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太平洋》:多边合作增持中国话语权

2018-01-26 16:16杜迈南
综艺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太平洋物种纪录片

杜迈南

“栖息在太平洋中的所有生物,都在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维系着其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在4K高分辨率摄像机的镜头下,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海洋生物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大太平洋》开篇即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海洋探险”。

《大太平洋》是中央电视台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德国电视二台(ZDF)等机构联合摄制的4集大型自然类高清纪录片,也是CCTV-9纪录频道近几年来规模很大的国际联合制作项目之一。

该片去年在戛纳春季电视节展上亮相时,点击率排名就位列所有参展纪实类节目首位。之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播出时也屡创收视佳绩,其中在美国PBS首播最后一天的收视率达1.8%,创下历史新高。眼下,《大太平洋》已于元旦起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播出期间的收视率较该时段均值提升幅度将近50%。互联网上,该片的口碑也在持续发酵,不少观众用“目瞪口呆”“震撼”来形容自己的观看感受。

全球视角 差异化叙述方式

《大太平洋》区别于传统以地区、习性、物种串联故事的方式,选择一集一个情感主线、一个动物主角,通过动物的迁徙,将不同动物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并且每集都给太平洋定义了一个不同的性格,分为狂暴、神秘、激情、饕餮,以全球化的视角进行讲述。比如第一集“狂暴篇”将夏威夷群岛的座头鲸作为动物主角,加入蛇、咸水鳄等凶猛物种以及台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极端自然灾害,展现了大太平洋暴躁冷酷的一面;第二集“神秘篇”选择将哥斯达黎加海岸太平洋丽龟产卵的故事作为叙述主线,以河豚筑巢画圈活动、马拉西亚海龟墓现象、波纳佩岛人类文明遗迹等作为叙事支线,向观众展现了环太平洋区域的动物和人类的神秘行为。

纵观整部纪录片,《大太平洋》的叙事是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虽然它主要拍摄自然风物,但是在选题、立意上并非纯自然类的纪录片。《大太平洋》的中方制片人,同时也是CCTV-9纪录频道国际项目组制片人田源告诉《综艺报》记者,除了对自然的展现,一些人文反思也蕴含其中,即把属于人类对自然造成破坏的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立意包含在内容之中,如片中提及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珊瑚礁覆盖的二战飞机残骸、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核试验遗迹和核试验导致的变种鲨鱼等,这些都是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这部纪录片将这些元素作为深层次的主题予以了深刻表达,这也成为它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纪录片的标志之一。

虽然只有短短4集,但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长达3年,拍摄历时18个月,摄制组最终选择拍摄了30个主要故事。田源介绍,《大太平洋》拍摄的物种和故事遍布太平洋沿海14个国家和地区,调研物种超过70个,整个摄制组在物种选择和实际拍摄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洋流速度快,风大浪大,这就要求摄影团队首先必须是优秀的潜水团队,能应对复杂的洋流环境和艰苦的海上生活;其次很多动物行动敏捷、转瞬即逝,也为拍摄带来很大难度,像摄影师为了抓拍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阖家欢乐的场面,经常在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还有一些拍摄对象本身就有危险性,如拍摄大白鲨、喷发中的硫火山、神秘的海龟墓穴、蛇岛的蝮蛇等,都需要摄影师以身试险才能获得珍贵镜头;还有一些深海故事,需要深潜到接近人类目前探索极限的深渊,去探访未知领域。

1+1模式呈现中国元素

《大太平洋》充满了令人惊奇以及前所未见的故事,也使用4K技术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动物画面。比如在哥伦比亚拍摄到马尔佩洛魔沙虎鲨,以及远古冷水玻璃海绵礁画面;在马绍尔群岛首次拍摄到海鳗成群跃出水面捕捉礁石上的蟹,在加利福尼亚首次捕捉到海葵捕食鸟类的画面……而片中讲述的中国故事对中外观众来说更是耳目一新,为全球观众了解大太平洋以及中國海域提供了新的视角。田源表示,《大太平洋》从创作之初就强调并实现了中国话语的增持,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在这一多边题材作品中的每一集中都进行了展现。

经由中方人员不懈的多边沟通,不仅中国的主权得到彰显,中国故事最终也以“1+1”的模式嵌入每集纪录片。田源介绍,中国元素呈现的“1+1”模式是指在《大太平洋》每一集中,至少保证呈现一个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故事和至少一个处于次要地位的中国故事。据粗略统计,全片包括4个主体中国故事以及至少9处中国元素,这让中国故事成为了纪录片表达的重心之一。

比如在“狂暴篇”中,中国台湾的台风过境过程、台湾龟山岛的热泉喷射口和硫磺蟹、辽宁的蛇岛以及杭州的钱塘江大潮和极限冲浪大赛,都得到了富有视觉震撼的呈现;在“神秘篇”,位于香港和深圳之间的后海湾以及生活其中的中华鲎、广西北海三娘湾和香港海域白海豚,都传递了丰富的中国形象;“激情篇”的中国元素相对较少,但比较突出地讲述了海南三亚的珊瑚保护工作;“饕餮篇”则选取了中国青岛、獐子岛海域的越前水母,中国台湾南部海域的终极掠食者狮子鱼进行了呈现。在多边题材的创作中,能够将中国故事以如此丰富的素材在每一集中以“1+1”模式呈现出来实属不易。

专业姿态 跨国合作

作为CCTV-9纪录频道国际项目组制片人,田源在与国际团队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但这次的跨国合作仍令他和整个团队受益匪浅。从选题开始到确认拍摄方案、协助拍摄,再到后期粗剪、精编,田源一直在与各个外方团队进行积极沟通,从CCTV-9纪录频道甄选出的几位中方优秀摄影师也全面参与了项目制作,他们进入外籍制作团队全程参加中国内容的拍摄,包括物种调研、拍摄大纲编写、具体拍摄等,全方位学习了外方的先进制作经验和拍摄技巧,为以后的本土节目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家在创作理念上还是共通的,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除了技术上的不足,田源更深刻认识到国内与国外团队在前期调研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国外的团队很严谨,他们项目拍摄计划性非常强,前期调研比我们做得出色。前期如果做好对后面的拍摄有着极大帮助,计划做得好是因为调研做得好,计划做得好就可以省时间、省钱,还能保证质量,这是一条线下来的。”

《大太平洋》最终的播出效果和收视成绩让田源感到满意,“在此次《大太平洋》这一多国合作制片项目中,中方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作为主要的参与力量,为纪录片《大太平洋》贡献了较多的专业智慧,表明了中国电视人正以一种专业的姿态,参与着国际电视领域的高品质艺术创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平洋物种纪录片
Rough Cut
丽水发现新物种
等待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环太平洋》第二部
“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开幕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