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情和理,润泽新课堂

2018-01-25 11:30徐明荣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徐明荣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润泽学生心灵的教与学的课堂行动策略,以及润泽的学习机理,变革课堂教学生态,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

关键词:小学教学;润泽课堂;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0B-0125-03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引入了“润泽课堂”理念,积极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构建了以下两大教学行动策略,打造情理交融的“润泽”新课堂。

一、润泽学生情感,凸显共情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谛,缺失了爱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而“情感”的润泽、滋养则为“润泽课堂”中爱的最具体的体现、最直接的体验!

(一)充分调动积极情绪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的流露能够传递人们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而且情绪对人的心理活动、认知起着驱动和组织作用,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影响着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度,甚至可以在类别和层次上改变认知结构。“感时花溅泪”这句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孩子的脸,犹如六月的天”,恰是儿童情绪多变性的真实写照。因此,“情绪”是我们的“润泽课堂”中无法避开的最基础的元素。“润泽课堂”上的教师,既是一个温暖的聆听者,也是一位善于煽情的节目主持人,不光不能将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一丝负面情绪带进课堂,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情绪的信号功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言语和举止行为,随时洞悉学生的情绪变化,借助自身的积极情绪发出的引力波,及时将儿童纷杂的情绪,收编、转化成一股适应课堂情境的积极情绪。正如一位善于吊起观众心弦的魔法师一样,既能让学生体验紧张激动的情绪,又能轻松自如,以及由衷愉悦。在课堂上,或是激情万丈,或是波澜不惊,一切情绪的变化,皆应教学所需而生。

(二)善用多种滋情方式

“亲其师,信其道”早已揭示了情感对教学效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获取孩子们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小学生的感情,然后,“以情滋情”发挥情感的正向作用,沟通师生的心灵。“情通而理自达”,孩子们就会乐意接受积极情感的熏陶,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师更应善于“以文滋情”引领孩子们进入教材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仿佛感受到春风的和煦、夏日的毒辣、秋霜的冷清,以及冬雪的晶莹,促使师生与教材文本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接受情感上的浸染、润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孩子们经历了春雨的滋润,萌发出情感新芽;让经历过暴风雨洗涤的儿童心灵,犹如冰雪般的纯洁。这样,逐步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等高层次情感的滋养和发展,以及人文情怀的培育。所以说,“润泽课堂”也正符合了当今基础教育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价值取向和意蕴,是对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体现,指向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借助共情沟通心灵

共情所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换言之,就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待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临床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因而最初只是针对医患关系而谈的。但现在已经由医患双方扩展到几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润泽课堂需要“共情”,无论是调节学生的情绪,还是情感的熏陶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共情。

儿童虽然年幼,但是他们总是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理解、分析身边的事物,甚至会通过老师的情感信息判断,来衡量教育内容的价值。如果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亲近的情感,便会乐意接受教育教学的内容;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老师的话的情绪。“俯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用平视的角度理解孩子”,这些大家所熟悉的教育理念,其本质不在于教师俯下身子的具体动作,而在于教师能否借助儿童的言行,深入孩子们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即是否拥有共情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思维,尊重且善意理解对方不同的观点及行为;借助教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体验或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所存在着的教学问题之实质和学生的需求;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反馈,如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 声音、语调等,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让孩子们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感到愉快、满足,从而帮助他们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同时借助共情,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情绪、情感得以碰撞、交融,以及浸染、熏陶、积淀与升华,达到生命的润泽、心灵的润泽,逐步累积形成学生的人文底蕴。

当然,教师要记住:共情的基础是能与兒童同在他们的世界里,并进入他们的世界,从内部去体会儿童的生活方式,及他们的目标与方向;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及其存在的问题,但不是认同。因此,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教师—儿童之间的角色转换,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只有把握时机、适度的共情,才能恰到好处。

此外,教师不但要借助表达共情来构建和谐课堂,也要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共情能力。如逐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见《静悄悄的革命》),引导学生能从同伴的角度为同伴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对方;不仅能全身心地聆听同伴的表达,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无论是情不自禁的赞叹、自然响起的掌声,还是唉声叹气般的失落等情绪的表达,皆有助于沟通同伴间的心灵,有助于儿童个体情感的持续和谐发展。这样,“润泽课堂”将由教师单独一核的“引力场”,演化、提升为聚合了每个学生共情力的“合力场”!

二、润泽学习机理,改变课堂生态

课堂上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孩子们的情商与智商得到共同作用、发展,才能真正收获到教育硕果。我们所追求的润泽课堂这种形态是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主体的发展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未来性放在了首位,课堂上不追求单纯、肤浅的热闹活动,而注重学生积极、理性的思维互动,力求消除虚假主体产生的“温床”。课堂上,教师指导的立足点,着眼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当学习活动的主动发出者而不是牵线木偶,它将促使“断奶期”过后的孩子们尽快地学会学习,适应自主发展。为此,我们围绕以下三个层面来润泽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机理,改变课堂生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精于管理

润泽课堂上的管理,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学习材料的管理。每天早晨上学时,因忘带作业本、课本、考卷等而挤在门卫打电话叫家长送来的现象,并不鲜见。至于英语、科学等课所需要自带的材料,更是少有自觉准备好。课堂上不时地玩玩文具和操作器材,甚至涂涂画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教师应对学生明确提出管理材料的具体要求与方法,养成学会精心、妥善管理自己学习材料的好习惯。

学习时间的管理。儿童对时间长短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如果教师不去干预,许多孩子就不会合理利用时间,自觉地去开展学习活动。其实,在课堂上,学生总有一些能够自我支配的时间,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书写作业等时间,恰是学生开小差的高发期。教师应多加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养成精心、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的习惯,做时间的主人,从而促进小学生养成自立性和自律性的习惯,减少虚假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习共同体的管理。 润泽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参见佐藤学《学校的挑战》)。这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意义。共同体的效用与其管理有直接的联系,它需要学生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使共同体内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活动协调、有序,形成一定的程序。所以,教师需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形成自我管理学习的共同体。

例如,课堂上排着长队等候老师面批或者背诵过关的情形。其中很少有人排队时也在自我检查或者默读准备的,顽皮的学生还会嬉笑、推搡着的。同时,学生大都是老师指出一处错误就只订正一处,而不会去检查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结果多次排队来面批的孩子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对共同体的管理,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的最大值来,那么这种现象肯定就会得到改变,也将会降低了师生生命的空耗值。

(二)善于梳理

課堂上学生要像以梳理头发一样细密、如庖丁解牛般地娴熟,清理学习材料或内容所呈现的问题,了解或多个因子之间所蕴含着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学习思路、方法的展开思考等。

这是理性思维的必然,体现了学生在润泽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从对学习材料和内容、开端到结果的初步沉淀、反思,体现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初始发展,也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的呈现与深化,是走向清明通达境地的一条高速路。教师应为孩子多创设静下心来梳理与反思学习的空间,并多加引导他们学会梳理、展开梳理,孩子们方能真正悟理、明道和滋情、养德!

(三)勇于论理

如果说梳理属于个体性的经历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学习活动,那么,论理即是学生与他人对话(包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的一种形式。论理是有理有据地进行交流、质疑,是充分发挥群体合力作用的一种最优级形式、手段。

润泽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不是零零散散的个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要从个体出发,又应重视与同伴的合作,这样方可让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个性与共性得以相互补充。多样思想的交锋、碰撞,会让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得到雕琢、完善,进行思维深加工,使认识由朦胧走向清亮,概念由模糊变成清晰,个人的管见才有可能发展成洞见!

因此,在“润泽课堂”上,应多创造“论理”的机会,了解每个学生在理解、感受上的差异后,敢于展开相互间的批判、质疑,进而修正、加深理性认识,发展其科学精神。切莫让学生有理难辨,或有理也不辩!

诚然,这样课堂上会多了些没有喧哗的宁静,学生发言或许也会结结巴巴,但掩盖不住冷清底下所跳跃着的思维火花!教师滋润如酥的教育教学指导恰似“知时节”的好雨,“当春乃发生”,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更多地带着无限喜悦之情,去倾听生命的成长;去欣赏受了滋润之后,孩儿们宛如春草般冒出嫩芽儿来的清新、优美之景!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仔细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感受上的差异,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不应片面地追求学习方法统一性、结果的唯一性,而要允许学生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尤其是不要让学霸搞成一言堂,学困生也有论理的权力。这有助于消除他们在学习上的依赖感,而且还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信任,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构建润泽学生心灵与学习机理的教与学的课堂行动策略来变革课堂教学生态,实现课堂教学本真的回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出温润的光泽!

参考文献:

[1]林延华.渗透文化 润泽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文化实施策略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16).

[2]王辉.培养倾听习惯 润泽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设计,2012,(26).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
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