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

2018-01-25 22:18陈婧娉冯胤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写意山水画

陈婧娉+冯胤云

摘 要: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追山逐水、亲近田园的追求。“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画师们描山绘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匠师们堆山筑石,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旨在探究中国山水写意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古典园林从写意山水画中借鉴的美学思想,感受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古典园林

一、绪论山水写意

写意山水画最主要的特点,宋代写意画大师邓椿在其《画继·杂说》中指出:“画者,岂独艺之云乎?”“画者,文之极也。”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它的灵魂在于文,能够将画中的文气置于极致。

北宋时期画家辈出,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画卷,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烟岚萧寺图》等,都已展现山水园林的雏形。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然则林泉之致,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一语道出了画家们心之所向的居所,也为山水园林铺垫基本观点。因此造园也可视为按文人画家的境界所营造出的游居皆宜的山水园林。

二、写意山水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

(一)写意山水画在园林题材中的表现

在宋代以前,山水、林石花竹、禽鱼等题材在绘画及大多数的园林中,颇难成为写意抒情的物质材料,园林常是以帝王祭祀之用。在唐代及以前,写意山水画对园林的题材影响不是很大,唐代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至全盛。

在宋代,伴随着山水园林、文人私家园林的成熟,文人园林写意在唐代积累的基础上,诞生了别具风貌的园林——文人写意园。士大夫寄情于山水花鸟之间,他们自然而然地将画卷中的审美从纸面上转移到立体的真园林中,将自我融化在构筑园林别墅的享乐追求。

从绘画题材角度所作,宋代已完成向写意的转化,它不但对美学有直接的启发,对园林美学也有极大的启发。作为园林美学物质构建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山水写意同样是宋至清的私家园林赖以畅叙达意,抒发个性的重要物质材料。

(二)写意山水画在园林透视中的表现

不同于西洋画派运用的成角透视,传统的山水写意画运用散点透视,一方面表现物质空间广阔无垠的客观外在,另一方面表现画家心之向往的主观内在,体现大自然所代表的本质与性格。摒弃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南北朝·王微)的成角透视理论,而采用视点运动的鸟瞰画法,达到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在方寸之间展现千里河山的视觉效果。(图1)

受山水写意画的的影响,园林作为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是连续的动态的风景构图形式。当游人驻足观望园中每一处局部景点,所感受到的景色,与绘画的静态构图基本相似,但当游人在園中漫步观赏时又形成了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无限流动着的空间中,聚合着自然山水的精华,匠师们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之美,并以有限的景物和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无限意境。《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

(三)写意山水画在园林色彩中的表现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风格的山水写意画得到极大的发展。园林受山水画的影响,在造园选取色彩时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图2)

以江南园林为代表,为了营造一种归田园居的向往自然的氛围,自然不像皇家园林那样的浓墨重彩,追求的更是一种自然朴实宁静的气氛。其色彩相对素朴,更符合当时文人的追求,亭子轻巧、玲珑有致,长廊纤细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留园,色彩也是极尽淡雅清静之风。

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也用黑色退光,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杆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幅恬淡雅致的水墨画。

(四)写意山水画在园林意境中的表现

而“意境”作为更具体的美学概念,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极其重要的范畴之一。意境这一范畴包含了经验、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它通常是通过表现有限而给人无限的感受,即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艺术中的虚境,即强调虚实结合,即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历来讲究留白,园林亦是如此,古典园林讲究曲径通幽、移步异景,在园子布局时,常营造半含半露的意境。为了吸引游者观赏园景,园师常把意境隐藏在一组景色的背后,领会其深度。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境界还包含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情感归宿的执著追求。

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意境——留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遗存下来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美的意境和精髓。

(一)总体布局

留园的总体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园子虽然不大,但在苏州园林中,留园内的建筑数量可称首屈一指,其建筑分布形式很具特色,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这与山水画的虚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的虚实分布为园中的空间营造提供更大的可能(图3)。无论建筑、亭子、水池、长廊和假山的空间营造,还是每一棵植被均被园师精心地配置,密度恰到好处,整个园子的层次非常丰富,布局之能力是园林界的范本。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留园的真实写照。

(二)植物配置

留园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园林的格局,树木能和堆山筑石相结合。“身处山林近观,树石相依,树以石坚,石以树华,大树见根不见梢,宛如置身山林间;而从池南的楼榭中远眺,则假山露脚(池岸叠石)不露顶,大树见梢不见根,美自天成,堪得画理。”树种以银杏、榔榆等落叶乔木为主,木瓜、芭蕉为辅。“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与池西假山上的山茶、桂花等常绿树种隔岸相对。endprint

(三)造景手法运用——粉墙造景为例

石林小院北部的揖峰轩(五峰仙馆东面),得名于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句,其轩朴实无华,为日常习作之所。轩的北墙外有一堵墙阻挡了视线,形成了一个秘密空间,为了弥补视觉上的压抑,便在北墙嵌上三扇窗。园师借以写意画的灵感,以粉墙为画布,以青竹和湖石点缀在画布上,将原本空洞的窗化为精致的写意画。 (图4)

(四)意境的表达

1.借助诗文的景观命题

中国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诗中有如画般的优美鲜明的象征,画中富有诗意,韵味无穷。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正是来自于此,园林境界的升华往往通过诗词的形式来造景,立意,以此来给予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的享受。如 “又一村”取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得名。园中景象,通过诗文引导游者联想,情思油然而生。

2.植物的烘托

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赋予各种性格和情感,“梅,兰,竹,菊”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花木。造园亦是如此。匠师们运用各类特定花木,营造其所象征的不同情感,游人在游赏花木时也会被带入其中的氛围。

四、综述

上文的论述让我们更深一层地接触到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崇尚自然,妙造自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文人雅士们将他们的思想追求与绘画所描绘的意境融于园林的造景中。“诗情画意”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风格,富有诗画韵味的自然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更是立体的画”。同样,山水画在古典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它们相互影响渗透,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計成.园冶[M].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5]李芳.古代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01).

[6]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7]崔华春,寻胜兰.江南园林的山水画美学意境[J].江南大学学报,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写意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