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幼儿的社会能力

2018-01-25 01:25李燕孙胜涛
教育 2017年42期
关键词:教养家庭技能

李燕+孙胜涛

家庭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长期而稳定的,起着幼儿园、学校和社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家庭环境与社会技能关系

关于国内外客观性家庭环境与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本文将从家庭结构、看护人、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几方面进行概述。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影响幼儿社会技能的因素之一。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外对于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的区别。研究表明,不考虑种族,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与在双亲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相比获得成功的概率更低。有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儿童有更高的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儿童比在双亲家庭生活的儿童在社会技能的测试方面表现稍逊(王美芳等,1998年)。也有研究显示,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问题行为远远多于健全的家庭子女问题,特别是与父母关系的得分,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明显低于健全的家庭子女,他们对家庭、父母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不如健全家庭的儿童(陈会昌,张东,张慕蕴,魏明霞,1990年)。

在我国的研究中,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王美芳等(1998年)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差异;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助人、分享、合作行为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的公德行为比非独生子女少。刘苓和陈蕴(2011年)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個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精神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独生子女初中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其家庭精神环境优于非独生子女。

2.看护人

儿童看护人的不同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产生影响。国外研究表明,祖母作为看护人的幼儿社会技能需要更多的家庭环境资源的支持,并且祖母的养育技能需要得到提高。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父亲的陪伴对孩子而言十分重要,与父亲居住在一起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功能和更少的问题行为,经常与父亲进行打闹游戏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

3.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价值取向。姚春荣和李梅娟(2002年)对3~6岁幼儿社会适应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对幼儿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也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构成了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础,而社会行为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母亲的教育水平对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李燕芳,刘丽君,刘丽莎,2015年)。而且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同时对幼儿的个人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并且存在着性别差异。

4.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收入是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环境刺激数量的一个因素。相对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更有可能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如提供更多的图书、组织更多次数的教育外出等(孙蕾,2007年)。研究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的幼儿更易出现孤僻、自卑、社会交流技能缺乏等问题。国外专家就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因素对868名欧裔和非裔的儿童的成就的影响展开研究,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收入这两者是否会通过父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间接影响儿童学业成就成绩,结果发现,父母收入情况会间接地通过父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对孩子的成就产生影响,但存在种族差异。高收入家庭儿童的一般社会能力质量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张晓,陈会昌,张银娜,孙炳海,2009年)。

二、主观性家庭环境与社会技能关系

主观性家庭环境包括很多因素,本文主要从家庭功能、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夫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协同教养等方面概述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关系。

1.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是对家庭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力、家庭亲密感、家庭角色影响以及家庭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邓丽芳,郑日昌,2012年)。国外的研究显示,家庭功能、婚姻状况、父母心理发展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密切,家庭功能较好的家庭一般具有家庭完整、父母心理发展较好,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也较高等特征。也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对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与孩子的心理发展联系更是密切;家庭功能能够显著预测社会技能和问题行为,家庭功能较好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发展也会越好、问题行为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家庭活动对儿童早期社会技能影响很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功能越好,家庭良性互动越多,训练儿童社会技能会更有效果。也有研究得出,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均能显著预测其早期语言、数学和社会技能等水平,家庭功能良好的孩子父母,往往会积极创建较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去自主学习,从而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李艳玮,李燕芳,刘丽莎,吕莹,2013年)。

有研究显示,有学习障碍或问题行为孩子的家庭功能通常存在某些缺陷,具体表现为:亲子关系较差,家庭的适应能力落后,家庭成员亲密感不佳,家庭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能力均显著落后于一般家庭。研究也发现,家庭功能与孩子异常行为的关系密切。家庭功能越好,异常行为就越少;反之,家庭功能越差,孩子异常行为的严重程度越高,家庭功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化(邓世英,刘视湘,郑日昌,2001年)。

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能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在亲密度和适应性高的家庭里的孩子心理适应水平显著高于那些关系生疏、充满敌意的家庭里的孩子。有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的社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早期的阅读成绩、学业成就关系密切。也有人对拉丁美洲移民家庭的家庭亲密度、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孩子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家庭亲密度能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聚类分析则得出,在亲密度和适应性高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有较低的孤独感和较高的社交自我效能感,而家庭亲密度低的孩子则表现出较高的孤独感水平。endprint

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是从心理控制源的角度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看法和观念,也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效能与感知能力。一般而言,子女教育心理外控的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发展归因于某外部原因,如命运、运气或他人影响等;子女教育心理内控的父母则倾向于将孩子的发展归因于父母自身努力的因素,如精力、能力和教育方法等。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影响着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作为教养观念,与孩子的很多行为密切相关,包括内外化问题行为、自我调节、亲子关系、焦虑等情绪状况。

国外研究表明,孩子表现出的消极对话、不服从、大哭的对抗性行为与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外控显著相关,并且在教育孩子方面,那些问题行为较多的孩子父母比没有问题行为孩子的父母具有更低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发现,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儿童的社会能力负相关显著,子女教育心理越内控,儿童的社会适应则越积极,并且有较少压力的父母,在教育上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4.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儿童发展影响很深。其中,作为考察亲子互动关系的重要变量夫妻冲突,已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诸多研究显示,夫妻冲突对幼儿内外化问题影响显著,频繁的夫妻冲突可能引起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和增加不良反应,心理适应困难,以及难以恰当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等,而夫妻之间较高的婚姻满意度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由于父母是幼儿最先接触、最为亲密的成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作为家庭系统的分系统,配偶系统——夫妻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项国外追踪研究显示,夫妻冲突出现在孩子出生2年和5年后时,对于夫妻体罚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较多相互敌意或消极互动的夫妻,对孩子的高频率和更严厉的体罚行为会显著增加,频繁的体罚体验不仅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还与儿童的同伴欺凌、攻击行为等联系紧密。

5.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养行为方式(张文新,1999年)。有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体发展及适应性等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不同的适应结果,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发现,父母若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会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并能预测孩子将会有积极的发展结果,而高控制水平的教养方式将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有研究表明,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就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孩子的内化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技能产生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幼儿积极的社会技能。积极教养方式能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消极教養方式则会阻碍社会技能的发展。积极的教养方式能优化家庭功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提高父母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

6、协同教养

协同教养是指父母双方在教养角色上互相支持着对方,共同分担抚养子女的责任与任务的过程。协同教养包含了父母与子女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刘畅,伍新春,2015年)。陈玲玲、伍新春和刘畅(2014年)指出,依据溢出理论,父亲如对婚姻关系不满,就可能会产生其与母亲采取不一致的教养行为,父亲的教养投入容易走向负面。有研究发现,婚姻与共同教养相关系数为0.46,达到中等相关水平。经常体验到婚姻冲突的父母更有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也有研究显示,在充斥着暴力婚姻关系中的父母很少能以积极的方式养育孩子,他们更多表现出不支持协同教养,相互之间很不配合,容易在养育行为上产生冲突和不一致。有研究指出,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协同养育关系和婚姻关系密切联系,并且良好的父母婚姻关系能在多方面促进夫妻形成合理的养育子女的方法。

研究认为,父母在夫妻关系中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可能会溢出到协同教养之中,从而影响到对子女的养育行为。支持的、高水平的协同教养和不支持的、低水平的协同教养均与婴儿的外化问题行为相联系,协同教养获得的支持性越高,婴儿的外化问题行为就可能越少发生。国外有研究指出,从本质上看,协同教养意味着父亲在父母孩子的三角关系中得到母亲的支持。中国父亲一般在育儿事务中较少参与,当他们从育儿工作中得到母亲的支持、孩子的信任时,会产生积极情绪,这样能提高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协同教养能够在父亲的教养压力和婚姻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注:为了便于阅读和限于篇幅,在编辑本文时省略了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养家庭技能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画唇技能轻松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