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山西龙山文化的魅力

2018-01-25 22:31张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

张欣

摘 要: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其中有4500多年历史的黑陶艺术更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珍宝。地大物博的山西孕育了一大批黑陶艺术,世人称之为“龙山文化”,它们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龙山文化(黑陶文化);民间手工艺

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1],是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黑珍珠。其中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其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灿烂的古文明。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方面,作为黄河下游地区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古文化之一,它们值得后人细细挖掘。

一、山西——黑陶故乡

在当代人探究人类文化遗址的过程中,山西的文化遗址数量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在全世界都是十分有名的。古老的山西人为了生存付出了很多,正因为这样便创作出很多现代人觉得惊艳不已的民间艺术品,比如彩陶。山西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山环水绕,以盆地闻名,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的山西有着十分良好的生存条件,很适宜发展畜牧和农耕经济,因此在这些盆地周围的山地有人们生存过的痕迹,产生很多民间工艺品,其中就包括现在的文化遗址——彩陶,后人把这个时期称作仰韶时期初期。而山西地区仰韶时期中期的文化被学术界称作庙底沟文化,因为在这个地区已经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大型遗址数不胜数,所以考古学家们把山西地区看做是庙底沟文化发现的中心区域之一。这个时期人们的制陶工艺有了很大提升,陶器中也渐渐出现了黑陶,这个时期是庙底沟文化的鼎盛时期,在仰韶时期后期的没落之后黑陶一蹴而起,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黑陶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陶种。随着制陶业的不断发展,山西迈入了龙山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相当突出。这种文化成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是有关社会性质转折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文化圈,中国多民族的格局初现萌芽[2]。于此同时,制陶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其中的黑陶,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黑陶的技艺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这个时期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所以后人才会把龙山文化称作黑陶文化。正是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美轮美奂的黑陶文化。

二、黑陶的魅力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造物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促进人类发展的活动。随着不同社会物质内容的不断进步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壮大,造物活动的需求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具象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陶瓷的出现。那个时代的人天生对泥土有着浓厚的感情,对泥土的性质认知也越来越清晰,他们尝试用泥土和水混合塑造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些物体经过久晒后会更加坚固,这便产生了陶瓷的雏形——土器。这种物体遇水就会变形,于是聪明的古代人把火引入土器的制作当中。他们把土器进行焙烧,再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制作使得土器更加结实耐用。这是史前时期人類在器物制作上的一个历史性变革,同时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推动着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

随着土器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土器也渐渐变成了陶器,人们对于这种器物的装饰也越发考究,这样,陶器的制作便越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制作者用不同的颜料在陶器表面进行彩绘,就出现了精美绝伦的彩陶。后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处于一个比较高的阶段,推进生存工艺的进步,自然而然推动了黑陶的生产与制作。于是,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较多出现了黑陶,甚至盛行为一种文化,人们把黑陶文化称为龙山文化。

黑陶之所以具有魅力,首先是因为它久远的历史,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促进了黑陶制作技艺的不断进步,精湛的技艺标志着黑陶的独一无二,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窑内渗碳工艺,这份独特使得黑陶成为一种时代的代表;同时人们在它表面进行不同颜色的彩绘,使之造型和装饰之中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彩绘内容简洁而多样,使得它不仅作为一种生活实用性器具,更成为能够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再之,黑陶的制作过程中凝结着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也体现着这个时期所能达到的艺术文明形态。它不单单是实用器物,而是多元文明信息的载体,更是凝聚了实用、审美、哲学意蕴等诸多文化元素的载体。龙山文化黑陶这种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蕴并重、艺术创造与工艺革新并举、造型与装饰互补、文字与图形并存、形而上的哲学理念与形而下的实用观念共生的特性,使其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特征[3]。

(一)黑陶之制作工艺

作为黑陶的主要原料,黏土必不可少,每种土壤都有自己的特性,而制作黑陶需要的土壤要求很高。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而成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另外有铁、钛、钙、镁、钾、钠等金属矿物的氧化物。包含这些矿物的黏土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可以捏塑成任意想要的形状,而在高温下这些矿物质又会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得黏土结构发生变化,松散的黏土颗粒可以凝聚,并具有一定的强度,这便是黏土的耐火性和可烧结性[3],由于这三个性质,使得陶器制作者能够利用黏土制作出坚实耐用的器物。

工匠们以黏土为原材料,经过晒干、水解、过筛、练泥等工序后就可以进入制坯这个环节,黑陶的制坯工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手工工艺——慢轮轮制工艺——快轮轮制工艺。最初的制陶技艺全部采用手工工艺,那个阶段没有机器帮助工匠进行制作,只凭工匠随意发挥,所以器形的好坏全依赖于工匠的制作经验和技艺水平,典型的黑陶文化时期的手工工艺有两种方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第一种方法是匠人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来进行创作,运用双手将坯件捏塑成形,这种方法完全考验匠人们的经验和手法,而且这种方法一般只能用于小型器物的制作;泥条盘筑法则用于大型器物制作,这种方法需要工匠按照事先估计的器物的器壁厚度将陶泥搓成一定的粗细,并根据器物形状来层层垒筑,由于泥条粗细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垒筑的陶件表面肯定是凹凸不平的,所以需要用泥浆来涂抹陶件表面,使其壁更加光滑,这种方法比较广泛,但仍有很多不足,于是出现了轮制工艺。endprint

在手工工艺后期出现了慢轮轮制工艺,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陶轮的器具,制作陶器时,工匠们把陶泥放于陶轮的中心位置,然而用力推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陶泥成为一个同心的圆形器物,这就是陶轮的工作原理。这种工艺对手工工艺有辅助作用,但是慢轮工艺中陶轮转速较慢,比较不好满足精细器物的制作,于是匠人们把轮制工艺的转速加快,产生了快轮轮制工艺。在制作过程中,陶轮的转动加之匠人们的手工技艺,二者相辅相成,使得陶器中更多地体现出匠人们的独具匠心。

黑陶制作工艺的独特体现在黑陶的烧成工艺,窑穴的现状、炉温的高低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但是最关键的元素在于窑内渗碳工艺。在制作陶器过程中需要接触氧气,但是从化学反应方面看,单纯采用氧化气氛烧制陶器并不能使陶器达到里外皆黑的纯黑色,而通过渗碳工艺便可达到,之所以陶器会变黑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烧制过程中坯体孔隙的热胀冷缩以及排异和吸附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炉内柴草等燃烧物的不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在缺氧情况下黑烟越积越多,黑烟内的小粒子便会渗透进入正在制作的陶器体,这样陶器体就会呈现出黑色。烧制过程中,窑室温度、黑烟浓度以及对时间的把握都很重要,它们决定着渗碳的程度,也决定着陶器的亮度。

(二)黑陶之造型

黑陶造型十分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黑陶的实用性渐渐被观赏性取代,匠人们在制作黑陶时十分注重其简洁和巧妙的构思,虽然林林总总的黑陶数不胜数,但是这些陶器总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明快,也正是这种特性提高了黑陶的美学价值。同时,匠人们把黑陶分为很多个不同的类型,总体造型种类成千上百,所以黑陶造型更多地体现着一种多变性和丰富性。社会发展的产物使人们更加注重周边器物的制作多样性,同时器物的发展和变化也深深折射着这个时期社会的秩序和规范,黑陶就是一个例子,规整庄严和井然有序就是它所存在的这个社会体现出来的社会特性。

(三)黑陶之美学内涵

黑陶的出现、发展、继承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龙山文化,也就是黑陶文化,继承大汶口文化,同时启下岳石文化,在考古学家的考证中,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品黑陶,它的形态既有对彩陶的继承,又在这个时期工匠的努力下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而且结合黑陶的实用性和欣赏性来看,这些黑陶都为我们考究史前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文明水平做出了很多依据,为我们考究近5000年的龙山文化做出贡献,为我们看到史前时期的尚黑情结提供证据。同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所体现的美学韵味是朴素的,体现着一种顺应自然的精神。那个时代没有更多的色彩、更高超的技艺,所以没有更绚丽的陶瓷出现,但是正因为这样,这个阶段的黑陶才体现出一种素雅的韵味,而且细细考究,这种韵味却更加深沉而内敛了。它舍弃了彩陶之中的器表绘画装饰,始终坚持器物色调的均衡统一,并使得黑色所产生的厚重感与造型、装饰所形成的平衡感互为表里,所营造的感官形象纯净自然,而这绝少人工雕琢痕跡和伪饰成分[1]。这种特性体现着黑陶的自然之美、庄重之美,体现着浓厚的美学韵味。

参考文献:

[1]远宏,陈爱国.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黑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3.

[2]刘泽民.山西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
文明龙山 无双黑陶
试论驻马店地区龙山文化的特点及社会性质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浅析当代黑陶与安徽阜阳地区黑陶的发展现状
龙山文化橙黄陶鬶赏析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中国原始乐器“铃”初识
广西贺州“叉形器”与龙山文化牙璋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