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议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2018-01-25 17:20陈思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议论文学生

陈思怡

(浙江省余姚中学,浙江余姚 315400)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所有的决策和分析无不基于数据,数据意识、数字素养,无疑是现代化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但是作为人才后备力量的高中生普遍缺乏数据意识,对数据缺少关注和认识,缺少积累运用数据的习惯。学生写作时喜欢用模糊化的表述,重视事实元素多过数据元素,这其实是缺乏数据意识、数理逻辑弱的表现。数据本身不是事实,却很好地体现了事实潜在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比较、归纳数据能力的背后,其实是求真务实能力的培养。

数据是议论文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确定论点、分析问题、证明阐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重视数据,学会分析运用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学会运用数据使观点的提出有理有据

(一)用数据充分显示话题思考的现实意义

一个话题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和背景。能够恰当地引用数据可以显示作者宽广的社会视野和多元的开放思维。我们先来看学生习作中关于假期补习愈演愈烈现状的一段文字:

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假期中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类型层次多种多样,充分满足各类学生需求。庞大的补习大军使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该生通过自己的社会观察引出对课外辅导行业的思考。再看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假期补习如何降温?阻断家长焦虑‘剧场效应’”的评论中的一段文字: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底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中小学辅导教育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而在另一份调查报告里,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的花费为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花费达2万元以上。

有了具体数据的加入,就不再是口说无凭,而是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对现实的把握,增加了话题的现实意义。

(二)用数据使观点生成更加顺理成章

观点的提出除了凭借主观思考,如还能借助相关数据就可以大大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和有效性。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近日,一群日本孩子在泰国机场候机时一人一书捧在手里的阅读场景被媒体曝出,成为中国网友热议焦点,引来点赞一片。在当下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广义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汹涌而来的各类信息,而狭义上我们的阅读则变得越来越少。

针对以上材料,学生大多可以提到“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堪忧”这一观点,但是在论述过程中,基本只是进行现象描述,而现象描述只是从个人视角观察到的内容,缺少说服力。倘若通过以下素材引出,效果将大大不同:

从林克艾普大数据中了解到,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图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11本。

素材中鲜明的数据对比反映出,与犹太人以及日、法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差距明显。如果觉得这些数据还不能足够体现国民阅读现状堪忧的观点,还可以引入纵向比较的数据: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挖掘后发现,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无论是横向的国家间比较,还是纵向的时间点比较,数据都可以帮助我们自然地引出“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堪忧”的观点,并且做到自然而然、有理有据。

二、学会优先使用数据作为论据

(一)形成“数据是最具概括力的论据”的观念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喜欢使用事例,却缺少相应的分析,因而空洞举例的现象较多,其实举例还不如数据来得客观可靠。在分析上述形成国民阅读现状的原因时,我们会谈到一些原因,比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诱惑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逐渐形成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等。这些都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捧一本书细细品味。但我们也可以引入相关数据,作另一番阐述。

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为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

我国人均休闲时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的平均休闲时间相差近3个小时,这一数据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中国国民阅读量少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不能仅仅程式化地将阅读量少归咎于社会环境变化、个人素养或阅读习惯等主观因素,也要考虑到我国国民休闲时间极少的现实,进而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再比如一篇题为“为什么一定要去好学校?一张互联网大佬乌镇‘聚餐’照告诉你真相”的微信评论,在统计了互联网大佬们的毕业院校和各自身价之后,小编拿出了权威的数据:

在2016年度,《国际金融报》的记者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的教育程度做了个分析和调查,在476位已经被披露学历的年薪超过百万的董事长中,有379位第一学历为本科,占84%;薪酬前10的董事长,8个第一学历是国内重点本科;在已被披露具体院校的高管中,48%毕业于985院校。另外,按照院校的分布,清华、北大高管最多……

“379”“84%”“10”“8”“48%”这些数据很好地说明,良好的教育资源、高等的教育背景会对人的成才和成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数据的力量巨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数据是最具概括力的论据”的观念。

(二)养成用优先数据来证明论点的习惯

不同于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大段引用,数据论据具有简明、清晰的特点和优势,可谓众多论据中的一道清流。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网络视频用户近5.79亿,网络直播用户逾4.2亿。将近全国人口总数一半的用户数量揭示出:近年来,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等网络娱乐产业全面进入繁荣期。“2017 年底”“5.79 亿”“4.2 亿”这三个数据来自权威机构,体现出话题的针对性,是议论文中有力的论据,在同等素材中应当优先使用。

三、学会用数据来阐释事理

(一)用数据阐释事理更清晰直观

基于数据本身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用数据阐释观点也更显得直观严密。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罗列了各个行业、领域大量的数据,比起模糊的文字表达,直接的数据阐述更为客观、真实。如:

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农村公路2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1项。新增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户3.4亿、光缆线路550多万公里。

这段文字罗列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利工程、通信用户数量、光缆线路各项具体的数据,用细节化展示的方式说明了我国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在持续提升,清晰直观。

(二)用数据阐释观点更简明概括

基于本身的序数特性,数据还有串联文章结构、架构文章主体、构建局部段落的功能。2017年9月20日发表在苏州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以“四字诀”为网上家园筑牢安全堤坝》中有如下文字:

如何为网上家园筑牢网络安全堤坝,需要念好加减乘除“四字诀”。“加”,就是做好加法。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和教育,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减”,就是做好减法。及时发现和减少安全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依法打击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强力震慑减少违法行为。“乘”,就是做好乘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乘法效应,打好网络信息安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共同维护互联网发展成果。“除”,就是做好除法。做好网络安全需要做好除法,戒除任性思维,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铸就“牢不可破”的制度安全防线。

简单的“加减乘除”被赋予丰富的含义,用“四字诀”总领全文,主体处设置四个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这种思路可以从古文中找到源头。古代的议论文本就讲究精简,巧妙的数据引入能够使内容清晰,富有条理。如《谏太宗十思疏》文题中的“十思”就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向皇帝进谏的十条值得深思的内容,“十思”鲜明地指出文章的论述话题。

四、学会积累常见话题的相关数据

要在议论文中得心应手地使用数据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养成积累数据素材的习惯,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一)把数据积累作为议论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据在议论文中的使用能够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与运用呢?第一,意识里重视,行动上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意识上重视数据的作用,应努力使数据在议论文知识体系中有相应的体现,至少要将其纳入正式论据中,给予其“名分”,鼓励学生将数据作为优先的论据使用。第二,分类积累,话题区分。数据的积累也需要“分类”,可以尝试按照教育科技、人文素养、名人言论等分类,在积累过程中进行调整和补充。第三,注明出处,力求翔实。为了便于回顾,在摘录时应当详细记录数据的出处和背景,努力做到系统翔实。让学生主动了解数据,自觉运用数据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教师还可以考虑将议论文中的数据运用量及适合度作为考查的一项主要标准纳入考量机制,在客观上促使学生养成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掌握数据积累的常见方法

数据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累,前提是要充分了解数据的分类和特点。一般议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叫作统计数据,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的试验,称作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来源于他人的调查或试验,是间接来源,称作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后者的数量较多,也便于使用。根据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调查或观测收集到的,一般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实验数据则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在具体的数据调查归纳过程中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无一遗漏地考察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断定的是整个这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是一种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性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必然存在局限性和不可实现性,所以我们更多时候会在某个集合中抽取少量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分析归纳,这就是与完全归纳推理相对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数据的来源看,有些数据是权威机构发布,经过系统调查和统计,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新闻网、经济网等发布的;有些数据则是由个人经不全面统计得出的,缺少权威认证,我们在积累数据素材时应当学会分辨。

五、学会通过调查采集统计数据

积累的数据除了来自于书报新闻等,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因而需要掌握调查采集统计数据的方法。

(一)教会调查采集数据的基本方法

语文新课标谈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中就有相关阐述:“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语文学习活动应当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为主,做到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高中生一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邮寄调查、座谈会甚至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开展合作研究。

(二)教会分析、评估调查采集的数据

调查所得的数据还需要经过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可以通过表格式、图形式和文章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文章式的主要形式是统计分析报告。它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数字与文字相结合,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是全部表现形式中最完善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表格、图形,使分析结果鲜明、生动、具体,甚至可以进行深刻的定性分析。高考试题中的图文转换语用题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学生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并且乐于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议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调查研究中主动思考,锻炼他们的理性思维,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社会实践、操作项目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实验研究等。数据意识,从现在抓起!□◢

猜你喜欢
议论文学生
议论文阅读专练
快把我哥带走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阐释合理,全面准确——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