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25 23:02王丹萍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姻家庭婚恋

王丹萍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的稳定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爱情婚姻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问题随着产生。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和谐稳定尤为重要,因此家庭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婚姻、爱情、家庭观的阐释,联系当代婚恋中的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对于解决当代婚恋问题的意义,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指的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即不仅是马克思本人阐发的婚恋观,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1.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爱

爱情是互相的,单向的爱不能称为爱情,马克思主义者做了全面论述。列宁在《关于崩得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地位问题》的发言中说:“爱情是不可强求的”。这就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相互的,是不能够强求的。恩格斯也有如下言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列宁的“不可强求”以及恩格斯的“互爱”,共同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双向的。

2.爱情是坚定忠诚的

在资产阶级宣扬的理论中,有一种所谓的“杯水主义”,即满足性爱和欲求如同喝水一般平常,这体现了爱情的随意性。很明显,所谓的“恋爱自由”会导致人们对爱情的不忠,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马克思主义者对所谓的“杯水主义”做了批判。列宁尖锐地指出:“我认为这个出名的杯水主义完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并且是反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支持禁欲主义,但是也绝对反对资产阶级所谓的“恋爱自由”,真正的爱情是坚定而又忠诚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

1.婚姻的道德基础是爱情

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除了物质之外,两人结合的道德基础是爱情。在当时,与共产主义支持的纯粹婚姻相比,资产阶级的婚姻更加虚伪和功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功利婚姻进行批判。“资产阶级撕破了罩在家庭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婚姻是伪善的,是无异于道德沦丧的婚姻,”这些论述,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之上的。在对资产阶级婚姻家庭进行抨击的同时提出未来婚姻的道德基础是爱情。

2.婚姻应该是自由的

同资产阶级主张的“恋爱自由”类似,在婚姻上,资产阶级所谓的婚姻自由是低俗而又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仅仅是在字面上,在道德理论上以及在诗歌描绘上。”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婚姻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各种关系包括婚姻关系都是依附于财产关系的。只有摆脱了物质利益对婚姻的羁绊,婚姻自由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

(三)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1.家庭中应该建立平等的男女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私有制,这导致男女对财产的支配权不同,女子必须依附于男子生活。因此,经济上的独立,是男女平等的前提。在无产阶级社会中男性和女性都能平等的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这就使得在无产阶级社会中男性在经济上不占优势,因而在家庭中不占据统治地位.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符合无产阶级社会发展需要的。

2.一夫一妻是家庭婚姻的主要形式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首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家庭的各种问题和弊病。在批判的同时对未来家庭做了设想和规划。“其显著特点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将会继续存在,但己不再是独立的生产单位,而仅仅是出于双方精祌和性的需要而结合的生活单位。那时卖淫将消失,而专偶制不仅不会灭亡,反而得以真正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之前专偶的一夫一妻是为了各自的生存,而未来社会缔结婚姻的双方是以爱情为基础,为满足精神和性的需要而结合的。一夫一妻不仅是道德的呼唤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总而言之,未来家庭是最高形式的一夫一妻制。

二、当代社会婚恋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婚姻家庭本是人们幸福的驿站,然而受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婚姻状况却出现了新问题,家庭纷争不断、离婚率不断上升等等使得家庭婚姻问题成为当下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婚姻中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爱情婚姻上也未能幸免。学者何求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一是市场经济使在社会生活及人们的观念中金钱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婚姻中,也将它的作用展现出来;二是消费和市场竞争使婚姻家庭的压力提升”基于这种情况,现在社会中,金钱之上的观念越来越明显。

在功利价值观引导下,当前爱情婚姻变得不纯粹。以彩礼为例,彩礼本代表着真诚和诺言。但是近些年来,高价彩礼的出现使得其原本的积极作用被消极影响掩盖,彩礼成了甜蜜的负担。

(二)婚姻忠诚度降低,背叛情况增多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真正实现婚姻忠诚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关于婚姻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婚姻不忠状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收入的提高不仅没有实现真正的婚姻忠诚,反而成了出轨的原因。此外,过去社会结构简单,乡党结构非常牢固,出轨一旦被发现则无法在乡镇正常生活;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乡镇文明不复存在,可以说是少了一个监督的渠道。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日益降低,背叛婚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不仅带来家庭纠纷,也给社会造成不良的风气。

三、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对当代婚恋问题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婚恋中存在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对于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个体意义

1.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婚恋观也不例外。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而今视爱情婚姻为儿戏,速配婚姻、物质婚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观念指导行动,正确的婚恋观是获得美好爱情,组建美满家庭的向导。现阶段畸形的爱情、不美满的家庭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恰当的婚恋观造成的。在婚恋观上,马克思主义者有明确的认知,认为爱情是双向的,是彼此的相互爱慕,爱情必须忠诚坚定,而不应该朝三暮四,同时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之上而不是物质上。这些思想正是当下青年所缺少的,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给人以指导,使人不至于在爱情婚姻中迷失方向。

2.提供家庭建设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建立和谐家庭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人们的爱情和婚姻观进行了阐述,对待家庭也十分重视。在婚姻基础上,他们认为婚姻家庭的道德基础是爱情,夫妻间彼此要相爱。在夫妻关系上,他们认为家庭生活中要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在家庭中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些构成美好家庭的基础。当前我国家庭矛盾层出不穷,家庭问题频发,说明我们在形成理想的婚姻家庭形态的过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念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完善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关系的意义不容小觑。

(二)社会意义

1.改善婚恋家庭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

“治国必先齐其家”。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处于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关系低下、婚外恋、家庭暴力甚至家庭犯罪等家庭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很多犯罪是由家庭问题演变而来。家庭问题的改善,能给社会避免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张闻天学者曾指出,家庭不稳定,社会难免发生乱交现象的扩张、儿童的抛弃等种种不道德行为。所以婚恋家庭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设。马克思主义者在家庭构建方面给予我们指导,在他们看来爱情婚姻是忠贞的,家庭成员间是互相关爱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深入人心,就能很好的改善各种家庭问题,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指导,化解当前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家庭的稳定助力社会的稳定。

2.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婚恋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明确了婚姻家庭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涵盖爱情、婚姻和家庭建设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作为引领婚姻家庭的一面旗帜,指明了社会主义婚姻应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恋爱、婚姻中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辨明善恶美丑、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我们现在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应该将马克思的婚姻家庭观作为指导,为人们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指导人们把握爱的尺度,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恪守婚姻道德,建设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姻家庭婚恋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1990年-2016年期刊发文数据的计量分析
山西:“五色”分级预警处置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论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