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18-01-25 22:36王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王超

摘 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更是二者精髓和灵魂的表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认同是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面对新形势下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潮冲击,需要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首先阐释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质内涵,然后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选择和精神状态对国家、社会和其他青少年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认同,最需要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入手,深入探究和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对大学生塑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外而内“内化于心”的过程,实践则是由内而外的“外化于行”的过程,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他们自发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质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的典范,符合人民对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新时期发展趋势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科学的、完善的理论才能经受住当代大学生实践的检验从而得到认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可行性,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是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全民族努力希望实现的“中国梦”,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所需确立的终身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的理想状态,也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凝练和升华,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完善性和可行性相融合,接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可和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十二个范畴,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追求目标、理想状态以及个人准则。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载体,是青年群体中的领头羊,起着模范和带头作用,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满足了全体公民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取向多样化,大学生面临选择的迷惘和困惑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和独特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思维较为活跃的人群,他们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之一。价值选择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得到充实和发展,但是,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日益紧密,文化的差异性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随之也产生了价值取向矛盾以及选择迷惑等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并完善的关键阶段,以及传统应试教育在中等教育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够重视,大学生对大学价值观教育容易产生误解和反抗情绪,在处理价值取向冲突、价值选择多样化等问题时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表现出价值理念冲突、取向不明确等特征。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在经过中等教育阶段的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自我认知,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不明确等问题。在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大众传媒导向模糊、校园文化尚待完善的限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往往会存在局限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年加强了对我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的输出,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与外来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的碰撞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盲目认同和崇拜外来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产生动摇,理想信念发生改变。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知行统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人才培育方面一直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德育,经过中等教育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认同感,并主动内化于精神世界,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存在不足,没有做到知行统一。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切实贴近社会生活,对初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取向产生的困扰和迷茫未能很好地解决。此外,小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搞“样子工程”,重视活动过程的丰富多彩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新闻报道,而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功能,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质量有待提升。endprint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

我们应当积极调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坚持发展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办学、教学特色和中国特殊国情,充分考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确指引大学生对待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根植于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信念,核心价值观能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以及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要的影响。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贴近实际社会生活问题和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宣传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采取课堂讨论和小组团队研讨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根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二)整合网络平台通道,加强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数据和多元复杂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容易产生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和矛盾。受到網络媒体的影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再保持其信息的主导地位,网络渠道的相对自由和时效性对信息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价值观引导教育中,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策略,整合网络平台通道,加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将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选择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园软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创办具有先锋模范作用和深刻教育意义的学生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现有资源,通过张贴宣传栏、竖立宣传标语、开展专题学者讲座和创办校园文体活动等形式加快校园软文化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们创建多岗位、多平台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认知不到位,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因此,积极创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宣传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也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锻炼能力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苏宝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7,(08).

[2]陈绪林,黄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1).

[3]龙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探究——基于价值认同的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

[5]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