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艺术创作与传播探微①

2018-01-25 09:44
关键词:艺术创作社会化媒介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得社会生活和媒介生态都在发生改变,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成为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媒介和主要的信息交流工具。这些社交平台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带来了艺术领域新的探索和实验。很多当代艺术家已然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对艺术领域的强大变革力量,在当下线上和线下的各类艺术展场中,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的艺术项目在逐渐增多,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媒介性”与“交互性”,他们尝试将“观众”引入作品,将“交互”作为作品完成的必要条件。这一类具有艺术性、媒介性、科技性与交互性的社会化媒体艺术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谱系中逐渐浮现,形成一种在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之外的另类艺术表达,并不断挑战着既有的视觉体验和艺术观念。

社会化媒体使得传统的艺术观众成为作品的合作者,将用户的交流、反馈和用户自生产内容转变为作品的一部分,将艺术项目内化为用户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移动传播的强大覆盖率、便捷性、渗透性使得这类艺术项目在生产、传播与交互的过程中拥有庞大的用户数,将传统的观赏行为从展厅、影院解放出来,将封闭的观赏时间碎片化,艺术作品通过移动媒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传媒艺术截然不同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艺术实验带来了艺术领域对于艺术观念、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与新的审美可能性的探索和研究,也促成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的诞生。

传统艺术学理论研究也已经形成丰富的系统性成果,当代新媒体艺术理论也已初步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然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艺术创作研究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内外的大型艺术展会上,还时常能够见到运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介进行创作与呈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一些艺术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与此相对照的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本文尝试对大量出现的利用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艺术项目进行考察,从跨学科的视角对社会化语境下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现象进行梳理与澄清,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使得艺术创作观念正在转型,技术革新带来了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的创新,同时技术与媒介也消解了艺术原作的概念,引发了艺术主题的消解、意义的解构和价值的重构。

一、互联网思维与艺术创作的观念转型

与传统艺术封闭式创作不同,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创作的艺术项目中,以“分享”和“互动”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技术语境,艺术家与观众的身份相互融合,创作成为一种交互式集体写作的过程,用户生成的内容(UGC)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品形态往往呈现为互联网空间中的相互链接的“数字微文本”,闪现着群体智慧的灵光。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王轶琼的作品《使用威尼斯》(见图1)和《微微信神》借助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作为表达工具,“微微信神”是艺术家记录的几十万字的“艺术事件”。而《使用威尼斯》结合了观念、表演和行为,身披黑袍手持手机的艺术形象置身于威尼斯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将威尼斯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移动互联网转发,这个观念性作品充满了戏仿、反讽。艺术家通过微信拍摄、分享、传播图片,观众则关注、浏览、分享作品,从而由艺术家和观众合谋完成艺术项目,作品本身成为一场开放空间中的交互式叙事,而艺术家成为这些海量信息的选择者、集成者和加工者。

二、技术革新与艺术表现语言的拓展

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形态、创作工具和媒介、艺术传播和欣赏都与媒介和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连。不同媒体时代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态与传播方式,以及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体验。与传统艺术创作相比较而言,基于社会媒体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要素、艺术语言、形式结构、形式特点、创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媒介性特征。

与当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社会化媒体提供给用户一个平台,用户将记录和拍摄的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发到“朋友圈”,其他用户可以观看、点评、转发和参与;社会化媒体也提供给艺术家新的工具和媒介,艺术家利用这一平台发起交互式艺术项目,将用户的互动引入作品之中,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的普及性和多样性,突破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观众参与交互性叙事,进而建构新的作品形态。

与传统的架上艺术或影视艺术相比,这些作品以开放、移动的“群体性创作”为特征。当代艺术的文化谱系中,这一类具有艺术性、媒介性、科技性与交互性的社会化媒体艺术已然从逐渐浮现,形成一种在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之外的另类艺术表达,带来了艺术语言、创作观念、艺术形态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挑战既有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认识。

三、移动平台的自我表达与艺术传播

有传播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对社会个体的激活。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中,拥有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人人都能成为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移动媒体降低了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门槛,打破了观看与表达的界限。社会化媒体下的自我身份和社群关系的认同来自于他人的观看、关注、点赞、评论,现代人在暴露和窥视中重建人际关系、社群关系。微信是一款允许用户记录和拍摄自己的生活记忆,在线分享图片和文字的社交平台。在移动端融入了添加好友、发送、点赞、回复、收藏等社会化元素。如艺术家刘铮利用微信发起了《自拍selfie》项目,该项目对任何人开放,有兴趣者可加刘铮微信:art-liuzheng。他号召陌生人将自拍的照片发送给他,由他发送到社交网络中,最后变成艺术展览的作品。这个项目一方面是观念摄影家对影像表达方式的尝试,另一方面也引发私密影像在公共空间中传播所带来的碰撞。以“分享”和“互动”为特征的社会化媒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技术语境,艺术家与观众的身份相互融合,创作成为一种交互式集体写作的过程,用户生成的内容(UGC)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之间、用户与艺术家之间思想的碰撞能够带来艺术创作思维的革新,让社会、人群、用户、艺术家都参与进来,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开放式的艺术项目生产、分享和传播艺术灵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思维的革新。

四、艺术主题的消解与技术的反思

新技术与媒介一方面推动了艺术形式和语言的创新,另一方面传统艺术观念与主题也逐渐消解与重构。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一方面是用户被前所未有地赋予话语权和行动权,海量分享美食、旅行、工作及日常生活碎片;另一方面是明星、主编、名记、大V、网红以专业或独特的视角进行阐释和评论。多元化的草根阶层和精英阶层可以平等对话,一些私人化的、无意义的、原先难以进入传统艺术创作的主题受到了艺术家和用户的关注。这种艺术主题的变化,与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全球化艺术思潮以及社会化平台上的各种“网络民主化”等复杂语境有紧密关联,与后现代的“去中心化”“去自我化”“去等级化”“去时间化”相互映照。艺术在民主化的同时也呈现出反传统、反主流的特征,彰显出解构、颠覆和另类生产相互交织的特征。

移动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也改变了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社会化媒体消解了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主流话语,以私人化、主观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边界。当代社会化媒体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艺术领域诸多新的伦理问题,如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唯一性、集体作者、机器写作、公共空间的私密性等。一些艺术家在探索这些技术手段潜力的同时,也在反思技术带来的局限、限制、监督和制约。当代艺术创作应在不断变革与否定自身中前行,塑造着新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社会化媒介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