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渔女传统服饰形制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8-01-25 01:00吴志明陈方芳
丝绸 2018年1期
关键词:衣身妈祖服饰

陈 芳,吴志明,陈方芳

(江南大学a.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b.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214122)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蟳埔渔女传统服饰作为闽南民俗服饰文化代表,是闽南地区“三大渔女”代表服饰之一。在闽南服饰文化流变中,蟳埔服饰是泉州海洋文化生命力的象征。蟳埔服饰典型特色为讨蚵装、大裾衫、宽腿裤,这类服饰形制在审美的基础上更具有服用功能。

目前对于蟳埔服饰的研究还不完善,相对于惠安女服饰的抢救性发掘,蟳埔服饰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且大部分研究多停留在服饰外貌上,对服饰形制及文化内涵表述则不甚具体。卢新燕[1]对各个时期蟳埔服饰的变化发展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在服饰形制上关于讨蚵装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对不同年龄段的服饰表现描述也并不明朗。在这样的基础上,为更深入地了解蟳埔服饰,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记录了蟳埔渔女工作与日常服饰的不同形制特点。

1 蟳埔服饰

蟳埔服饰是指现今生活在闽南蟳埔社区妇女所穿的传统服饰(图1[2],选自《蟳埔女》画册)。“簪花围”“粗脚头”“大裾衫”“宽腿裤”则是对蟳埔女装扮最好的诠释。

图1 蟳埔女Fig.1 Xunpu women

2 蟳埔渔女服饰形制

2.1 工作穿用——讨蚵装

蟳埔女去海边劳作时有特定的一套装束,俗称“讨蚵装”。讨蚵装最为明显的特征为短衣短裤,此种设计使衣物不易被渔网缠住,也不怕海水泡湿,耐脏且易穿脱,满足了蟳埔渔女在海边生活劳作的种种需求。蟳埔渔女服饰本身并不存在规范的服饰号型,都是量体裁衣,现以蟳埔传统服饰制作展示中心的一套讨蚵装为例,进行详细的形制分析。

2.1.1 上装——红衣

讨蚵装的对襟外套整体呈黄赭色,短小精悍,衣身无装饰图案,与蟳埔渔女干练勤快的形象相辅相成。在服装门襟类别中,“对襟是指衣服前片正中两襟对开,直通上下,纽扣在胸前正中系连”[3],蟳埔渔女所穿的对襟外套被称为“红衣”或者“布匹衣”,如表1所示。红衣衣长54 cm,只至腰部;门襟宽3 cm;前后中破缝;腰围与下摆同宽,下摆平直,衣身方正简洁,呈箱型;领形是传统立领,领面有相互交错的线迹装饰;红衣袖身与衣身连裁,肩部不破缝;拼接袖结构,袖长至手腕位置;前襟上平均分布有6个布扣,衣身两侧各有两个斜插袋,斜插袋的袋位既深且高,袋口较大,方便渔女在劳作时存放物品。

红衣的染色方式独特,是由天然染料“薯榔”染制而成,薯榔染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传统染色方式,光绪年间《恒春县志》有“沿海渔家,熬汁染罾网,入水经久不烂。又染布,制篷飄及衣裤,皆黄赭色”[4]。将薯榔块茎削皮,切成小块捣碎,滤出汁液作为染料。红衣通常要先将白棉布先行缝制成衣,再进行染晒。薯榔中含有丹宁与胶质,染出的布既防霉防腐,又爽肤不黏身,在海水的浸泡中也不易褪色。

表1 红衣款式特征与外观图Tab.1 Styl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map of Hongyi

2.1.2 下装——仗仔

讨蚵装的下装和上衣一样都是短款,俗称“仗仔”。普通仗仔是由青黑色棉布直接裁剪缝制成,可拼接白色或蓝色腰头,裤口内侧装饰有蓝色滚边。另一种则是与薯榔染制的红衣相匹配的仗仔,同样使用薯榔汁液染成黄赭色。仗仔款式独特,呈对称式结构;腰头有2层面料,长约76 cm,穿着合体,但腰头宽度大,约有15 cm,不仅具有装饰效果,也起到保暖作用,防止着凉;仗仔裆部采用插裆设计,裆部有很大余量,平铺后裆部宽度约55 cm,远大于裤脚口宽度,外形呈等腰三角形形态,渔女劳作时可进行大幅度活动;仗仔右侧腰头上有两个扣袢,穿着时用另一侧袢带穿过扣眼后直接系紧即可。讨蚵装下装“仗仔”如图2所示。在闽南地区,这种短裤外穿的着衣方式,别具一格,是识别蟳埔渔女身份的重要特征。仗仔的出现是出于劳动的需求,既减少了不必要的冗杂琐碎,宽松的裤身也能及时通风排汗。

图2 仗仔Fi.2 Zhangzai

2.2 日常穿用

2.2.1 上装——大裾衫

蟳埔渔女所穿大裾衫为斜襟掩胸右衽衣,立领贴边,表2所示为青年渔女大裾衫与老年渔女大裾衫的实物图与结构图。青年渔女大裾衫门襟滚边较宽,宽度为2~3 cm;其服饰特点在于衣身由两种面料上下拼接,前胸拼接的位置左高右低,即左边拼接比右边高出2 cm左右,意味着“男左女右、男高女低”[5],按当地的说法,这是过去社会男性地位尊崇的体现,但亦有说法为过去生活艰难,渔女常年担负重物,肩部布料磨损频繁,为节省布料,则用其他布料替换破损布料;大裾衫前襟边与侧襟边分布有6粒一字扣,取六六大顺之意;大裾衫衣身与袖身连裁,肩部不破缝;袖为接袖结构,袖身合体,袖长至人体小臂位置。衣身两侧开衩,下摆、侧缝、大襟、领圈内贴边;蟳埔青年渔女所穿大裾衫衣长约57 cm,长度刚好在腰臀之间,与相邻惠安渔女“封建头、民主肚”(头部包裹严实,因衫短腹部皮肤暴露)相反,为“民主头、封建肚”(头部装扮繁复、上衣遮体严密),衣长可盖住肚皮;大裾衫的下摆起翘大约有7.5 cm,起翘弧度平缓,穿着效果上紧下松,动静皆宜。

与青年渔女相比,早期的老年渔女多穿黑衣黑裤,其滚边也窄,袖身拼接也不一样,在连身袖上会连续拼接三次,如表2所示。发展至今,老年渔女所穿大裾衫基本形制不变,但袖身与衣身简化,无拼接,颜色多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青年大裾衫面料花型较大,花色更多,整体色彩明艳,这样鲜艳夺目的服饰也与她们“簪花围”的习性相辅相成。蟳埔渔女喜将各种美艳的花朵簪在发上,按顺序一圈圈有致排列,鲜花与服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表2 青年与老年大裾衫实物图与结构图Tab.2 Th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map of Daju shirt about Youth and order Xunpu women

2.2.2 下装——宽腿裤

蟳埔渔女日常穿着的宽腿裤,也称为“长裤筒”。闽南人将人体臀部到股部称为“脚仓”,仓在里,裤在外,就将这种又宽又长的裤称为“长裤”,谐音“仓库”。古人重仓库,仓库越大寓意家境殷实,蟳埔渔民将这种丰收满仓的美好愿望转化到服饰上,以“长裤”勉励自身辛勤劳动获得丰收。

蟳埔渔女宽腿裤主色为黑色,佐以白色或蓝色腰头;布料多使用绸料或者是化纤面料,轻柔爽滑;宽腿裤裤身肥大,前后一致;裆部为插裆设计,呈“A”形;腰围与臀围一致,腰头拼接15~20 cm宽的双层布料。穿着时,将腰头向腹部拉拢折叠,再用两侧的细带系紧,系结方式如图3所示:①处系带与③处系带相系,②处系带与④处系带相系。宽腿裤的出现,是适应劳动的需求,在海滩上作业,便于卷起裤管,万一被海水弄湿,在海风作用下,也能很快晾干。海滩男女混杂,无遮无掩,蟳埔女只要避开人群,挽起一只裤管,就可“方便”[6]。

图3 宽腿裤Fig.3 Trouser

3 蟳埔服饰配饰

蟳埔中年妇女喜欢在外出时佩戴票包,可随时存放零钱或细小物件。后为了不被海水浸湿,多用皮革小红包代替,如图4所示。而蟳埔中年妇女头上戴的头巾也有讲究,年轻人习惯把头巾在下巴位置打结,中年之后,保护头部的需要会打上后结。60岁之上,就不再佩戴头巾,而是以一条发带佩戴在额前。在蟳埔,人们常以对方佩戴的耳饰来辨别身份,未出嫁的女子戴圆形耳环,订婚的女子戴类似鱼钩的大金耳环,结婚后即需在丁勾耳环下加上耳坠,称为“丁香坠”;做奶奶后,则改戴“老妈丁香”坠[7]。不同造型的耳环是区别蟳埔女年龄及辈份的重要标志。蟳埔女劳作会佩戴斗笠,如图5所示斗笠是蟳埔地区的黄斗笠,由黄色竹蔑编制,笠尖高且除了笠尖上的四瓣红色棕片以外,笠面四周还刷有四个红色菱形漆,蟳埔女的斗笠通常不作多余的装饰,用红线系结。

图4 票包Fig.4 Ticket packages

图5 蟳埔斗笠Fig.5 Xunpu Bamboo hat

蟳埔渔女自古以来保持天性,从不裹脚,也因此被称为“粗脚氏”。鸡公鞋是蟳埔渔女重要场合穿的鞋子,因鞋头顶部上翘,形似公鸡的鸡冠,而被称为“鸡公鞋”,又因结婚上轿时要穿,又称“上轿鞋“或“踏轿鞋”,婚后就将鞋子收起,只在重大场合时穿用。鸡公鞋鞋底是用旧布叠纳而成,红色鞋面上锈着寓意吉祥的花纹图案,其上还点缀着许多珠子。鸡公鞋还有类似拖鞋的式样,后跟缺少布面包裹,这同样是出于方便穿脱的考虑。如图6所示为改良后的现代鸡公鞋。

蟳埔女在家中还穿一种尖头拖鞋,称为“珠阿鞋”,款式与现代的尖头鞋类似,鞋底是木制,鞋垫则由动物皮制成,鞋面上装饰着用小珠子串联成的花朵。这种类似于珠阿鞋的尖头鞋形可追溯到宋代,宋代鞋类中尖头鞋比较多,1975年福建福州发现的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缠足妇女用品中就有5双尖头鞋,女鞋鞋头尖形上翘,饰花鸟纹[8]。如图7所示的珠阿鞋具有百年历史。

图7 珠阿鞋Fig.7 Zhu'a shoes

4 蟳埔渔女服饰文化内涵

蟳埔村的地缘优势明显,进则为海,退则为江,形成了两性分工的特殊劳作方式:“渔业和牡蛎养殖。”[9]蟳埔渔女历来以养殖牡蛎为其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常年的海边劳作培养了渔女们坚韧淳朴的性格,讨蚵装、大裾衫、宽腿裤、黄斗笠、鸡公鞋……这些无一不是渔女们为适应海边生活而改良创造服饰的具象体现,经过世代积淀,形成了现在蟳埔女服饰文化景观。

4.1 “师法自然”的审美情趣

蟳埔渔女服饰的审美起初源于一种自然的朴素审美观,蟳埔渔女向海而生,在过去传统作业下,她们取材于自然,用荔枝树皮、薯榔作为染料,为衣服染上颜色。蟳埔渔女服饰以宽松为主要特点,衣身少装饰,线条自然,以简为美,适应性强,穿着后曲线优美,自由洒脱。服饰装扮也以“民主头、封建肚”这样的审美观念为标准。因白色、蓝色、绿色代表着天空、海水与农作物,而成为蟳埔渔女服饰的常用色,宽腿裤上也只拼接白、蓝二色腰头。蟳埔渔民崇尚海洋,而海洋象征着博大、宽广,宽松的服饰也体现着蟳埔渔女直率与坦荡的珍贵品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观的情感流露,是一种纯朴自然的美学追求,代表了蟳埔渔女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4.2 “实用护生”的功能性表达

关于服饰功能性的研究,服饰起源学提出,人体穿着服饰很可能是为了抵御外部环境伤害。蟳埔服饰结构特点突出,大裾衫呈“A”形,衣身较短,且上窄下宽,在活动时可利用躯体与服饰之间产生的对流效果,将多余热量传递到外界环境中,形成“烟囱效应”,辅助人体进行热调节作用[10]。蟳埔渔女面临的环境湿热交加,经常需要在滩涂上连续作业几个小时,对于恶劣的外部环境,大裾衫的此种设计通风透气,切实体现了人体-服装-环境这一循环系统的本质。蟳埔宽腿裤与大裾衫设计原理相仿,裆部的插裆设计,可提供更多的宽松量,不影响渔女日常挑担行走。黄斗笠、短头巾更是防御海风烈日的直接方法。且蟳埔服饰面料材质多是棉或麻,吸湿透气性极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体生理舒适性的要求。

4.3 “妈祖信仰”的文化延伸

从宗教信仰上看,闽南沿海地区一直信奉妈祖文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妈祖文化是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蟳埔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妈祖巡香”祭祈活动。祭祀活动当天,庞大的“巡香”队伍从顺济宫出发,抬着妈祖神像环村而行,蟳埔渔女则盘头插花,穿戴上最为艳丽的盛装,舞龙舞狮、火鼎公婆、踩高跷、拍胸舞各种民俗表演后面随行,以此祈求妈祖保佑风条雨顺,出海平安。蟳埔渔女日常喜着红衣,与妈祖“着朱衣”的服饰形象密不可分,妈祖身份具有多重性,宋明时期朝廷将妈祖封为“天妃”,对应后妃,又可视为朝廷奉官,因此无论是后妃礼服还是百官之服,所服礼衣之色均可为朱或绯色的袍服,袍服其余样式则对照服饰制度规定为大襟、右衽、广袖;再次,南宋莆田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记载妈祖在海上临危救护时“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11],朱衣即为大红色公服。千百年来随着妈祖精神、妈祖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妈祖的服饰形象也逐渐被民间吸收、效仿,反映了人们希望更加接近妈祖的心态。

4.4 “区域族群”的文化象征

在闽南一带,渔女在家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除了兼顾家庭以外,渔女们的劳动强度并不逊色于男性,除了处理海物,还能够挑拾重物、建房开路、从事石雕雕刻……蟳埔渔女的能干更是其中翘楚,在当地常常被称呼为“蟳埔阿姨”。正因“蟳埔阿姨”勤劳淳朴、坚实可靠的品质,她们贩卖的商品货物就被认为是质量上乘的保证,当地的“蠔”(海蛎)就被称为“阿姨蠔”,成为了行货的标志。蟳埔服饰已成为区域文化族群的象征,贩卖海鲜时,她们特有的“簪花围”头饰及“大裾衫、宽腿裤”服饰就成了海产交易独有的商标,只有这样穿着的“蟳埔阿姨”贩卖的牡蛎才被认为质量上乘,味道鲜美。顾客可凭借服饰轻易识别“蟳埔阿姨”,从而购买正宗的海货。

5 结 语

蟳埔服饰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支,更是民间传统服饰技艺再生的又一实例。蟳埔服饰文化是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民俗产物,服饰形制简洁,讲究师法自然。蟳埔渔女服饰由滩涂养殖的生产需求演化而来,在审美的基础上服用功能也十分突出,夏日通风舒适,冬天防寒保暖。在城市化步步逼近的今天,蟳埔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瑰宝,为避免成为会展中冻结的陈列品,亟待保护和挖掘。

[1]卢新燕.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LU Xinyan.Clothing Culture and Craft of Fishing Girls in Fujian Province[M].Beijing:China Textile&Apparel Press,2014.

[2]陈敬聪.蟳埔女[Z].今日出版社,2007.CHEN Jingcong.Xunpu Women[Z].Today Press,2007.

[3]张竞琼,陈道玲.近代民间服饰门襟形式研究与裁剪工艺复原[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30(3):23-29.ZHANG Jingqiong,CHENDaoling.Study on front fly's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recover cutting technique of modern folk costume[J].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1,30(3):23-29.

[4]贾俐文.中国海洋文化中薯榔染的起源与工艺技术[J].闽商文化研究,2012(1):68-84.JIA Liwen.The origin and technology of dioscorea dye in Chinesemarine culture[J].Journal of Studies on Fujianese Entrepreneurs Culture,2012(1):68-84.

[5]卢新燕,童友军.海洋文化视角下“非遗”蟳埔女服饰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4(2):48-52.LU Xinyan,TONG Youjun.Research on the sprea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Xunpu women's dres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marine culture[J].Art and Design Research,2014(2):48-52.

[6]肖宇强,陈东生,卢新燕.蟳埔女服饰特色及成因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24(4):41-44.XIAO Yuqiang, CHEN Dongsheng, LU Xinyan.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 of the Xunpu women's costumes[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2010,24(4):41-44.

[7]和立勇,郑甸.闽台传统服饰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28-134.HE Liyong,ZHEN Dian.The Investigation of Fujian and Taiwan Traditional Costume Custo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M].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14:128-134.

[8]李郁.美人形枕与缠足风俗[J].收藏,2013(11):72-77.LI Yu.Belle shaped antique pillow&footbinding custom[J].Collections,2013(11):72-77.

[9]林春蓉.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活态文化高校传承研究:以泉州蟳埔为个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1):32-35,51.LIN Chunrong.A research on inheritance of live culture by colleges under new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Xunpu village in Quanzhou[J].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2015,31(1):32-35,51.

[10]张华玲,蔡经汉,陈建亭.民族服饰结构设计中的“烟囱效应”[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39(5):53-55.ZHANG Hualing, CAI Jinghan, CHEN Jianting.The chimney effect on structure design of national costume[J].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2010,39(5):53-55.

[11]张蓓蓓.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17(1):151-159.ZHANG Beibei.Studies of the image of goddess Mazu:on the costume of Mazu and the practice of restoring the image of Mazu[J].Ethnic Art Studies,2017(1):151-159.

猜你喜欢
衣身妈祖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妈祖祭典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
合体两片袖绱袖工艺的模板设计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