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发展

2018-01-24 19:55尹凤先
山西青年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日本

尹凤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1918年,周作人将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在《新青年》上进行翻译,迈开了我国女性文学译介的第一步。随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文学得到翻译,被中国读者所熟悉。日本女性文学中温柔、独立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我国读者的重要精神食粮,与此同时,日本女性文学也成为中国了解国外文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鸦片战争之后,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古老的中国文化同外国文化激烈的冲撞,形成了具有近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见,日本的女性文学对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日本女性文学译著初期

日本文学有其独特的韵味,在这其中日本女性文化塑造的温婉、独立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千年之前,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小说,并且同文坛中女性作家共同开创了平安朝文学的时代。《源氏物语》所推崇的是贵族的情爱,旨在表现上层社会的风流,但这样的风流只限于上层社会,并不能代表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的恋爱心理。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推进发展,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学开始逐步影响亚洲文化,日本近代文学开始呈现出个人个性觉醒,人性复苏的主题,并且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的左翼文学兴起,使得日本女性摆脱封建束缚,开始走出家庭。这种表现近代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精神,开始影响了中国文学,并且间接地刺激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戊戌变法后,日本学习西方的经历和日本文化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在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开始翻译日本的诗歌,自此之后,日本文学开始对中国的文学、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救中国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并且救中国脱离苦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文学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慰藉。梁启超翻译了宣扬政治革新的《佳人之奇遇》,推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广泛的民族觉醒,并且成为日本文学在中国传播的推动器,赴日的留学生成为翻译日本文学的中坚力量,包括郭沫若、鲁迅在内的日本留学生不仅为日本文学在中国传递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筑起了中国近代文学。随着社会政治、国际形势的发展,压抑女性自由发展的封建社会文化结构成为阻碍女性发展的障碍,女性文学的发展是衡量近代文化自由民主的重要标杆。1911年6月日本第一个主张女性独立、女性解放的群众性社团——青鞜社成立,其主张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主张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喊出来“女性是太阳”的口号,深深影响了中国女性运动的发展。

近代社会中,封建主义思潮时常反复复苏,这就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不满,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一文中,激烈的抨击了传统的贞操观,认为这是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束缚,其主张灵肉合一的贞操观。鲁迅翻译了《贞操贵于道德》,唤起了中国女性对于自主恋爱的向往,对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妇女对于贞操观念的深刻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女性的自主意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仍然受到伦理道德的荼毒。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推动了中国女性的解放,逐步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桎梏,开始追求女人的自我价值。1926年出版发行的《妇女研究会丛书——与谢野晶子论文集》一书,为中国女性指明了解放的方向,主张中国女性应该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破除封建陋习,推动了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

二、中日无产阶级女性主义作家们

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为了进一步实现党纲,推动党的政策的推进,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在这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女性无产阶级文学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郭沫若、鲁迅、胡风等人大量翻译日本女性文学家例如:宫本百合子、佐多稻子、林芙美子等人的作品。

上个世纪30年代,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家的影响下,中国左翼文学开始蓬勃兴起,两国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量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被翻译到中国,其中不乏存在女性文学作品,其中对中国人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平林泰子的《在施疗室》。作者用了朴实的语言控诉法西斯的血腥罪行和人民的怒火。夏衍对这一小说进行翻译之后,引起了饱受法西斯折磨的中国人民的共鸣。在本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隽永,她强烈抨击旧社会一切阻碍生产力进步的障碍。并且脱离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毫不动摇地主张无产阶级者的权益,塑造了同封建主义和资产主义抗争的饱满的女性形象,推动了中国女性解放和激发中国女性作家创作的积极性。日本著名女性作家林芙美子的长篇小说《放浪记》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悲惨童年、坎坷的青春和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的形象,表现了在近代社会女性解放的困难,同时也引起了处于同一社会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同情和共鸣,成为推动中国女性觉醒的助力。这一作品先后出版四次,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当时的中国女性作家丁玲出版了《莎菲女士日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日记体通过描绘了卑微、底层地位的女性形象,是中国万千女性的真实缩影。

除此之外,石平梅、卢隐等中国女性主义作者更是通过其作品筑起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堡垒,她们在动荡的近代社会中,呐喊女性不应为别人做喉舌、要为一切阶级谋不平……她们的作品塑造的一个个悲苦但是又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给了中国社会的女性全新的思考,带来了新的觉悟。正是中日两国的无产阶级女性作家的作品,使得深受封建主义荼毒的社会底层女性能够冲破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拿起自由、平等的大旗,坚定地打破旧社会的国家机器,争取了民族解放。

三、战后对日本女性文学译介的萧条期

在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政府长久以来不承认其侵华的罪行,导致中日两国的交往仍旧存在一定的嫌隙。但是仍然有一些日本作家通过其文学来反思了日本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忏悔。日本左翼作家松田解子女性的长篇小说《地底下的人民》,揭示了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俘虏的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故事。作家在秉持事实的原则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非人的压迫下,团结起来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的斗争。而松田解子的这部作品不仅为日本人民正确地揭示了日本的侵华罪行,使得日本人民了解了真相,并且有利于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一小说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残暴行为无疑是对刚刚结束战争的中国人民的良好慰藉,更是中国人民的情感宣泄渠道。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原因,很多日本文学翻译家被边缘化,使得这类优秀的小说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翻译。

在1956年出版的日本女性作家壶井荣的《二十四只眼睛》描述了在朝鲜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局面,并且改编为同名电影,这一小说唤起了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民的怀念与同情。这一小说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话语进行反战宣传,但是却通过描述战争的残酷来使得人民激励的反对战争,同时也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1957年出版的《广岛的一家》,反映了日本人民在战后资源匮乏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对战争的恐惧,唤起了中国人民对于战争的激烈抗拒以及对于帝国主义的抵制,推动了当时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由于在建国初期对我国国情认识不准确,使得中国上下对于外国文学采取抵制态度,一些翻译日本文学的翻译家也被批为走资派,而外国文学也被打上了深刻的阶级烙印。而后国内形势政策发生变化,及时调整认识,认为中国文学应该让无产阶级文学占主要地位,要求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学习外国文学,这一政策推动了日本女性文学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社会对日本女性文学经历了不同的价值审美,但是从总体上来,日本女性文学中宣扬女性自我解放,主张和平反战的思想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对于日本女性文学的态度也反映了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

四、改革开放后的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开放兼容的状态,在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赴日留学的人数增多,大量的日本女性文学被译介,日本女性文学开始重新在中国社会大放异彩。

二战后,日本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此时的日本女性文学开始表现了在新时期在日本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现象。日本女性文学也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桥田寿贺子的《阿信》以及由其改编的电视剧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并且,随着日本都市文学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日本女作家的译著越来越多,其中翻译量最多的为儿童文学家高木直子,译本已经达到近50本。还有一些女作家,比如吉本芭娜娜、林真美子、江国香织、小川洋子、角田光代、柳美里、桐野夏生、山本文绪、宫部美雪等作家的单行本的译著也都超过了10多部。

随着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注目,也使中国的读者看到了不同于以往人们认知的日本女性形象。比如,被称为是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女性作家林真美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大多数日本传统女性是大相径庭的,都具有鲜明的人物特色,反映了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林真美子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野心、个性、坚强的女性世界,反映了长期被压抑着的日本女性的欲望,从一定层面上助推女性实现了社会价值。日本文坛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江国香织的作品中大多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描述手法为读者展现了关于爱情的一些感悟,通过她的作品可以看出日本女性重塑自我的一个觉醒过程和追求自由的意识。这些作品都给新时期的中国女性提供了很多启迪。数次再版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与此并行的是金子美铃、柏叶幸子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受到了中国读者们的喜爱。此外,还有展示日本小资情调的女性美容服饰、女性修养之类的书籍也开始快速地出现在各大书店中,丰富了中国女性的生活。

五、结语

通过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对于日本女性文化的译介,直接展现了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对于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也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审美。日本女性文学宣扬的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不仅使得中国人民了解到日本女性的生活状况,并且推动了中国的女权运动,使得中国女性开始走向解放。在中日两国女性作家的相互合作下,有助于改善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不断促进女权意识的发展。而且通过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中国能够迅速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1]刘春英.日本女性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日本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日本元旦是新年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探寻日本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