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城遗址保护规划

2018-01-25 15:45周彦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遗存考古遗址

周彦辰

一、区域概况

四方城遗址位于湖南省保靖县东约5 公里的迁陵镇要坝村,地处酉水河中上游北岸二级台地,东与三面环水的洞庭村隔河相望,西抵神枯列山脚。酉水自西往南,环抱古城,209 国道自西向东穿过古城遗址的北缘,遗址北面的泡儿枯现为四方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07.9″,东经109°39′55.3″。

二、四方城遗址简介

湖南省保靖县四方城遗址于2013 年5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是战国、秦汉至宋时期的一处典型的山区遗址,位于湖南省保靖县东约5 公里的迁陵镇要坝村,南临酉水,北靠神枯列山,209 国道自西向东从遗址的北缘通过,遗址沿酉水两岸分布。四方城遗址是古代封建王朝统治酉水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据点,它的发现,印证了里耶秦简屡见不鲜的“迁陵”与史籍记载时间的吻合。其丰富、珍贵的地下遗存,是研究当地土著民族文化,秦、楚、巴文化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如何走向多元一体的重要资料和物证。四方城遗址建造和使用的历史时段真实反映了秦楚融合与战争、秦帝国建立与灭亡、汉王朝兴盛等在武陵山区的发展历程,其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形态、墓葬数量、粮窖、青铜冶炼遗址等真实反映了秦楚、秦汉时期四方城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同时也为探寻“迁陵”“酉阳”“洞庭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历史沿革

四方城遗址1973 年由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组成联合考古队为配合凤滩水电站的建设在考古调查中发现。其后分别在1974 年、1976 年、1982 年、1984 年、1990 年、1993 年、1995 年、1997 年、1999 年、2012 年、2014 年对部分墓葬区进行各项抢救性发掘。迄今为止,四方城遗址及相关墓葬总发掘面积达4 万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四方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及各墓葬区位置。

四、保护措施

整个四方城遗址,遗址空间、居民生产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相互依存存在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其劣势。居民的动土活动势必会对地下遗存造成影响,加之各类自然灾害,四方城遗址正遭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保护措施迫在眉睫。因此,四方城遗址保护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养维护与监测、加固保护、保护性设施的建设、回填保护和环境整治。遗址基本为地下保存,因此,通过环境的整治协调居民生产生活和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措施的重点。

(一)保养维护与监测

对范围内(即城址区)整个遗存及依存环境做好测绘和记录,进行充分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其规模、形制及时代特点。制定遗迹保养制度,实行连续监测,记录、整理、分析监测数据。

(二)加固保护

对城址区内裸露在外的连接南北平台的缓坡进行加固保护。

1.对现存的柱洞进行加固保护,防止雨水、风对其进一步侵蚀与风化,在进行本体保护方案设计时,应针对柱洞的保护进行专项设计。

2.缓坡地带作为连接南北平台的部位,垂直落差12 米,上部长满杂草,但由于雨水的常年冲刷,部分位置出现滑坡与垮塌现象。对缓坡地带勘探调查与局部发掘后,对出现滑坡与垮塌现象的部位进行填补并夯实加固,同时,对整个缓坡地带进行缓和与加固,适当补配固土性较强的草本植物。

(三)保护性设施设置

通过附加防护设施保障遗迹和人员的安全,本范围内的主要保护性设施有防护隔离栏杆、环境防护工程等,环境防护工程主要针对酉水水流对城址区的冲刷。

1.保护性设施应留有余地,不求一劳永逸,不妨碍再次实施,应有可逆性。

2.保护性设施只能用于保护最危险的部分,应淡化外形特征,减少对遗迹原有的形象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回填保护

对重点保护区内已考古发掘后回填并不完整的位置进行重新回填保护,科学保护后回填纯净黄土保护,避免对其造成二次破坏。

五、景观植被规划

规划范围内,绿化应严格遵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三十条要求,“绿化应尊重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的历史风貌,如采用乡土物种,避免因绿化而损害文物古迹和景观环境”。

(一)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内是四方城遗址城址区,为价值较高的遗存分布密集区,植被以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为主,如结缕草、三叶草、三色堇、矮牵牛、紫菀等,未见遗存或遗存覆土较深的位置可适当搭配以灌木,既营造区内景观氛围,又起到固土护坡的目的。

(二)一般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为遗存可能分布密集区,主要为墓群分布范围,其中女巴枯墓群现状为陶瓷厂用地,由于陶瓷厂的建设,女巴枯墓群已抢救性考古发掘多处墓葬,基本探明其遗存分布情况,利用现状用地规划为管理服务区,拟建博物馆与管理服务设施,在不损害遗存的基础上,适当补植乡土物种,如香樟、松柏、桂花、枫树、杜英等,遗存可能分布区内则铺种草本植物,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一般保护区其它区域(除女巴枯墓群范围),于建构筑物拆迁位置和需进行景观遮蔽的位置进行乡土物种的补植,如香樟、松柏、桂花、枫树、杜英等。

(三)建设控制地带

对建设控制地带内影响景观视线的民居建筑通过补植乡土物种进行遮蔽,如香樟、松柏、桂花、枫树、杜英等。

六、景观视廊保护规划

作为山区遗址,遗址所依存的山水景观是其景观优势,但是居民空间与遗址空间共同依存于自然环境之中,部分不和谐建筑与基础设施对其景观视线有破坏与影响,因此,应结合环境整治对范围内的景观视廊予以保护。

遗址城址区应保持视野的开阔,以草本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覆绿,能让受众结合各种展陈方式能清楚地了解整个城址区的格局与文化遗存。

通过适当的绿化补植,对部分影响景观视线的建构筑物进行遮蔽。

沿游览道路两侧适当补植乡土物种,营造舒适的游览空间和视觉导向。

主要集散地和人流较集中的位置,在满足其集散需求的同时,结合现状自然景观植被及地形地貌,适当补植乡土物种,营造舒适的景观视线及休憩氛围。

七、考古工作与研究目标

通过对四方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进一步明确遗址的本体遗存,为遗址的保护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

根据四方城遗址的考古研究结果,挖掘遗址的历史内涵和价值深度,使得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具有良好的公众认知度。

通过考古与科学研究,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前期保障。

八、展示教育

采用多手段进行展示,并通过宣传册,融入科普知识、多媒体等手段加强对四方城遗址的宣传。

编制生动易懂的科普性质的解说词,详尽解说四方城遗址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不断提高展陈的质量,改进展陈手段,加强趣味性与科普性,全面显示和宣传文物的价值,扩大教育文化的影响,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展示内容,同时调动当地民众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以公众参与与公众体验的方式,让公众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也让体验者感受遗址的文化价值以及保护遗址的重要性。

九、居民参与管理

组织当地居民参与展示服务(咨询、民宿接待、环境清洁),为居民提供简单的工作,惠及于民。

增强公众对四方城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使公众深入了解文物保护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从而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使居民有意识地对遗址区内的公共设施加以爱护。

参考文献:

[1]邢建敏.湘西酉水流域战国墓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114-119.

[2]王刚.洞庭郡址初步锁定保靖四方城[J].民族论坛,2011,(21):22.

[3]黄志丹.湘西河谷盆地地形大氣扩散规律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7,(04):47-50.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存考古遗址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