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浒传》为例谈“课外阅读课内化”

2018-01-24 21:23杨嗣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浒传内化名著

杨嗣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个学段不少于145万的课外阅读量,这依靠学生课外自觉阅读,似乎不太容易实现。对此,我们倡导“课外阅读课内化”,根据教材编排系统,结合学段实际,分学期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教学体系之内,以便落实课标要求。笔者以《水浒传》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为例,浅析关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方面的探索,以便真正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火花,让他们爱上课外阅读,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凸显阅读主体,立足学生发展

课内教学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习相应知识、基本技能乃至情感价值观等。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教学目标应该立足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主。课内与课外阅读目标不同,自然策略也不同。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阵地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但阅读主体、阅读目标却没有变化,仍是立足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

比如对于《水浒传》这一“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探索来说,目标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制订:(1)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从中了解《水浒传》中所传递出的“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2)通过具体故事片段,从中渗透阅读名著的技巧,以便进行延伸,形成阅读技能;(3)搭建平台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细细研究这一指导目标,发现都是以学生阅读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目标的。

再细化落实到这一节课内指导课上,其根本目的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这部名著外,还有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兴趣。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指导只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全部,并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课内化”,也只是想方设法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火花。因而其课堂需要的是从“引”到“放”,以便引导学生最终爱上阅读《水浒传》。如果教师不敢放手,过多考虑细节,课堂教学看似精彩,实质上却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最终指导也是失败的。对于这一点,在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渗透方法指导,立足读有所获

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兴趣难持久。对于课外阅读来说,也是如此。因而教师除了要激发阅读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渗透方法指导,以便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而这更多还依赖于课内指导的完成,有阅读方法,比如边读边做批注、跳读、快速浏览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等等,只有在课堂内渗透方法指导,才能真正让“课外阅读课内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水浒传》这部名著来说,从内容来看,属于章回体小说,由于时间久远,其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所知的已经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字词理解。如果直接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他们很难坚持读下去。因而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有意渗透方法指导,以便让学生养成习惯,坚持阅读下去。重点来说,其方法可以简化为四个字:问、查、猜、跳。问,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查,主要是通过百度,或者查资料的方式查阅了解;猜,主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上下文进行猜测理解;跳,更为简单,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直接跳读过去。

虽然课内指导课其内容属于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在课内指导,并不等于只是静静地让学生读,或者说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研讨交流。毕竟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尤其是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来说,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这还需要教师对此进行整合提炼,通过相应的措施巧妙渗透在课内指导课中,以便有效进行延伸,让学生从之前的没有目标的阅读转变为目标清晰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才是有益的。

三、明确课堂主线,立足问题引导

虽然对于课内指导课来说,内容仍是课外阅读,但既然属于一节课,就应该遵循相应的课内结构。而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来说,更需要如此。比如《水浒传》,厚厚的一本,如果要在一节课中完成指导,教学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一条贯串教学的主线,那么最终教师教得浑浑噩噩,学生学得不知所云。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教学主线,并有针对性地通过问题进行引导,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毕竟指导课中阅读的内容仅仅是名著中很少的一部分,其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即名著内容更精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需求,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连续追问:“你最喜欢《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对于宋江最后接受诏安,你有什么想法?”一连串的问题,在引发学生思考中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情感,进而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创造条件。

诚然,在明确课堂主线的同时,也要巧妙综合运用教学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外阅读也是需要他们自己阅读的。如果单纯是教师问学生答,那学生永远只是被动思考,兴趣永远无法培养。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体阅读部分章节,进而进行交流展示,寻找答案。不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如果急于求成,或者过分追求课堂精彩,那么效果必然不太理想。

四、得法课内引导,得益课外阅读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因而教师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尽可能通过课内指导,让学生得到启发,继而通过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有所收获。如有可能,教师还应结合课内具体教材,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水浒传》这部名著来说,与教材对应的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林冲,不少学生已有了解,但那种了解是肤浅的,是模糊的。接着可引导学生在《水浒传》这一名著中寻找描写林冲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过去学生阅读大多只是关注故事情节,而通过教师引导,却能从中发现名著中所隐藏的更深含义,明白《水浒传》这一名著要表达的主题。

教师要有延伸意识,将课内指导与课外学生自主阅读有机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对名著人物从知晓到了解。比如对《水浒传》中林冲这一人物,在学习课文之前,不少学生只是知道这一人物;学了课文之后,学生便从中粗略了解了林冲的性格;经过导读,阅读名著后,学生也相应与作者进行了深度对话,对林冲这一人物有了深入了解,并理解到名著的主题。对于这一过程,学生对林冲这一人物,乃至《水浒传》是逐步深入了解的,而这也是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真正目的所在。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虽然阵地从课外转移一部分到课内,但目的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火花,引导他们热爱阅读,从中感悟语言奥秘,进而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为以后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水浒传内化名著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