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坡”,教学有“度”
——由两节课引发的思考

2018-01-25 00:15朱月萍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方块圆片彩纸

◇朱月萍

一、导入有“度”,为知识的融通“垫坡”

案例1:用数对确定位置。

1.左右排列。

师:这一队有7 个孩子,老师的女儿也在队伍里,你猜是哪一个?

生:左起第3 个穿黑衣服的。

生:右起第2 个穿白衣服的。

师提供信息:“3”。

生:我看右起第3 个跟您有点像。

生:我还是觉得是左起第3 个。

师:说明你们已经有数学的眼光了。“3”还不够准确(板书:准确),需要给出一个“规定”(板书:规定)。老师告诉你,排成一横排,也就是排成一行,规定从左往右数(板书:→)。

2.上下排列。

师:这个5 层货架每一层都有一个礼盒,但是只有一个盒子里装有礼物,你猜在哪一个里面?

(生猜测回答)

老师给出一个提示“4”,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像这样上下排成一竖行的,我们规定从下往上数(板书:↑)。

3.前后排列。

课件出示6 个学生前后坐成一列的图片。

师:像这样前后排列的,我们是不是也要规定一个数的方向?

生:通常都是从前往后数。

师:是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规定,从前往后数(板书:↗)。

4.课件出示排成一行的圆片图。

师:根据刚才的规定,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红色圆片吗?

生:4。

5.课件出示,在刚才一行的圆片图上面增加两行,下面增加一行。

师:现在“4”可以表示哪些圆片?

生:紫色、绿色、红色、黑色。

师:如果只想表示出红色圆片的位置,一个4 能说清楚吗?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怎样才能只表示出红色圆片的位置,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生:4、3,从左往右数第4 个,从上往下数第3个。

生:4、2,从下往上数第2 个。

师:你们同意哪一个?

生:第2 个。

师:为什么?

生:刚才规定的是从下往上数。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红色圆片的位置?

生:因为既要考虑从左往右数,又要考虑从下往上数。

师:像这样排成一个面,数学上用“列”和“行”来描述。

思考:“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教材呈现了一个学生熟知的现实场景,即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并提出“小军坐在哪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不同方式的描述,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简洁、准确地表示小军位置”的必要性。以往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直接利用教材主题图导入,几乎没有人把一年级的“第几”和新知“数对”做对比和联系。其实,一年级上册“认识第几”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到,在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然后从1 开始按顺序往下数,数到几,位置就是第几。本节课,教师把“第几”这个一维空间的知识点进行铺垫复习,让学生了解明确规定、统一标准是确定位置的重要前提,为后续二维空间中“列和行”的教学做了结构上和思想上的“垫坡”工作,把旧知与新知进行了有效沟通和融合,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真正弄明白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标准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体悟中逐渐抽象建模,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和完善。

二、反馈有“度”,为思维的发展“搭坡”

案例2:认识面积。

师:请大家拿出2 号信封,里面有两张彩纸,你能利用信封里的工具,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搜集作品,展示交流)

师:人们在测量面积时有一个工具——面积尺,你们知道它长什么样吗?(出示小方块)刚刚也有同学用这个面积尺来量,我们一起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展示学生用小方块铺的作品,但这个学生没有铺满,长方形彩纸上,横着一行铺了5 个,左边竖着铺了3 个;正方形彩纸上,横着铺了4 个,竖着铺了4 个。数方块个数时,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的学生人云亦云,在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的带领下,最终大家“数”出了结果:长方形有15个小方块,正方形有16 个小方块。接着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另一个学生的作品)

师:这个学生是用格子纸量的,你能告诉大家谁的面积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有60 个格子,正方形有64 个格子,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咦,同样的长方形彩纸,它的面积刚刚是15,这会儿怎么是60?

生:因为小方块大,格子纸上的格子小。

思考: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无论是用小方块铺,还是用格子纸铺,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也会有所不同。本环节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巡视观察了学生操作的情况。选择用小方块铺时,有的学生把两个图形都铺满了,有的学生把正方形彩纸铺满后似乎发现了什么,在铺长方形彩纸时只铺了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还有一小部分同学铺的方法和展示的作品一样,两个图形分别铺了两条边。在用格子纸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不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而是先数一行有几个,再数有这样的几行,然后运用乘法口诀算出格子数。本案例中,教师组织反馈交流时,展示作品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来体现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笔者认为,学生在用小方块铺图形时,用的方块越少,说明他的思维水平越高。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坡”,先展示铺满小方块的作品,再循序渐进,引出没有铺满的情况,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铺,到底是怎样想的,让一头雾水或一知半解的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样,在反馈用格子纸量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充分说一说他是怎么数的,而不是直接问数的结果。反馈时只有做到有坡度、有层次,从易到难,由表及里,才能促进学生在思维“爬坡”中收获智慧。

猜你喜欢
小方块圆片彩纸
圆片接力赛
小小方块 玩转大课堂
用圆片摆数
会变魔术的彩纸
涂色问题有妙招
“小方块”该退休了
吸管彩纸变变变
彩纸大变身
还有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