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训风格组合在课堂训练中的作用*
——以我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女班)实训为例

2018-01-26 11:38龙晓娅
黄河之声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基训身韵古典舞

龙晓娅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是一门符合中国大众审美的,依据戏曲、绘画、文献中的形象、记载创立的针对人体肌肉能力、运动轨迹、审美想象的训练课程。经过几代中国古典舞教师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太极古典舞”、“昆舞”等学派。我校自2001年朱清渊教授来我校讲学以来,埋下了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舞的种子,为我校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起到了科学、规范的作用。当时的中国古典舞处于完善阶段,吸收了世界各门类艺术的精华,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发展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中国古典语汇。

经过《身韵》课程的学习,使得中国古典舞这门课程更符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和民族特性。但十余年过去了,我校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舞方面依然容易将《基训》和《身韵》认为是孤立存在的两门课程,常常迷茫为什么学习《身韵》课程、以及如何更好地掌握《身韵》在舞蹈中的运用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如何丰富中国古典舞语汇以及引导学生把握舞种风格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重点。

地方高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主要以专业院校为典范,这种效仿的模式虽然在专业创立初期颇见成效,但发展至今已然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从地方高校中国古典舞课程设置分析发现,普遍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专业院校通常分科进行,学时充分),因此准确地进行课程大纲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不断向专业院校中国古典舞专业学习,以及深入研究我校舞蹈类专业中国古典舞课程发现,教材和教法的更新、舞种风格的把握、舞台艺术的升华是培养高校舞蹈人才的关键。部分地方高校在寻求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方面有了显著成效,地方高校艺术类教学也应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区位优势、地方特色寻求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独特的地方高校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新理念。

一、如何练就符合中国审美意象的肢体语言

经历芭蕾课程的学习、转而进行中国古典舞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突然胳膊、腿的运动轨迹就不一样了,会出现㧟、盘、拧、冲、靠等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舞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尤为重要,优质的选择能解决转换过程中的冲突;选择的片面和只注重技术技巧训练则会出现盲目芭蕾化和盲目戏曲化两个方面的问题。

单就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容易造成基训、身韵“两张皮”的误解,认为基训解决的只能是软开度、跳转翻、控制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完成技术技巧时忽略了音乐风格、运动轨迹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学生对组合风格把握的不到位,使得组合的训练价值大打折扣。比如斜上穿手动作的斜线、快速、有延伸,又比如圆场动作的轻柔、交替、绵延不绝,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训练价值和表情符号,如何把握好训练价值跟组合编排的关系是每一个中国古典舞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要使学生练就符合中国审美意象的肢体语言,需要教师在进行基训教学的同时,结合“手、眼、身、法、步”的练习,将风格韵律代入进去,强调学生做出符合中国古典舞审美的舞蹈语汇。

二、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风格性训练的内容

(一)节奏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组合的提炼、编排过程中,如果要将风格韵律与训练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得不注意到组合的节奏把握。这不只是类似蹲做柔和、匀速的,小踢腿做快速、瞬间停顿的这样的要求,同时还包括组合动作过程中“快提慢沉”、“慢提快沉”、“快提快沉”、“慢提慢沉”等的身体韵律节奏的训练。很多学生在学习组合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这一部分的专门训练,导致动作过程中出现“拖”节奏或是有“点”没“线”的现象,以至于明明给了一个“旦角”的形象,却因为节奏的问题,找不准动作的“点”,从而影响了组合的风格。学生在学习动作时,只有注意了动作过程中节奏的变化,以及身体韵律和运动轨迹,才能表现出人物的形象及性格。

(二)形象

在中国古典舞训练进行再探索、再挖掘阶段,刘建老师提出了以形象作为中国古典舞建构的桥梁,金浩老师主张对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结合进行再提炼,王熙老师对中国古典舞的角色塑造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今很多舞剧、舞蹈剧目、课堂组合在形象塑造方面所获得的成功显而易见,不管是从剧目作品还是课堂组合,以形象作为中国古典舞表演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不可回避。因此,我们更应该开拓思路,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的组合与人物形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灌输这一人物形象会以这一动作来表达其特征、性格的概念,如“旦角”的形象可以配合穿手、青龙探爪、败式步等,“青衣”的形象配合小五花、圆场、花梆步等完成,通过风格训练组合跟任务形象的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体态、身法韵律方面达到统一。

(三)神韵

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解决好“两种皮”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手、眼、身、法、步”的统一。而中国古典舞的“神”要靠训练中舞者心劲和表演心劲的结合来完成,用中国古典文化来引领学生体会所表演的情境、心态,分析人物的体态和身体的走势,强调眼神的表现力。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风格组合应该是符合中国审美的、合理的、有韵味的表演综合训练组合,通过风格组合的训练来追求表演者的“形似”,进而达到“神似”。

三、风格性训练是把握舞种风格的关键

任何一个舞蹈的风格既是包含了这一个舞种普遍的艺术特色,同时又表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感。在组合编排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动作训练的普遍要求,还应注意到学生个体情况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再结合人物形象的要求进行风格性训练。训练过程其实是完成审美统一的过程,心里有形象,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达到风格训练的目的。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学生的情绪不能“断”,然而如何做到学生的情绪不断呢?学生有没有对他(她)所表现的这个角色有过深入地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一类或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青衣”的形象应该是端庄贤淑、体态轻盈的,因此动作幅度平稳内敛,柔和细腻;而“旦角”的形象则是英姿飒爽、英勇矫健,动作抑扬顿挫、张弛有度。风格性训练从某种程度来时也是实现将基训和身韵两门课程融合成为“一张皮”的桥梁,合理的角色设定,气息的运用,将身法、韵律的训练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堂练习最终还是要落到塑造角色和把握风格上来。只有解决好了舞种风格的问题,学生所做身法的练习才能不至于停留在单纯追求技术技巧训练的阶段,所表现的人物角色才能真正地“活”过来了。这不仅使基训课堂的组合内容丰富生动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对舞蹈剧目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舞风格性训练组合进入基训课堂,不仅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要求教师在教材选择上的精炼,综合性更高。只有把握好基训课堂上风格性组合的练习,才能避免盲目芭蕾化和盲目戏曲化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基训身韵古典舞
钢琴伴奏对舞蹈基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综合性大学舞蹈系古典舞基训课教学改革探索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