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宁明县地方文化传播探析

2018-01-25 01:06
文化与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花山旅游文化

江 宇 张 帅 熊 燕

一、宁明县区位及其文化简介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①谢环驰.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J/OL].新华网.2017-04-21.在“边”方面,广西共有8个县与越南直接接壤。其中宁明县边境线达212公里,是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广西边境县。其拥有北山、板烂、旺英、那支四个边民互市点。座落于宁明县的爱店口岸因是东南亚最大的中药材边贸口岸,闻名于世。除了中草药材贸易,作为骆越文化发源地,当地还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宁明境内花山岩画展现了千年前骆越人民的灿烂文明,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2016年7月15日,花山岩画和左江流域其他37个岩画点及周边风物共同组成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越边境文化、风景,使宁明成为“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的一部分。

特殊的区位、独特的文化,给宁明地方文化的传播带来丰富资源。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契机,宁明县展开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但由于地方发展局限,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近年来当地发展不温不燥,这与当地的传播策略有着紧密关系。宁明县作为边境城市,发展上独具优势,应该如何让自身特色“走出去”,又如何将优秀经验“请进来”,做好传播工作是关键。

我们调研小组成员于2018年7月22日-24日来到宁明县,与宁明县委宣传部、宁明文化馆、宁明旅游局和宁明外侨办等相关单位部门进行座谈,走访了当地景点与市集,收集到不少一手资料,也从中发现宁明地方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宁明县当前文化传播与媒体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地方文化传播把脉,以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二、宁明县地方文化传播途径

宁明县的地方文化传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官方层面的交流与推广,二是民间层面自发的沟通与交流。其中,官方层面的交流与推广是宁明地方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民间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是宁明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边民间的往来推动着地方文化传播。

(一)发展旅游,宣传文化

宁明县依托民族文化遗产和秀丽中越边境风光,逐步建设、发展其旅游行业,在旅游建设中,推广、传播地方文化。

据宁明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宁明关口过境人口数量达3138万人次;2017年升至3600万人次,同比增长462万人次。随着宁明爱店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通关过境人数和经贸交往将持续增长。宁明县作为面向东盟地区的关口之一,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宁明县旅游宣传主要围绕旅游品牌推介和网络旅游宣传来展开。一方面,宁明县旅游局全力打造“三山四水十景”①汪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日。文化景观旅游品牌,并抓住国内外旅游推介会的机会,推广当地特色旅游。另一方面,宁明县旅游局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携程网”共同合作推出相应旅游套餐,进行网络旅游线路宣传。2017年5月,宁明县加入广西边关旅游联盟,在“神秘边关线,国家风景道”宣传口号的倡导下,联合周边边关城市,树立联盟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沟通,重点谋划旅游产品和重大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传播骆越文化。宁明旅游建设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载体和有效渠道。

(二)建设品牌,传承文化

自2016年宁明花山岩画和左江流域其他37个岩画点及周边风物共同组成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宁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以花山文化为依托,推动宁明本土文化向世界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宁明文化宣传的重点在于着力打造花山文化品牌。

花山文化品牌建设主要由宁明县文化馆负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打造花山文化品牌。一是深挖花山元素内涵。考究花山岩画三大谜题②“三山”分别是花山、公母山、狮子山;“四水”分别为明江河、派连河、公安河、浦下河;“十景”分别为“独木成林”、“蓉峰夕照”、“东湖钓月”、“荷城晨钟”、“濑江暮鼓”、“迁隆书院”、“珠连朝渡”、“阴阳二泉”、“永平古墓”、“边关炮台”。背后的故事,发掘骆越先民精神,切实传承古骆越文化。二是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宁明县拥有县级非遗项目31个、市级非遗项目17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个。③三大谜题分别为“怎么画上去”、“用什么颜料”、“画表达什么”。当地政府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利用影像记录、组织文艺活动、发展文化产品等方式,传承当地壮族编织技术、顺宁彩调、师公戏、唱仙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本土优秀文化传播。三是民间文化传承。宁明县依托文化馆提供的平台,大力发展民间乡村文化,加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依托村级公共服务平台行动,扶持文艺表演团队,服务乡村,营造社区文化、农村文化。

在宁明花山岩画宣传推广上,具体方式有三种。第一,组织非遗文化演艺活动。当地将景点、节庆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创作了一系列的歌曲,如《我爱花山》和《我在花山等你》等,通过演艺活动,增进人们对花山文化的了解,进而爱上花山。第二,收集宁明民间传说。④韦江萍,周仕兴.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宁明县举行[J/OL].光明网.2018-06-10.当地文化馆通过搜集、组织出版花山民间传说书籍,传递古骆越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花山,关注宁明故事。第三,主推当地特色文化产品。宁明县本土文化产品丰富,如古法炮制红糖、糖泡酒、壮族竹编等。就目前而言已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操作”的形式,当地文化产品通过媒体宣传与网络媒介宣传,打造文化产业链,推动花山文化“走出去”。另外,花山实景演出和花山音画夜游两个精品项目正在筹划之中,未来也将作为当地知名旅游品牌被打响,在旅游推广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媒体发力,传播文化

宁明县政府部门大多重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信息交流中的作用,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合力,共同提升文化传播力。宁明县政府设立的政府门户网站、文化馆官方网站、旅游局的“花山旅游”网等网站,促进当地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此外,旅游发展局还设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两微”合力,助推当地旅游宣传工作的开展。

《荷花》杂志由中国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越南广宁广播电台合办,内含中文与越文内容,旨在宣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宁明县宣传部定期会向边境地区免费发放《荷花》杂志等刊物,在爱店口岸就设有多个《荷花》杂志的投放点,为过境人群提供便捷,获取最新资讯。

宁明政府计划设立专门面向游客的“爱店频道”,方便游客了解当地人文风情,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此外,宁明电视台也推出“壮语新闻”栏目,方便壮族人群获取当地新闻资讯,也有助于传递壮族声音。

此外,宁明县举办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都积极邀请媒体参与,通过多家媒体及时有效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每年农历“三月三”,宁明都举行三月三“骆越王节”系列活动。人民网广西频道、中新网广西频道、《南宁晚报》等媒体均实地报道或进行直播,将热闹的现场和骆越文化传播出去,提升了宁明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四)民俗节庆,交流文化

宁明县政府依托中越传统民俗节庆和国际节假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活动举办的同时,增进中越人民交流,传播宁明本土文化。

宁明当地政府与越南当局会不定期举行领导人会晤,一般在每年重大节日庆典,如双方国庆、三八国际妇女节等,双方人员将进行互访,交流的方式多以举办座谈会和组织文艺表演活动为主。边界之间的领导会晤必要时,甚至达到一周多次。每年九月二日越南国庆日和十月一日中国国庆日,中国政府与越南政府都举办相应的活动,并邀请对方参与,进行多方面交流与合作。

此外,宁明还通过举行三月三“骆越王节”、九月九“骆越感恩节”、“三月三文化丝路行”活动、“二月二”关帝庙会、边境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中越妇女文化交流活动等活动,广邀国内外宾客,在热闹的活动中,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宁明本土文化对外传播。

在民间层面,中越民间文化交流具有自发性。例如在宁明边境镇爱店,中国村庄在庆祝“三月三”、歌坡节、庙会等节日时,中越人民相互邀请朋友参加,不少越南人携带通行证,自发跨境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与中国人民一同载歌载舞。爱店镇还有一个群众自发组建的峙浪电影队,他们自己携带放映器材,为边境村屯群众播放电影。据《人民日报》2014年12月报道,该电影队播放影片13500多场,总行程20万公里,惠及边境群众150万人次。这种自发性文化交流较为分散、频繁,是边境地区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宁明本土文化的传播。

三、宁明县地方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宁明当地相关部门,我们对宁明县地方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宁明县旅游和文化资源的发掘仍处于初步阶段,近几年才逐渐重视并发展。目前,宁明旅游发展步伐缓慢,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旅游资源挖掘空间仍然较大。对于文化资源而言,则面临保护投入不足的困境。当地文化馆负责人反映,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活动开展,没有相应资金的投入,很难组织起有影响力的活动,且部分项目具有季节性特点,可控性上十分受限制。

(二)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层

当前,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高龄,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宁明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给予部分技艺者发挥才干、传承文化的空间,但许多年轻人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致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因传承人离世,而逐步消失。宁明文化馆馆长认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场狭小,几乎被新的技艺替代。例如传统的壮族竹编虽制作精美,但由于工艺繁琐,加之大机器生产的塑料品更方便,成本更低,质量不差,人们更愿意购买机器制品。我们认为这确实是文化遗产传承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宁明当地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管理与组织,没有较好地依托旅游、文化活动等传递非遗文化,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遗产传承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缺乏

宁明县基层各部门均存在缺乏专业人才开展工作的问题。一方面,宁明县普遍缺乏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基层人手不足,无法高效开展众多繁琐工作。另一方面,缺乏对外宣传人才,在精准宣传与信息交流上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旅游局宣传部门内仅有三个人,均为非专业人士,他们需要管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工作强度较大。从微博运营情况看,以转载为主,转发、评论、点赞量几乎为零。整个旅游推广工作仍属于起步阶段。对此,相关部门已开展吸纳人才工作,政府尽力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并与广西师范学院签约,开展旅游人才教育合作,加强宁明县旅游新业态的人才培训,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宁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四)传播力度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访的宁明县边民应用的媒介产品虽较为丰富,但接触官方媒介较少,以非官方、商业性媒体居多,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新闻等。这一方面反映了新媒体已为边境县城人们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宁明当地广电部门的建设存在不足,缺乏生动有效信息吸引边境县城受众。

另外,宁明边民媒介素养和文化传播意识尚待提高。因地理位置和文化均相近,部分中、越边民可以通过当地方言进行简单沟通,白话、壮话是他们使用最多的语言。除去面对面交流,中越边民交往多通过微信进行沟通,以语音聊天为主,主要谈论双方经济贸易事项,如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买卖。但双方较少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文化交流更少。受访的越南边民对宁明本土文化了解较少,他们更关注经济信息。若能在中、越频繁日常往来中融入文化内容,可以更好的促进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播,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

宁明县作为边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地方文化传播的独特性。本国人民、越南边民、华人华侨三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生活于此,这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本国人民而言,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宁明县当局应当切合当今时代特点,适时转变传播思路,下一步不仅通过报纸、电视发声,还要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声,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信息,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地民众的信息需求。对于越南边民而言,光靠《荷花》杂志和爱店频道进行文化传播还是不够的,可以结合越南边民关注经济贸易信息这一特点,通过设立专门服务于边贸信息传递的媒体,一边为两国商人提供边贸信息的同时,一边对宁明、乃至中国进行文化宣传,或许越南边民会更好接受。对于华人华侨而言,要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把当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出去,把国外优秀的发展理念带回来,只有多角度发力,宁明地方文化传播才会走得更远。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巧勤、龙黎艳、全椹梓参加了此次调研,对本论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花山旅游文化
“五花山”的由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题花山寺壁
谁远谁近?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