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2018-01-25 05:29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段深度学习框架

陈 兰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是一种高水平、主动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度”学习。实现适切的“深度学习”,需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一、符合课标学段、文体、文本特点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分年段表述,学段不同,深度不同,文体不同,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再看具体的文本,《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课文第2、第3自然段写彩塑、壁画时结构相同,都是“概括+具体(由面到点)+感受”的构段方式,为学生写景状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的韵律和节奏很明显,可以凭借此例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知诗歌的节奏特点。

二、直击教学重点、难点、策略点

先说重点。低段的教学重点是字词。中段要关注“段”,厘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顺承、因果、转折、“总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的《猫》写猫“贪玩尽职”“胆小勇猛”是转折关系,丰子恺的 《白鹅》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候……因为……”一段是因果关系,原因里面又有顺承。教师要在厘清逻辑关系中引导学生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高段要关注谋篇布局、表达形式。如执教杨绛先生的作品《花花儿》,第一课时感知散文特点,体会首尾呼应,第二课时揣摩选材组材,关注谋篇布局。窦桂梅老师带领六年级学生读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读出了事例叙述的“有详有略、有简有繁、有抑有扬、有消有长”,这是对表达方法的体悟。

再说难点(易错点)。在《黄果树瀑布》一课的生字中,音的难点是“撩、挟”,形的难点是“隔”。联系目前的教学实际,“概括内容、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最后说策略点。阅读策略有“预测、统整、联结、推论、比较、图像化”等,需进一步思考、探索文本内容的阅读方法有: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策略;利用阅读期待,比如猜想、推测等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画结构图厘清文章段落或文章条理的策略;阅读不同文体的指导策略;指导略读文章粗知大意的方法策略……

三、重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阅读、习作能力点

学业水平测试“阅读”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整体感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年试卷及考试情况看,特别需要关注的:一是抽象能力,即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本质,看到事情表面背后的真正原因,锤炼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概括能力,力求精准、全面、简洁。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融合进平时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习作”(以想象作文为例)主要考查学生的选材、组材、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我市学业水平测试组给出的“三年级习作评分标准”呈层递性,如选材的“想象不一致—过于简单—一件事的想象—合理想象—想象丰富”,组材的“没有框架— 有框架但不完整—基本完整— 完整连贯—情节有变化—情节曲折”,便于我们对照学生的“起点、终点”。“组材”特别强调“框架”,如果我们善于读写勾连,在“读”中厘出课文的框架,就能很好地启发“写”的框架建构。

四、预测不同学情学生的起点

上面三点,是一般意义上“深度学习”点的预估。具体到一节课,必须与真正的学情结合,才是最后“深度学习”的点的敲定。比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可以暂时撇开“押韵”,专门聚焦“韵律”,除发现叠词、对仗、反复等,还充分体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通过打拍子、踏歌等读出韵律美。

预测起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已知、困难以及易错、易忽略内容等,也可以借鉴张卫其老师的做法,借助KWL表格,K表示“你已经知道什么”,W表示“你想知道什么”,L表示“你已经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学生的所知、所不知、所想知、所应知,进行相应的前测。

猜你喜欢
学段深度学习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