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关联性

2018-01-25 20:31周升起桑丹丹范云飞
商业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

周升起+桑丹丹+范云飞

内容提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长期来看,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短期来看,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

关键词:货物出口;服务贸易;增加值贸易;WIOD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12-0099-12

一、引言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扩大对服务业需求的同时,也在拉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而国际分工深化与拓展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不仅使各国制造业之间、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也会带动各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提升,而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联性上。理论上,一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首先,货物出口直接带动与出口相配套的通信、信息、物流、保险、银行等服務出口,在相配套的服务国内满足不了时,就需要外国服务来满足,从而直接带动服务进口;其次是货物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研发、技术、财务、金融、信息、法律、运输等生产性服务支持,这些服务均内涵在货物出口额中,随着货物出口间接带动了服务出口。同样,在生产性服务国内满足不了时,需要进口外国服务,从而间接带动服务进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尝试从理论或实证角度研究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一种观点认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由生产性服务业带动(Melvin,1989),由于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通过进口国内缺少的稀缺技术可以促进需要此技术的货物的出口(Burgess,1990),服务出口能够催化货物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相互协调(Deardorff,2001;Mazumdar,2005)。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间具有非正向关系,一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时存在顺差或逆差可能性很小(Markusen和Venable,2000;Robinson,2002),服务出口增加能够抑制货物出口(Hoekman和Braga,2008)。而且服务贸易深入货物贸易产业链发展,由于服务深入到出口中的大多数货物的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出口有20%是服务业净出口,但是按增加值来核算在出口增值中服务部门贡献了46%(UNCTAD,2013)。

国内学者周升起(2014)等基于OECD-WTO的TiVA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发现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部门比其他制造业部门居于较高的GVC地位。高敬峰(2015)采用增加值出口比例(VAX)指标进行测算,发现世界上主要国家各行业的这一比例均有下降趋势,我国的这一比例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变化趋势相同。牛华和马艳昕(2016)将世界投入产出表中总出口的数据分解为16个部门,通过分行业测算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分布,发现中国服务业出口虽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有显著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模式。杨坤鹏和戴翔(2016)对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我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测算,发现与G7国相比,我国在质量上和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戴翔(2016)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的服务增加值总量、国内及国外服务增加值,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服务增加值率有逐步提高之势。

综上,现有文献涉及货物贸易或出口与服务贸易关联性的研究,大都基于传统贸易流量统计数据,只能反映货物出口对直接带动的服务贸易关联性,对间接带动的服务进出口的关联性尚未考察。而从增加值视角的研究文献则主要集中于考察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分布及特征、服务贸易增加值率变化、制造业内涵服务增加值变动趋势,未将本国对本国最终使用中所含国外增加值考虑在内,也未从实证角度全面考察中国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出口的关联程度及变化。基于此,本文通过分解41个国家或地区最终使用产品或服务,得到各国各行业按增加值统计的WIOD表,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增加值分解后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

最后所求nm×n维矩阵O每一列表示将某国最终使用按增加值分解,即所需各国各行业增加值,则我们把横向(除本国增加值外)相加的和表示为某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把本国中竖向(除本国增加值外)某行业相加的和作为某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增加值进口。

在Matlab2015软件中可以实现上述矩阵计算,我们将中间投入记作nm×nm维矩阵A,把总投入记作1×nm维矩阵B,把增加值记作1×nm维矩阵D,将最终产品使用记作nm×n维矩阵J,输入命令“C=A./repmat(B,size(A,1),1);E=D./repmat(B,size(D,1),1);G=eye(nm)-C;H=inv(G);F=diag(E);O=F*H*J”(其中nm数值要根据WIOD数据整理后的矩阵行数或列数作调整),最后所得矩阵O即为按增加值来分解的各国各行业的最终使用,则中国1995-2011年分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分布如表2所示①,分行业的增加值进口分布如表3所示。endprint

(二)数据处理

将货物出口中的行业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参见仲鑫等(2016)将服务贸易中的行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的行业如表4所示。对于表2、表3中的数据,分类整理后,数据如表5所示。为了更好地反应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联性,避免数据的波动性过大,将表5中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取对数后如表6所示。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建立及检验结果分析

(一)VAR模型检验

由于Eviews7.2软件处理和数据期限的限制,我们建立VAR模型,ADF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确定、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AR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除变量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或者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AR根检验不通过外,其他都可以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二)关联性检验结果分析

1.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A1的实证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图1、图2和图3给出了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A1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1与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D1、A1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先快速变强又慢慢变弱;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之后是波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總额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又变弱再变强,这样波动变化的幅度也变小,但是周期相对较长;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产成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但是幅度较小,整体趋于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变化由期初的0快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产成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有较强的消极影响。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在VAR模型方差分解时,所有内生变量贡献度的加和为100%。图4、图5和图6给出了货物增加值出口额A1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1与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D1、A1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服务业增加值进口总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快速变弱,之后稳定在56%的水平;服务业增加值进口总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快速变强,之后稳定在44%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趋于0;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

2.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的实证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图7和图8给出了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2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变化由期初的0,先快速变强又慢慢变弱;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之后是波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又变弱再变强,这样波动变化的幅度也变小,但是周期相对较长。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图9和图10给出了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2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迅速变弱,之后稳定在56%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迅速变强,之后稳定在43%的水平。

3.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3的实证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图11、图12、图13和图14给出了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A3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B1、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2、A3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开始较强,后缓慢变弱;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开始时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后趋于平稳;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开始较强,后缓慢变弱;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开始时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后趋于平稳;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较快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期初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开始时为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变弱为消极影响,且消极影响变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整体表现为较弱消极影响。endprint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图15、图16、图17和图18给出了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3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B1、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2、A3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短暂上升后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短暂上升后后下降,之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上升;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变弱之后趋于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趋于0。

四、结论

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现有数据统计基础上,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非生产性服务业进口之间,不满足统计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无法利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建立的VAR模型不满足AR根检验,即建立的VAR模型不稳定,则无法利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但是它们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样说明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性。

第二,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小。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长期内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与货物增加值出口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有着相似的促进作用。

第三,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货物增加值出口对服务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小,最后稳定在56%左右的水平。服务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大,最后稳定在44%左右的水平。

第四,货物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但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为消极影响。

第五,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小,最后稳定在56%左右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大,最后稳定在43%左右的水平。

第六,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小幅度上升,最后趋于稳定。而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在短期内有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内是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小幅度上升,最后也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和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有着相似的关联关系。

第七,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短期内明显,随时间推移促進作用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短期内为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内是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

第八,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短期内是促进作用,长期内是消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或者消极影响的贡献度都会变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最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整体表现为较弱消极影响,且贡献度趋于0。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发现,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相互促进作用显著,而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说明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尚不能满足货物的生产与出口,需要依靠进口来支撑我国的货物生产与出口。

注释:

① 本文行业分类采用WIOD的分类标准,C1-C35所对应的行业分别为:C1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C2矿业及土石采取业;C3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C4纺织及服装制造业;C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鞋类制品业;C6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C7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C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10橡胶及塑料制品业;C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2基金金属及金属制品业;C13机械制造业;C14电气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业;C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16其他制造业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C17电力、煤气和水的供应;C18建筑业;C19汽车及摩托车的销售,维修和修理; 燃料的零售销售;C20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批发、代理销售业;C21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零售业和家庭物品的修理;C22住宿和餐饮业;C23内陆运输;C24水上运输;C25航空运输;C26其他辅助运输活动;C27信息和通讯;C28金融中介;C29房地产业;C30设备租赁和其他商业服务;C31公共管理和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C32教育;C33卫生和社会工作;C34其他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C35家政服务业,由于按WIOD统计C19与C35行业我国总产出为0,本文在分析增加值出口时不再考虑。endprint

② 限于篇幅,这些检验的具体结果未呈现。

参考文献:

[1] 戴翔.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服务价值演进及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6(9).

[2] 高敬峰.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测算与行业结构解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3] 牛华,马艳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出口变化测算[J].亚太经济,2016(3).

[4] 夏明,张红霞.增加值贸易测算:概念与方法辨析[J].统计研究,2015(6).

[5] 杨坤鹏,戴翔.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率的变迁及其国际比较[J].海经济研究,2016(2).

[6]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等的“GVC地位指数”[J].国际贸易问题,2014(3).

[7] 仲鑫,等.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2).

[8] Burgess Davi. F. Services as intermediate goods: the issue of trade 1iberalization[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1990,6:122-139.

[9] Deardorff A.V.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in neoclassical trade and growth[J].Economic Journal,2001(4):66-70.

[10]Hoekman B.and Braga C.P. 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 A Survey[J].Open Economies Review,2008,4:32-37.

[11]Markusen J.R.and Venables A.J. The Theory of Endowment,Intra-Industry and Multi-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2(2):209-234.

[12]Melvin J.R.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5:97-99.

[13]Robinson W.Z.and Martin W.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2,1(4):46-50.

[14]UNCTAD,Global Value Chains: 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2013,Chapter IV.

Abstract:The relevance of development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s largely reflected in th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 in value-added, this article uses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 (WIOD) to establish a VAR model and explores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China′s export of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tual promotion is obvious between value-added exports of goods and value-added imports of services, between value-added exports of goods and value-added import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between value-added exports of manufacturing and value-added import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In the long term, the promotion is obvious between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manufacturing and value-added exports of services; between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manufacturing and value-added export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from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productive services to value-added exports of goods, to value-added exports of manufacturing, to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manufacturing; from value-added exports of goods to value-added imports of non-productive services;from value-added imports of productive services to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manufacturing. In the short term,value-added exports of goods, value-added exports of manufacturing and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manufacturing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value-added exports of non-productive services.

Key words:exports of goods;services trade;trade in value -added;WIOD

(責任编辑:周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
内蒙古旅游业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比较优势条件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