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乐钧天 妙音回转
——记《民乐名家系列“风·雅·颂”》音乐会

2018-01-26 08:07宋月盈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琴古筝作曲家

宋月盈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2017年11月16日晚,《中华情怀——中国民乐名家系列“风·雅·颂”》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此次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17年秋季演出季系列的一部分,由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主任谭利华指挥。整体曲目安排别出心裁,既有古曲,如古琴曲《离骚》,又有创作乐曲,如《三音四喜》、《桃花源》、《春风——古琴协奏曲》、《远清秋——古筝协奏曲》等等,同时兼有影视配乐作品《心香》、以及改编曲《夜深沉》,是一场既面向大众而又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民乐盛会。将“发展和推动民族音乐交响化”视为己任的北京交响乐团,与赵家珍、马向华、吉炜等民乐演奏名家之间碰撞出民族情怀和中华气韵的火花。

一、创作与改编

创作是推动大众音乐审美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当今民族器乐创作已然成为一股浪潮。

古筝室内乐《三音四喜》,由邹航作曲,八架古筝和几件打击乐组成编制,吉炜筝乐团演奏。题目中“三音”指旋律围绕三个音进行,是作曲家对于民乐器调性转换困难的巧妙解决,“四喜”指打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八架古筝两两一组组成四个声部,配合默契,自然灵动,与打击乐器马林巴的音色互相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乐曲中加入的由古筝演奏者的人声“噫”,为整首乐曲增添了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的元素,是创作的一大亮点。然而人声的加入与乐曲整体气质的融合度是否能让听众满意,这种类似向外国友人符号化地展示中国文化的方式能否让国人听众真正买账,则有待考量。

室内乐《夜深沉》,由吴华改编,是其《虞美人组曲》中的第五乐章,1990年获第一届金唱片奖。原本由民族管弦乐队伴奏,此次由马向华操京胡,加以三架古筝和三柄二胡作为伴奏,已经属于二次改编,而节目单上只标注了原作者吴华而未注明二次的改编作者,未免有考虑不周之处。京胡曲牌《夜深沉》是从昆曲《孽海记·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的四句唱腔发展而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等著名剧目中被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而它的广泛影响不仅限于京剧:电视剧版的《夜深沉》、蝴蝶鸳鸯派作家张恨水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夜深沉》以及张石川指导的电影《夜深沉》等等,使其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率大大增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曲调,整场音乐会观众反响最热烈的就是这首《夜深沉》,也许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在《夜深沉》的众多改编曲(除独奏曲)中,以李民雄的版本和吴华的版本流传最广,笔者曾经观看李民雄的京胡协奏曲由燕守平操琴的版本,在《燕守平艺术生涯60周年传承音乐会》上由胡炳旭指挥演出,出彩之处在于大鼓的加入与琴师之间的配合,高音小堂鼓和南梆子等传统打击乐器的加入,以及整个管弦乐队和几件民族乐器对于声音层次的丰富。燕守平浑然天成的演奏技巧,以及他对于戏曲音乐整体风格的把握,使整首乐曲气韵十足。再看本次吴华版本的演出,演奏员对于音乐“声势”的追求使旋律内每个音的清晰程度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急板乐段处尤为明显。再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不应只是停留在“造声势”的阶段,内在气韵的表现才是创作进一步的追求,这样良好的创作风向才能推动大众音乐审美的不断进步。吴华本人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应落在以“复”为基础,以“兴”为发展上。而笔者认为若是要“兴”,必定要超越传统,或者说最次不能低于传统。若是低于传统,不如就将原版的《夜深沉》曲牌搬到舞台上来,倒能让观众看到传统音乐的本来面目。

音乐会的倒数第二首曲目是青年作曲家谢鹏的古筝协奏曲《远清秋》,作品取名自北宋诗人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秉承了中国风格音乐一贯的写意风格,而音乐语言则是带有日本影视配乐的风格的呈现,结构为中国传统的散-慢-快-散的顺序,而管弦乐队的加入,尤其是中低音弦乐的大量运用,刻意地使乐曲低音层次更加厚重,让乐曲整体情绪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浸入式的音响效果又使其有别于中国式的传统的审美趋向,让我看到了民族化的交响乐创作中的一种平衡:关于“雅”和“俗”,“中”与“西”的不断审视、拿捏之后的,达到了大众的审美要求。快板乐段中音乐带有强烈的动力感,独奏与乐队之间形成竞奏的关系,古筝演奏技巧在这一段落里集中体现出来。而铜管音色的出现则有些唐突,破坏了音乐风格的统一性,民族风格的管弦乐创作一定要谨慎地运用铜管乐器,因为铜管的音色与传统的中式审美是相悖的。

二、演奏与诠释

对于演奏本身的关注是西方“新音乐学”兴起的重要理念,把音乐真正当成“声音的艺术”而看待。而本次音乐会从独奏家到各位演奏员,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倾情献艺,为音乐会添彩不少。

古曲《离骚》是晚唐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文学作品而作,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表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遭到奸谗陷害后的幽愤以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概括乐曲的格调,“陈康士在创作此曲时用了凄凉调作为该曲的定弦法……十八段的琴曲中有七段用羽调式,五段用宫调式,三段用了角调式,一段用了徵调式(系临时转调而成)。但在全曲开头的叙和结束部分都用了商调式。故《琴学初津》认为其‘大体在商,而不在宫羽之内’。它是一首商调式的琴曲,但又带有较浓的羽调色彩。而这种似商似羽的模糊性正是楚声调式色彩的特点,给人以凄迷隐约、意蕴无穷的感受。”《离骚》在《神奇秘谱》中共有十八个小标题,而后各个琴谱对于《离骚》的解读则各不相同。在这场音乐会中,该作品由著名古琴家、国家非遗传承人赵家珍演奏。赵家珍的古琴艺术集广陵、虞山两派之长,弦弦音色浑圆饱满,大气深沉。乐曲开头的泛音空灵中带有穿透力,段落衔接行云流水,乐曲推进逻辑清晰。赵家珍几十年来的教学工作使她深谙古琴演奏技巧之道,在她的演奏中,文人情怀较为暗淡,焕发光彩的是她作为一个演奏家对于古琴演奏技巧的娴熟运用,纵观音乐发展的历史,演奏技术的独立和成熟是影响每个乐器发展、完善、流传的重要因素。她十指四两拨千斤,或跌宕激亢,或黯然神伤,手指的功夫绝不是无事自娱的古代文人能够做到的,她的演奏面对的是广大的听众,所以她的演奏不仅是文人狂妄无畏的神游,而是情怀的凝结和技术的升华。

《心香》由赵季平作曲,是孙周导演的影视作品《心香》的配乐,影片以京剧为线索,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示了老人与孩子之间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及心态,从两位苦苦相随的老人身上揭示了许多人生道理,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这首作品由马向华担任二胡独奏,是整场音乐会中唯一一首影视配乐作品,也是笔者认为最具人文情怀的一首。将影视配乐作为单曲在音乐会上演奏,最大的问题在于突出乐曲的叙事性,而不仅仅是作为烘托气氛的辅料。这需要演奏家重新审视乐曲本身,运用演奏技巧,突出乐曲的叙事性和描绘性。马向华的演奏恰好符合了这一点,动静张弛大起大落而又不矢情绪的细腻表达:在抒情乐段中,她运弓动作的空间感赋予音乐生命力,音色极富瓷光,将现代文明的喧嚣隔绝于小窗外,把听众拉回尘封的旧时光里,感受末世的最后一缕温馨;而快板乐段,她又举重若轻,将华丽繁杂的旋律演绎得畅快淋漓,一飞冲天,灵动盘桓。《心香》原是二胡协奏曲,此次音乐会用钢琴伴奏代替管弦乐队,钢琴音色虽不及乐队的音色丰富,但伴奏者对于钢琴音色的处理较为细腻,使钢琴伴奏带有交响性,同时做到了烘托意境的作用。

三、审美与聆听

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演奏家的诠释,音乐终究要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震颤。

古筝协奏曲《桃花源》,是青年作曲家李博应青年古筝演奏家崔晓彤委约所作,2015年末在崔晓彤的硕士毕业演奏会上首演,本次由吉炜担任古筝独奏。全曲结构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叙述顺序为线索而构架,分为五个部分:渔人忘路,落英缤纷,秦时避乱,得船返途,不复得路。整首乐曲最动人心魄处就在于作曲家对于绝美意境的构架、到后来将其分崩离析、最终的回归时的陌生感和精神的升华。吉炜的古筝在表现“落英缤纷”时最为精彩,双手的交替演奏,生动地表现了花瓣纷纷轻盈旋飞、漫舞空中、缓缓飘落的带有悲情色彩的绝美画面。中段的快板乐段,作者运用一系列不和谐甚至神经质的节奏与和声表现内心的恐慌与混乱,加上钢琴发直而类似打击乐式的触键,描绘出逃亡的情景;最后音乐回归至美与平静。这样的现代民族器乐作品实属佳作!由此看,作曲家李博在2012年获得的德国音乐界最高奖之一“欣德米特作曲家大奖”确是名至实归了。在虽然陶渊明的文章是带有魏晋遗风的古朴之作,而作曲家带有画面感的刻画却运用的是现代技法,音块的切割,调性的游移,奇特的和声,描绘出音乐浓烈的色彩以及变化莫测的光影,初听像是中国式的印象主义。作曲家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桃花源并不一定只是一个地方,更可以是一段时光。是童年,是初恋,是摆脱困境的喜悦,或是第一次完美的表演等”,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近乎完美地贴合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为乐曲添彩不少,为听众构架了一个极度虚幻而仙境,而这绝美中又包含了对于人生的隐秘思考和对于理想、爱等等所有美好事物的追求。

古琴与手鼓协奏曲《春风》是下半场的开场曲目,由龚一和许国华联手创作,原只有古琴与手鼓,后经青年作曲家黎翰江改编配器,与前面的《夜深沉》相同,节目单上没有注明改编者姓名。由赵家珍担任古琴独奏,李聪农担任手鼓独奏,北京交响乐团伴奏,赵李二人均坐独奏席,而节目单中只写作古琴协奏曲。所用手鼓形制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蒙蟒皮,而整首乐曲也充满着异域的浪漫风情,由于古琴本身特性,中立音能够在乐曲中得以应用,再加上半音音程的大量使用,使音乐风格偏向“带腔”的波斯阿拉伯体系,管弦乐队的加入更使乐曲极尽勾勒繁华之能事,由加入了铃、砂槌、风铃等色彩乐器,制造出带有异域风格的音响效果。本次的演奏版本描绘的是春天的盛世和带有野心的生机,极具镜头感和时空感,与我国古代传统的描绘春景的杨柳枝词等古典文学的美学不同,这不是江南温柔乡里的春风,而像是丝绸之路途径绿洲里的春风,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西域而来的驼队满载香料、宝石、胡椒、琥珀、羊毛制品以及各种珍禽异兽,翻越巨大的沙丘,春日明媚,骆驼上的女子面纱轻扬,整个驼队一路上载歌载舞,最终在夕阳的余晖中变成沙丘上的一行剪影。手鼓矫健有力,音色富有弹性,如鸣春雷;古琴演奏放荡不羁,自身就带有交响性,颤音和中立音的出现带有一丝醉意,演奏家对于声音的控制近乎完美,使这首乐曲不像现场而更像是录音版本。能够看得出,无论是独奏还是乐队,都在享受着创造音乐的过程,这样的音乐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冲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这才是能够感动观众的关键。观众反响热烈,掌声雷动,几乎是在乐曲最后一个余音未了时就爆发出来的。笔者认为这是本次音乐会最为精彩、最为酣畅淋漓的一首。

最后以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的三、四乐章收尾,致敬经典。整场音乐会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各位演奏家们对于乐曲的全力倾注,这对于一场面向大众的音乐会来说,已是最为不易的闪光点;另外在作品本身上,我能够看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不同的风格和审美取向,对于民族器乐的创作也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引领大众音乐审美的潮流,尤其是民族作品创作和演奏,是值得作曲家和演奏家们上下求索的终极话题。原创作品更是民族风格作品的新生力量,影响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改编经典看似容易,其实更需要作曲家们精心考量。一场优秀的音乐会,除了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演奏,优秀的观众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对于优秀的观众的培养是普及性的音乐的重要目的,听演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才能使这个良性循环顺畅进行,拥有高水准审美的观众推动着高水准的创作的进行,而高水准的创作又成就了审美的听众。希望每个民乐工作者能够承担相应的艺术职责和社会职责,民乐的发展才能有光明的远方。

[参考文献]

[1]于秋实.二胡协奏曲《心香》浅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4.

[2]吕彦卿.论二胡演奏艺术的音乐美学特征[D].天津音乐学院,2013.

[3]钟乐.忽而不伤,犹离忧也—《离骚》浅析[J].大众文艺,2012,23.

猜你喜欢
古琴古筝作曲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长大可当作曲家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