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

2018-01-25 13:11邓翼翔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立德资助困难

邓翼翔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

邓翼翔*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立德树人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推进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助学、助困、筑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资助育人的内涵、资助育人的必要性、以及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探讨研究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显著成效的途径。

立德树人;高校;资助工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当前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从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如何在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受助学生的教育中;积极实现资助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广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在当前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1]。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2]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同时,更是要将“育人”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侧重发挥“育人”功能。高校资助育人即是通过经济资助和社会帮扶,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党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关爱,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对社会、国家以及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向态度。

当前,在全面围绕“立德树人”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教育理念,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思想,把解决受助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健康成长成才,将来以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努力激发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他们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品质高尚、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青年工作就像扣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道出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望——成长成才、扣好扣子。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要把资助育人工作做好、做实,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同时要充分把握资助育人的必要性。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有较大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细化,加之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都对当前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3]

(一)资助育人可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接受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发展需要的基本权利;而经济资助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人生发展需要的直接方式。[3]然而,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经济条件却不是唯一制约他们成长需求的短板;在个体成长方面,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是他们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的外在显现,而隐性的则是他们在心理状态和职业发展需求当中。如:部分受助大学生因为自身受教育情况、自身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基础原因,难以完成学业,存在有自卑心理;也有部分受助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其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水平不高。受助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经济条件的限制,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手段确实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二)资助育人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依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地为学生传授某一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不断把他们塑造,并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有着高尚道德素养,富有爱国主义情操,具备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单纯依托专业理论学习是不够的,是需要教育服务管理等各部门、学团组织等各个培养环节共同发力实现的;然而,各个培养环节能否确立“育人”的根本目标才是保障其自身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各部门能否依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制定出有部门特色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育人措施,并且在育人实践环节中落到实处。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资助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更加凸显,是立德树人背景下,推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三)资助育人可以保障实现教育公平

随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生源地和校园地助学贷款,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等形式来完成学业,不再需要为筹集求学费用而犯愁;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资助工作保障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已经达到”。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是社会公平的本质,经济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构成之一,因而不能片面的认为经济资源是衡量社会资源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唯一指标。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亦是如此,对于学校来讲,高校能否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条件。教育公平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受助学生群体的内在心理特点;同时,还要设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机会限制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受助学生争取和创造更加平等的成长成才机会,才能保障实现教育公平。

三、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然而,我们也应清晰的分析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受助学生在受助后出现的有悖于资助初衷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为淡薄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为淡薄。根据有关高校的调查,在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部分学生并未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弄虚做假编造家庭经济状况,以便之后骗取获得各种资助。另一种则是出现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毕业生违反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约定,不能及时还款还息,有的甚至拒绝还款的行为;这不仅影响个人诚信,而且对学校的授信额度有消极影响。

(二)部分受助学生缺乏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在当前的资助工作中,部分受助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这里的责任担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显性责任,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项目,认真履行合同责任,及时还清贷款本息;二是隐性责任,即受助学生应有的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各类奖助学金作为无偿的、提供给优秀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亲切关怀,是对他们能够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投身祖国建设,报效祖国的殷切希望。受助学生不能及时还款还息已在上文中提及,而对于受助学生感恩回报意识不足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结果、我们怎样做才能弥补这一工作不足,提高受助群体的感恩回报意识,值得我们去探究。

(三)高校资助育人活动载体匮乏

在当前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心,以各类奖助学金为补充的资助体系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助困;虽然附有勤工助学项目,但对于他们如何建立自信、实现自我诉求,提升自身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方面有局限。助学、助困旨在帮助受助学生避免因学住费等原因失学;为受助学生筑梦的工作是高校资助育人活动终极目标,是实现育人实效的重要载体。当前,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压缩勤工助学机会,而重点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发展性资助项目”;以其通过受助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参与校内科学研究、实践创新。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

在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推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思想,把解决受助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引导他们树立核心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锻炼职业素质,激发感恩理念。

(一)注重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一项有着较强政策性和政治性的工作,因而正确把握资助工作的政治方向,明晰助学助困的舆论导向,对于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在资助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让受助学生认识到:国家助学制度是党和政府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资助政策的宣传,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资助政策是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的具体体现,不断增进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促使不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资助工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深切关爱,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念,激励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塑造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品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资助政策的重要过程,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资助工作环节;基础扎实、归档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推进国家助学贷款、评定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基础程序。纵观国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大多采取的程序是学生个人提交申请、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评议、院系审核认定、学校审核公示等环节。各个环节的公正公平对整个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都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在学生本人申请环节中,学生能够诚信陈述、填写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诚信做人、诚实守信、互助谦让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意义上,资助工作中的困难认定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

(三)注重锻炼受助学生的职业素质

勤工助学是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贫、扶志的重要手段。对于当前存在的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失问题,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积极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努力培养、引导受助学生自强自立,使他们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体系的重要补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上的培养。在当前高校全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通过校内外具体的勤工助学劳动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受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强化职业素质;另外,也可以增进他们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使他们在劳动中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四)注重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理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凝聚着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帮扶。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调查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表现情况时,发现大多数受助学生都表达出要努力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积极感恩回报社会的愿望。学校应结合学生的这一诉求,努力帮助受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回报感恩的渠道。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暑期“三下乡”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支教、义务支农、环保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志愿服务模范、先进学生典型教育的活动载体形式,引导、安排受资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载体,才能有效强化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便激发他们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从小爱到大爱。

[1]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147):88-91.

[2]窦苏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153-154.

[3]向辉,曲莎莎.挖掘与人内涵 促进高校资助体系成熟化——以清华大学大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201):46-49.

[4]李玉翠.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3,24(620):104-105.

[5]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在育人中创新资助[J].思想政治教育,2011,12(12):42-45.

邓翼翔(1988-),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6-0049-(2018)01-0004-03

猜你喜欢
立德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