古人,吾曹(或有)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会有以晋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既而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欲就试一篇,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仍目日《高轩过》,……二公大惊。遂以所乘马命连镳而还所居,亲为束发。”李贺的这篇《:高轩过》是这样写的: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首诗先写了韩愈、皇甫湜二公来访的景象,接着叉写了自己对他们文名、胸怀和人格的敬佩,最后又表示自己日后也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说真的,说这首诗是出自一个七岁的孩子之手,我是打死都不信。但这个故事也说明,李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以诗而名闻于公卿了。

科举风波

和所有唐代读书人一样,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如果能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只有做了官,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唐宪宗元和四年间(公元809年),18岁的李贺在服完三年的父丧后,就想着自己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唐代有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士子在参加科考前,会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投给一些大官,希望能得这些大宫的赏识,而这些大官似乎也很愿意提携年轻人,遇到自己喜欢的,就会为他大肆宣扬,大力鼓吹。士子们这么做,倒不是为了走后门,但能得到这些大官的赏识,也意味着会加重自己考上的砝码。

李贺以前不是得到过韩愈的夸赞吗,那投诗韩愈也算是熟门熟路。于是,他便带着自己这些年写的一些诗来到洛阳,拜见了来洛阳主持河南府试的韩愈。据说韩愈在接过他的一大沓子诗稿时,看到放在最上面的是一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本是乐府旧题,李贺的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将士在敌人大兵压境的困难形势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冲天豪情。全诗意境苍凉、肃杀,但叉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韩愈在读过这首诗后,就像当年顾况在读了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送友人》一样(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其姓名,熟视白公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日:‘咸阳(离离)原上革,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叉生即嗟赏日:‘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大呼其才“可敌白子”。

不久,李贺就参加了河南府试,并顺利过关,他在这场考试中,作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每月一首,外加一闰月,一共十三首。皆“意新而不蹈袭,句丽而不蹈淫”,实在是应试诗中的上乘之作。

比如他的闰月诗是这样写的: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管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在参加完河南府试之后,李贺就该参加进士考试了。不料,却因为元稹(对,就是那个和白居易齐名的元稹)的缘故,没能参加成进士考试。

原来,李贺曾经得罪过元稹。据说元稹早先也听说过李贺的诗名,有一天,他忽然兴起,去到李贺家中,想要和他聊聊诗。但是李贺看到元稹的名帖是“明经”出身时,便带有几分轻蔑—一因为当时是重进士、轻明经,时谚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多了。不仅如此,他还叫下人传话说:“明经擢弟,何事来见李贺?”元稹在门外等了半天,没想到却等来了这样一句带有侮辱性的话,哪能不大受刺激?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元稹李贺进士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鬼才李贺
四进士(上)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进士or近视》
共苦的爱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元稹与灯影牛肉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诗鬼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