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8-01-24 07:14高东爽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7期
关键词:瓣膜病华法林抗凝

高东爽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9)

慢性心房颤动是老年群体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随着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生率持续上升,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占整个心房颤动的50%~60%,临床常采用抗凝治疗,但是针对高龄患者选择何种强度的抗凝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2]。据此本研究中以71例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71例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现将患者资料整理如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2.2±4.1)岁;合并病症: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5例;总胆固醇(5.26±0.15)mmol/L;甘油三酰(1.75±0.57)mmol/L。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9±4.5)岁;合并病症:高血压12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6例;总胆固醇(5.32±0.19)mmol/L;甘油三酰(1.79±0.61)mmol/L。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经检查均符合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③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病症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抵抗凝治疗,华法林(OrionCorporation生产,生产批号:20131211)使用之前先进行国际标准化比率值测定,在治疗的基础上适当服用华法林,1天1.5 mg,参照国际标准化比率对华法林的剂量进行调整,将0.5毫克/次作为调整单位,将国际标准化比率维持在1.5~1.9。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抗凝治疗,治疗具体方法同对照组,但是需要将国际标准化比率维持在2.0~2.5,服药第4天早上采血进行国际标准化比率检测,之后7 d检测1次,1个月后改成每月检测1次,半年后改成2个月检测1次,直到实验完成。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后均随访1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中枢神经性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左房血栓、出血发生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反应蛋白浓度检测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年龄、性别)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中枢神经性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左房血栓、出血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36例,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性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左房血栓各为1例(各占2.8%),血栓栓塞发生率8.3%,出血发生率5.6%(2/36);对照组患者35例,中枢神经性栓塞3例(8.6%)、外周动脉栓塞2例(5.7%)、左房血栓3例(8.6%),血栓栓塞发生率22.9%,出血发生率2.9%(1/3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3,P>0.05),但是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134,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浓度对比:对照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浓度为(6.62±2.05)μg/L,治疗后(3.58±1.66)μg/L;观察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浓度为(6.69±2.14)μg/L,治疗后(2.04±1.52)μg/L。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t=0.533,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t=6.837,P<0.05)。

3 讨 论

经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并且危险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据不安全统计,年龄>80岁群体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超过20%左右,且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卒中造成的功能障碍、病死率明显高于无心房颤动患者[3]。因此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预防脑卒中是关键,临床常采用抗凝治疗,效果显著。

抗凝治疗是当前许多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自抗凝药物问世以来众多医疗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大量的研究观察使抗凝治疗应用日益广泛,华法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该药物属于双香豆素类衍生物,能够通过干扰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循环,可诱导肝脏产生凝血活性低的部分去羟化蛋白而达到抗凝作用,但是用药强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4-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抗凝治疗,治疗后中枢神经性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左房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充分说明当国际标准化比率值维持在2.0~2.5时抗凝效果是最为显著的,能够较好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此外经研究证实,缺血性脑卒中与C-反应蛋白浓度高低存在相关性,多数慢性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下降,降低了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有助于改善预后。韩敏、王丹在《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中,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采用标准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少,与本文研究成果相吻合。

综上所述,标准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且未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

[1]韩敏,王丹.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5):36-37.

[2]于金珍,曹绪芬,施龙彬,等.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国产华法林抗凝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38):406-406.

[3]胡广卉,武云涛,陈艳梅,等.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6):730-732.

[4]丁振宇.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抗凝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497.

[5]刘树红,朱爱武,高顺元等.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预防脑栓塞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77-278.

[6]黄克文.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190-191.

猜你喜欢
瓣膜病华法林抗凝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在心脏瓣膜病评估中的价值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无缘无故出现咳嗽警惕心脏瓣膜病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质子泵抑制剂对华法林抗凝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