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德业双修

2018-01-24 08:19傅德锋
中国篆刻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品学问书法家

文︱傅德锋

作为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谁都希望自己成功。即便是那些只把书法当做业余爱好的人,也绝对不会希望自己在书法上毫无建树。那么,一个人从普普通通的书法爱好者要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吗?答案应该是有的。但也许不一定要称之为是“秘诀”,而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呢?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成功之道,就是古人所讲的“德业双修”。具体可作如下分析:

一是先修德。所谓先修德,就是先要学会如何做人。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则很不简单。做人是有很大的学问和讲究的,刚一生下来,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习,因此,父母的素质修养如何,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人会越来越多,身边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清好坏,明辨是非。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所以把“修身”和“齐家”放在第一、第二位,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先做好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庭管理好了,才能进一步去实现更大的人生抱负。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把自己的家庭也搞得一塌糊涂,就很难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书法人更要有端正的品行,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赏识,也才会进一步得到有学问有才华有德行的人的帮助和指点。很难想象,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会被哪个人看重和推崇。

二是修业。光有德行,只能算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好人。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必须德业双修。也就是说,在学好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一门手艺或者本领。对于一个书法人而言,要想学好书法,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有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尽管说,每个人都离不开师友或高人的指点,但“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去艰苦磨练悉心揣摩的。不仅要选好碑帖,临池不辍,还要找对最正确的方法。常言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这话是千真万确的。有的人,入门路子不对,临帖的方法也有问题,以至于虽然学习书法很多年,却进步不大,有的还始终未能真正入门。所以,如果自己不懂,就要积极主动去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请教,才可以避免少走弯路。

而有的人,尽管也有一定的天赋,也能得到一些人的指点,多年下来,也能够写得一手好字,但却始终无法进一步突破自我,更无法走出当地的那个小圈子。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犯了“为练字而练字”的毛病。也就是说,自始至终,他们只把书法当做一门“手艺”来对待。每天只知道对着一本字帖写啊写,临啊临,从来不去思考字帖以外的问题。即不多读书,更不懂得做点学问。这样一来,字写得再好,也还只是个“写字匠”的水平,还无法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

还有的人,能把字写得稍稍好一些了,就往往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总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把周围的人不放在眼里。以自己有限的一点见识,对他人的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是,朋友没交上几个,却得罪了一大堆。这种人,不仅好为人师,而且还不懂得成人之美,更不懂得成功最大的“秘诀”是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我。古人讲,“谦受益,满招损”,必须要深刻领会其中之深意。你想想看,如果你老是高高在上,而且老是喜欢贬损别人,拆他人的台。那么,你在别人的眼里也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大家也就会合起来不买你的账,你的未来也就基本没什么希望了。这么朴素的道理,很多人就是弄不明白。所以说,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无论水平再高,成就再大,也要谦虚低调,更要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多说别人的好话,尽可能多地给他人以方便,这样你的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从中国书法史上的历代书法家来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才德俱佳的。他们不仅人品高尚,而且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了不起的书法家是只会写字的。更多的古代书法家都是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大人物,他们文韬武略,无所不备。即便不在朝为官,至少也会在文学或其它领域有比较高的造诣。他们不仅有书法精品力作传世,而且他们的诗词文章也同时光耀千秋。看看我们今天的很多所谓的“书法家”,都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了,但其综合修养却差得惊人。不仅毫无文学功底,而且在抄录古人诗词时也是不明所以,错漏百出。你如果让他写篇自述文章,那简直比登天还难。除了会反复练习写个作品参展之外,别无一能。这样的人如何能担得起“书法家”的称号呢?

当下的很多“书协会员”,往往认为只要加入了各级“书法家协会”,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应级别的书法家了。其实大谬不然,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成立只有数十年之久的“书法家协会”,只不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而已。几十年以来,仅中国书协会员就达近两万人之多,省市级书协会员更是不计其数,难道他们都算是书法家了?肯定不是!平心而论,其中有一少部分人还是不错的,做个当代意义上的书法家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更多的人,只能算是爱好者罢了,离真正的书法家的层次还差得很远。

我这么说,倒不是有意贬低“书法家协会”,而是说要能公正客观地看待书法家协会。书法协会固然有它积极有益的一面,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对宣传普及中国书法有一定促进作用,坏处是助长急功近利思想,克隆复制,互相因袭,不利于书法的个性化发展。

因为书法协会能够带来的诸多现实利益,很多人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上,而是争先恐后,争名夺利。为了一个协会的位子,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将书法圈搞得名缰利锁,乌烟瘴气。很多书协领导职位的担任者从最初的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慢慢演变或者沦落为“政客”与“书痞”,把持书协,将书协作为为自己或亲近小圈子谋取利益的特殊工具。这样的书协领导,早已脱离人民群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书协组织里边也有许多真正具有服务意识的领导者,他们也确确实实为广大书协会员作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这样的人,才值得大家去拥护和支持。

作为一个书法人,争取加入书协无可厚非。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看清书协组织的根本性质,会员要尽会员的社会职责,领导更要做到“在其位而谋其政”,真正发挥书协组织的根本作用,为书法的健康发展尽职尽责。

书法家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努力具备深厚的临池功底和较强的创作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综合修养的提升,特别是文学修养和人品修养,应该视为重中之重。再聪明的学书者,如果在这两个方面不过关,将来便很难获得长期的发展和取得较高的造诣。

有人说,书法水平高低与人格修养、文学修养高低关系不大。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拿古代人品不好和当代学者、作家中写不好字的人来说事,比如蔡京、秦桧和董其昌,人品不咋地,书法水平却很高。而像莫言、贾平凹等一些学者、作家,文学修养很高,书法水平却不怎么样。古代这几个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说从善如流,这是不容置疑的。人品高尚,万人敬仰。人品卑劣,万人唾骂。家里边挂一幅奸臣的作品,想必也是一件很不爽的事情。至于当代这些学者作家,尽管文学修养高,而书法水平却平庸无奇,那是因为学科细化之后,他们在书内功上用力不多所导致。从古至今,无论什么人都是“书内功”与“书外功”互相结合,才能在书法上有所成就。

一言以蔽之,有学问,有德行,不一定会成为大书法家,但无学问,无德行,则一定不会在书法上有大成就。任何时代任何人,一旦失去学问和德行这个根本支撑,必然行之不远,且会留下人生的污点。

猜你喜欢
人品学问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比多少的学问
书法家·谢 锐
“一”的学问
诗品出于人品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鸡叫的学问
吃饭见人品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