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作品在打击乐重奏教学中的应用
—— 以打击乐三重奏《有翼的呼吸》为例

2018-01-25 09:44
关键词:重奏打击乐演奏者

前 言

西方现代音乐的特点是追求探索性、开拓性以及新意,尤其讲究自由的结构、奇特的节奏、不和谐的和声语言、繁杂的多调性及无调性、奇异的音响效果,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刺激性。以上的标新立异,也并不是所有作曲家都追求的,也有一些作曲家主张将古典主义音乐和本民族风格、现代作曲技巧完美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音乐作品。[1]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打击乐作品在当下迅猛发展,出现了不少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作品,也涌现出了许多专业或业余的现代打击乐团。这说明当下人们对现代打击音乐的喜爱。现代的打击乐作品普遍难度较高,如《电离》《戏》等。其旋律有时是不流畅的,会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节奏自由多变;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有时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由于更为强调打击乐的音色效果,因而有时会加入许多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工具。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鼓惑人心”打击乐团在2017年结束的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中,经过激烈角逐,从四十多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展演赛金奖、演奏家重奏组决赛第五名两项大奖,参演学生在此过程中均有很大收获。“鼓惑人心”参赛所选的曲目《有翼的呼吸》《赤色大地》《仪式音乐》也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品。本文主要以《有翼的呼吸》①《Winged Breath》(《有翼的呼吸》)是以马林巴为主的打击乐三重奏,以水墨画为启发,旨在挖掘马林巴重奏高难度的互动技术,以及探索马林巴与无音高打击乐器相融的可能性。为例,从教学重要性的角度对现代打击乐作品进行分析。

一、用现代作品提高技术能力

和传统音乐相比,现代打击乐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新生力量。其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也正体现了音乐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打击乐以其雅俗混合的性质、原始的感性魅力为现代新的综合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较传统打击乐作品而言,现代打击乐作品需要更多的技巧以及领悟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现代音乐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现代作品,并通过这些“个性”非常强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

(一)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音乐艺术不断发展,自身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如何满足作品的音色变化、如何更加饱满地展现音乐、如何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演奏者提出的很大考验。这涉及的相关因素有两个:设置“乐器”的音色和用来敲击的槌。在现代作品中,作曲家为了追求新的音色效果,常常会设定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在《有翼的呼吸》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弧形轮廓的旋律为主题,以其绵长的气息来体现音响展衍的线性轮廓,并以若隐若现的方式穿插于西方近现代和声之中。在演奏当中,作品要求3位演奏者在保持音乐“气息”绵延不断的同时,很好地克服音色转换、织体转换以及重奏互动等技术难题。①《有翼的呼吸》作者注。作品中有一个约16秒的小节要求演奏者在马林巴的键盘上来回不断地刮奏,具体音高不做明确标识,只有大概示意的走向。这不仅要求学生在练习时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要有很强的音乐感觉,并且需要很强的记谱能力,因为不确定的演奏往往较难把握,且在《有翼的呼吸》中还要与他人配合,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

单手滚奏的技术对演奏者来说也是较为陌生的,作品中有两小节要求表演者一手在锣鼓上进行滚奏,另外一只手在马林巴上敲击单音,这对两个手各自的演奏技巧和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表演者能够将二者完美地配合起来。在练习中,可以将左手单手滚奏视作固定低音,练习稳定之后加入右手的马林巴声部。

由于现代音乐对打击乐演奏的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代打击乐作品中,打击乐的演奏方法、打击介质的多样性和想象力也越来越多地被发掘。不同的介质与打击乐器的结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音色和感觉。演奏者自己常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不同质感的打击乐器和作曲家本人对音色的要求而作出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见的有木质的小军鼓槌、毛线槌(毛线槌又分为硬头的、中性的和软的)、刷子、也有直接用手击打。另外,弓在打击乐器中的使用在现代打击乐的演奏中已经屡见不鲜。[2]作品中还有一小节需用金属棒在大锣上用力刮奏。通常而言,大锣使用包裹着线或者布的木槌来敲击,在本部作品中,作者设定了这样的演奏方法,意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创造不同以往的音效。

在郭文景的《戏》中,为钹设计出了35种不同的演奏方式,使一件乐器发出多种声音:传统的钹出现在不同的剧种中,主要的演奏技法分为放音和收音。放音分为响击、搓击、轻击、颠击、揉击 5 种。收音又分为掩击、闷击、颠搓等,而郭文景凭借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创造出了闷击,分为完全闷击和不完全闷击,不完全闷击是用另一侧的边相击,不让声音完全停止,留有余音,使打击出来的声音变得相对柔和;槌击:用不同的槌或者槌的不同部位去击打铙钹的不同位置,以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弱击:为了达到弱音的效果,郭文景想到了在其中一片上盖一块布,此布可以有效减少钹片的振幅,降低余音的延续。[3]77

(二)驾驭多种乐器能力

现代打击乐作品通常要求每位演奏者能够驾驭多种乐器(甚至是不同地域的乐器)的能力。如瓦雷兹创作的《电离》是以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它由十三个人演奏四十种乐器。这四十种乐器有西方固定音高的乐器,例如钢琴、钢片琴、管钟等;也有非西方无固定音高的乐器,例如中国的大锣、大钹以及非洲的刮鱼、响葫芦等。在《有翼的呼吸》这部作品中,主奏的打击乐演奏者需要能够在马林巴、颤音琴、钹和两个桶鼓中间自由切换,表演者才演奏完马林巴,可能就要立刻就要去敲桶鼓,甚至一手敲钢片琴,一手敲大锣。演奏最多的演奏者需要演奏包括马林巴、钢片琴、大锣、桶鼓以及大鼓在内的五种乐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多种乐器的练习,学习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并且能够驾驭它们,以了解它们在不同作品当中的作用。

在日常的练习中,我们需练习好马林巴、小军鼓以及定音鼓的独奏作品,掌握它们不同特点:相对安静的马林巴考验演奏者的稳定性;小军鼓音量有时跨度很大,需要演奏者在控制力的基础上也要有很强的爆发力;钢片琴则要求表演者掌握它明亮的音色特性。而在打击乐重奏的练习中,我们还得配合练习不同乐器组合的作品,有些具有色彩性特点的乐器不适合于独奏,但却能为重奏作品锦上添花。而对于不常见的乐器,只要平时重视打牢基础,学生也能很快熟悉。在同时接触不同乐器组成的打击乐作品时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音乐各具特色之处。

二、用现代作品提高合奏能力

集体的智慧往往容易超越个人的聪敏。对于打击乐演奏者而言,大多数就业机会都在各种类型的乐团。如果学生一门心思只想当独奏家,仅仅把时间投入到独奏的训练中,在与他人合作方面或许会有所欠缺。一旦不能成为独奏家,合奏能力又很差,日后求职很可能处处碰壁。因此,合作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让学生更多地参加与他人合作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重奏和室内乐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交响乐团的排练和演奏中。重奏练习是打击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现已受到专业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复杂节奏的对位

与传统打击乐作品强调音乐的流畅悦耳不同,现代作品节奏更为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在《有翼的呼吸》中,对复杂的节奏的掌握和处理对整首乐曲的演奏至关重要。就多个演奏者而言,对位节奏是需特别注意的。对位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对位法是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写作技术。乐曲中有一处需二号演奏者不断进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三号演奏者则进行有变化的两拍内的五连音演奏,而本段的速度又是很缓慢的,这无疑增加了配合的难度。此时就需要几位演奏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节奏观念,不受他人影响。在平时练习过程中,虽然要首先把握住自己节奏,但也还是要注意与其他成员的配合情况,不能各敲各的。虽然每个人节奏都准,但却往往无法合在一起。

(二)提高相互倾听的能力

在《有翼的呼吸》这部作品中,有不少散板,且在其中一些散板进行时,马林巴的谱子只有一个大致的旋律走向。这更增加了三位演奏者进行重奏的难度。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每位演奏者不仅要准确按照乐谱标识演奏,还要注意与他人的配合,即学会倾听。在乐曲演奏过程中,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它决定演奏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团队中的演奏者彼此格格不入,他们的演奏质量、对音乐的态度和理解都各个不同,那就无法达到重奏作品中所要求的“和谐”。要将多位演奏者融为一个集体,就要求各个演奏者要互相交流心得体验,学会倾听。演奏时,各个成员不仅要听自己的声部,还要注意别人的声部。

类似的例子还有马林巴作品《圣曲》的慢板部分。金属打击乐器节奏自由不受限制,但要求在固定的地方先后进入。这也要求演奏者必须集中精神相互倾听,保持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

三、用演奏现代作品提高研究作品能力

现代作品往往具有不同于传统作品的写作方式,大部分较为复杂。因而为了让演奏者容易理解其中含义,作曲家在谱面上往往有很多标注和新的记谱法,甚至对乐器位置的摆放也有讲究,以便利于演奏。

(一)有利于读谱能力的提高

现代作品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记谱法、标记符号等,需要我们在练习之前就多加留意,如在《戏》中,郭文景设计了很多新的符号来使演奏者可以更为明确地了解他的意图。有一些现代作品的节奏节拍不是常见的,为保证演奏的准确性,要求演奏者进行一些数字上的计算,搞清楚节拍节奏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表达。而除了这两点,演奏者还需要注意作品的和声进行。现代作品有时不全按照传统和声进行写作,在练习时不能养成惯性思维,以致出错。此外,我们还需要按照谱子选择乐器,作曲家有时会给出建议,但具体的选择还是在表演者自身。对于《有翼的呼吸》这部作品而言,整首作品虽然较为安静,但也需要大鼓有很强的爆发力,因而我们选择36寸的大鼓来完成,两面锣我们则选择一米和80cm规格的。这部作品对于学生记谱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练习初期,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谱面,认真记录其中的要点,如果有机会,最好通过观看他人演奏的视频进行了解。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每位演奏者要在多种乐器中来回移动,不停地更换手中的槌子;节奏也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来熟悉;很多和弦不按基础和弦进行,也为记忆带来了障碍。

(二)位置的摆放的研究

在重奏作品中打击乐器的摆放也是一门学问,合理摆放乐器也可为表演提供便利。现代作品由于有时需要较多的乐器,故而作曲家为了演奏者的方便,会将其直接表示出来,为演奏者省去了不少安排乐器的时间。在《有翼的呼吸》这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乐器摆放参考:演奏者1位于舞台左侧,将马林巴竖直对于观众席,周围环绕着颤音琴、钹和两个桶鼓;演奏者2的马林巴置于舞台中央,靠后的位置,钢片琴、大锣、以及大鼓在其周围,桶鼓在马林巴之前;演奏者3的乐器相对较少,位于舞台右侧,正对演奏者1,背后有一大鼓。整体摆放以马林巴为主摆成了向内凹陷,向外开口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演奏者更换乐器,也方便观众观看。

但“鼓惑人心”打击乐团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作者的要求摆放,而是根据个人演奏习惯做相应调整。这在练习过程中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作曲家的示意图也是为了演奏而服务的。

在”鼓惑人心”打击乐团参赛的另一部由美国作曲家戴维创作的《仪式音乐》中,作曲家就没有给出乐器摆放的图示,而是需要演奏者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乐器摆放方法,这也考验了演奏者对全曲的掌控能力。

四、用现代作品开阔学生视野

经过这次打击乐重奏的比赛,学生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了解到不能一味演奏传统打击乐作品,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演奏现代作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了解前沿的音乐作品

任何现代音乐流派都致力于音乐材料、工具和表现技法的变革,用以体现他们想要的思想和情感。在各种改革或创新的进程中,“现代派”因其激进的观念往往走在最前列,有些做法极端、典型。例如表现主义者在无调性——十二音技法方面;新原始主义者在节奏表现方面;系列主义者在电子工艺方面;偶然音乐家在探索新音响方面,等等,都起了重要作用。[5]我们可以看到打破调性原则,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关于人本性的释放是20世纪西方音乐的普遍追求。学习演奏现代打击乐作品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新的音乐潮流、新的创作理念以及新的演奏技巧。在具体识谱过程中演奏者还可以认识新的记谱方法和音乐语言。又如郭文景在《戏》中所提出的“极限创作”的观念,即是反传统而行。随着打击乐作品的不断发展,很多作曲家倾向于使用越来越多数目或者种类的打击乐器来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郭文景之所以选择只用三对音高不同的钹来完成这部作品,就是因为他“开始厌倦满台堆满打击乐器的作品,决心用一件(或者一种)乐器做出一百种效果”[6]即用一种乐器产生N种声音的“极限意识”[3]77。

(二)接触音乐以外的知识

除了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的知识以外,在打击乐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的理解能力。只有全面地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不仅要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天赋与能力,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意识之中的艺术理解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深入的发展。

以《有翼的呼吸》为例,中国水墨的浓淡衍化启发了作曲家选择了以具有大量泛音特色的马林巴为主奏乐器,因而带“透明”的空灵感,其十二平均律的键盘形制又使之可以演奏具有“坚实感”的和声。此外,作曲家还希望通过“声断气不断”的休止来展示音响在时间维度上的空盈,正如水墨画面中的“留白”能很好地穿插于宏观和太极绵长的气息、把握作品韵味,因而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补充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而中国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和西方观念不同,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对于《马林巴圣曲》的演奏来说也是如此。为了表现出作品意境,演奏者需要了解非洲大饥荒,了解人类悲惨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体会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结 语

任何一种新事物或者新的观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总会使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正如1813年,斯塔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惨遭失败,就是因为其意识太过超前,完全的“现代化”,观众席上嘘声一片。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春之祭”也始终饱受争议,但这部作品却动摇了音乐世界的基础,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出风头及最引人争议之作。Satie评论“他(斯特拉文斯基)对解放今天的音乐思想做的比任何人都多”。同理,约翰·凯奇“没有声音”的《四分三十三秒》也受人诟病。但恰恰是因为类似的“反传统”的、“创新”的、“求异”的作品,现代派的音乐才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得以通过这些新生事物来扩大自己的视野。

随着现代音乐对于音色的重视,打击乐在20世纪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为打击乐专门创作的作品也层出不穷,演奏现代打击乐作品是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奏现代作品可以让学生学习前沿的创作观念、新的演奏技术,不同以往的记谱方式,并认识了解不熟悉的乐器以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驾驭不同乐器的能力。在实际排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同他人配合完成作品,在练习过程中互相倾听,在有“集体精神”的前提下完成来复杂节奏的配合。而对于现代作品的演奏而言,有效并正确地读谱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也可以进行许多新鲜的尝试;此外,由于现代作品乐器普遍较多,如何摆放也需要我们的重视,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更深一层来说,学习演奏现代打击乐作品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新鲜事物,了解音乐的前沿动态,与时代接轨,为今后的创新做好准备。在练习新曲目时补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也会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并将其传达给观众。

猜你喜欢
重奏打击乐演奏者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中西方打击乐的发展与融合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浅谈不同领域中的打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