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视觉传播的特色解析

2018-01-24 16:38文/许
传媒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新周刊版面漫画

文/许 康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杂志先后进入“读图时代”,而《新周刊》在这一场迎合时代的大变革中,通过封面以及内容上大篇幅的配图,增强了视觉传播效果,一举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从最年轻的创意总监令狐磊就职之后,《新周刊》的杂志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周刊》介乎于新闻杂志和城市杂志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志风格,时尚却不脱离新闻的内核,关注时事却又觉察不到大篇幅文字形成的犀利和严肃。从视觉传播的历程来说,《新周刊》在1996年创刊伊始采用图文1∶1排列形式,采用以新闻实图为封面的视觉风格;创刊一年后,因广告商的介入,大量采用知名女性为封面;到1999年之后,以主题为封面。从最开始的使用整幅照片到后来将图片进行抽象设计、拼凑风格,再到后来风格稳定在使用间接图片搭配亮色背景上,《新周刊》对视觉传播的探索历经了从简约到复杂最终趋于简约的过程。对《新周刊》视觉传播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受众阅读习惯,对于迎合新媒体时代信息快速更迭、受众作息时间碎片化的特征,提高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创新能力具有鲜明的作用。

多元化传播手段

快节奏的社会现状,促使人们的作息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忙碌在三点一线的人们,鲜有时间也鲜有机会坐下来逐字逐句去阅读报刊的每一个字,去欣赏其中的每一幅充满细节的新闻图片,这种情况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大众对杂志视觉语言的要求,也加剧了种种视觉元素在读者当中的受欢迎程度。自1996年创刊之日起,《新周刊》一直采用多元化的视觉传播手段完成对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的传播,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传统摄影作品、新闻漫画、抽象漫画以及数据图表四种。

在传统摄影作品方面,《新周刊》曾多次推出摄影专题,如展示中国风貌、展现社会发展历程,记录《新周刊》创刊20周年的《80张中国脸,13亿中国人的表情与内心》,该作品以曾经在《新周刊》中出镜的80位名人的面孔展示一个时代的发展印记,展示杂志自身发展的漫漫历程。2010年以西藏为主题的《西藏啦!西藏啦!》主题摄影,其中使用了大量展示西藏风土人情、地理风貌的摄影照片,图片质量堪比《国家地理》,少量的文字搭配大篇幅的图片设计,无疑带给广大读者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

在漫画语言的使用上,《新周刊》采用的漫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反映新闻事实,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较为夸张的新闻漫画;二是结合当下潮流,借用经典卡通形象或自创卡通形象表现杂志主题的卡通画。前者以漫画的手法、戏谑的方式来表现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道理、惹人深思。如393期“云上的钱”,将杂志的封面设置成放在云端的钱的直观形象,以如此直接的漫画表现形式,揭示了如今我们身处“云时代”,要把握商机、赚取“云上的钱”这一当下热议的话题。而后者主要借助卡通形象本身的幽默、随意和非严肃性,让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故事或者当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如234期“恶搞成疯”,将矛头直接对准如今的“恶搞文化”,拼接了蒙娜丽莎和猫的卡通形象,封面的形象本身便是一种“恶搞”,但却不是严肃的恶搞,让广大读者诙谐一笑之余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今的“恶搞文化”究竟是一种消遣寂寞的娱乐行为,还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然性节奏,“恶搞文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其是否真的能为我们的生活产生合理的价值。

在数据图表的使用上,图表能够将数据、知识等实现可视化,与大篇幅的文字相比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也更容易突出重点和核心。目前《新周刊》采用的数据图表有柱状图、饼状分析图,还有一些造型新奇有趣的图表类型。以331期“反动词汇:剩女”这一主题为例,其中名为“剩女心中的中国地图”的地图形状的信息图表将我国各个地区的女性对于男性的期待汇总成区域性的代表词汇,并结合其特征归纳出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20种类型的“剩女”类型,一目了然,又不至于让读者形成视觉疲劳。

个性化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要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和审美习惯,包括版式设计、栏目设计等。版面元素主要包括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字体的选择、空间留白等,美编设计人员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合理搭配、巧妙运用,来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采用黄金构图比例。摄影领域中的黄金比例理论,同样适用于版面的设计。当美编人员将图片置于0. 618∶ 1的位置时,整个版面布局就会呈现出非常完美的比例。除此之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 T.Buswell的结论“人眼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画面中央的结论”,版面设计人员还可以尝试将能够为大众感兴趣的元素置于画面中央、吸引读者的视线。

以《新周刊》265期、316期以及416期为例,其所使用的封面主元素分别是数字2007、泥娃娃以及手机屏幕,这些元素均以与主题并列的形式放置于图片的正中央,并且与专题大字形成呼应,这样不仅直接突出了本期的主题,而且配色大胆、造型吸引眼球。除了封面造型外,这三期内容的配图也延续着同样的风格,每一篇内容环绕四周、标题居中,插图放在中央的位置。同时为了防止版面凌乱,每篇文章只选择一张插图,“文化”“城市”及“专题”等几个文字较多的栏目,通常会在文章首页放置占据版面三分之一的插图,来降低文字的沉重感,而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完全符合人眼对黄金分割的要求。

其次,把握图片间的“化学反应”。除了单独的图片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之外,图片和图片之间的搭配也是版面设计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不同于文字与文字碰撞之时所生成的视觉疲劳,也不同于文字和图片之间搭配的循规蹈矩,图片和图片之间往往会生成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新周刊》385期,第218和219页的两张图片,一张是“2012年6月3日,河南省洛阳市建中实验中学的操场上,250名学生对家长行跪拜礼”,另一张则是“2012年1月13日的凌晨,北京市民在苹果门店外通宵排队等待购买早上7点发售的苹果iphone4s”。这两幅图无论是内容、名称还是所要表达的主题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唯一的共同点是画面上都有着大量的人。而编辑之所以将这样两张图片一次排列,无疑突出和强化了读者对于数量的印象,加深人们的视觉记忆,使读者在接下来图片解读的过程中产生全新的认知。

丰厚化美学内涵

对杂志版面而言,不同的颜色搭配、图文大小设计、图形的置入,都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觉。要想符合人类认知规律,达到审美的美学效果,必然要追求平衡、简洁以及色彩的统一。

首先,让视觉获得愉悦的平衡感。能够带来读者视觉愉悦的平衡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拥有不同“方向”的和拥有不同重力(沉重的吸引力)的视觉元素。通常情况下,一个元素占据的空间越大、颜色越突出,就会感觉离我们越近,或者说它的外形越特别,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所以版面设计人员在用图时,不会一味追求视觉上的沉重感,否则会导致画面的失衡,还要重视元素方向所能带来的视觉影响。

以第368期57页为例,文章开篇就选择了大面积的红色,几乎是厚重地铺满了整个页面,所以如果下一页继续使用颜色厚重的图片或文字,就有可能给读者带来沉重的视觉压力。所以其在设计时,在红色的版面上置入白色的文字,而第二页则没有采用任何图片,只是使用单纯的文字缓解之前大面积红色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冲击。除了颜色的平衡感外,图与文带给读者不同的距离感也要做到适度平衡。第368期的54-57页,为了列举电视的多种人格,将八幅漫画分散在版面的四周均匀排列,文章则置于正中央,不远不近、不偏不倚。

其次是忘却喧嚣的简洁感。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热衷于借助自身的经验,使自己快速获取信息,所以当其借助的第三方参考资料过于复杂或使用的元素过多,那么人们自身的直觉就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元素非常简洁,则会较为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也容易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当然,所谓的简洁并不意味着图片选择数量的多与少,而是倾向于选择简单明了、清晰、不晦涩的图片,用简单的方式反衬复杂而深刻的内容。

以近两年《新周刊》的封面设计为例,其大多采用一种颜色为底板,以抠图的形式将元素置于封面当中,底色以红、白、蓝为主,这样不仅醒目、简约,更容易让读者聚焦封面中心的元素,直达中心和主题。在内页的设计上,“专栏”通常采用宋体加粗作为标题,标题之下一般将简介控制在一百字以内,同样是加粗居中,文本段落首字下沉,中央放置插图,看起来整齐划一、轻松明朗,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周刊》在视觉传播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其不仅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更实现了自身信息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多元化的发展,《新周刊》的视觉传播之路还在不断拓展、进步和变革,也将带给广大读者和视觉设计者更多的启示。

猜你喜欢
新周刊版面漫画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知识漫画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版面撷英
《新周刊》的盈利模式分析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