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的研究

2018-01-27 12:52
山西青年 2018年2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张 强

(盐城师范学院新能源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目前,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延伸,精准扶贫理念深入人心,备受瞩目。高校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人才,是科技与创新的源泉,因此,精准扶贫模式需要落实其中,强化二者的紧密结合。立足精准扶贫战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本质上分析,高校扶贫资助的本质就是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样拥有学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由此可见,精准扶贫与贫困生资助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此,要将精准扶贫模式有效落实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之中,构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指导方针,探索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大学生精准扶贫路径。

一、全面深入地了解精准扶贫的涵义及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对于精准扶贫,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结合地域差异,达到对扶贫工作的差异化指导,提升扶贫的精准性。具体讲,精准扶贫需要满足几个方面的“精准”标准,即扶贫对象、项目选址、资金使用、方法应用等方面,达到对精准扶贫的全面解析。这一扶贫策略事关中国梦的实现与保障,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意义重大。立足教育领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以新时期扶贫工作战略为依托,强化精准扶贫策略的应用,结合高校实际,推动资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发挥扶贫工作的社会价值。

(二)精准扶贫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意义

对于精准扶贫而言,其核心目标是对扶贫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其中,教育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也就是说,精准扶贫理念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扶贫工作,同时,极具现实意义。首先,在精准扶贫的应用下,高效扶贫工作获得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精准扶贫有利于构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得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其次,有利于加快高校贫困生实现脱贫,实践价值突出。

二、结合高校扶贫工作全面分析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识别工作缺乏准确性与清晰性,信息认定渠道单一,起点有失公平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基础工作就是对扶贫对象进行认定与识别,这也是实现扶贫工作价值的根本。但是,在当前贫困生认定方面,存在一定模糊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困难标准缺乏精准的认定。贫困生资格认定是资助体系发挥作用的起点,反应了资助政策的公平性。在当前高校认定工作中,公平缺失是主要问题,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如果从广义角度分析,高校生源复杂,贫困生来自不同区域,贫困标准存在差异,而这一因素很容易被资助政策忽略。立足狭义角度,贫困生困难级别主要是由高校学生工作团队进行评估与判定,尽管采取多种方法,如综合评估、量化考核等,但是主观性仍比较突出。基于此,在贫困生判定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公众参与度不高,势必影响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引发偏差与失误。

(二)高校扶贫资助模式缺乏多样性,亟待优化与完善

首先,在高校资助模式中,多为直接经济资助,忽视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差异化需求,人文关怀不足。从本质上讲,体现了资助方式过为粗放,亟待精细化改革,尤其是立足新时代,高校资助模式更应具有针对性,凸显多样化。其次,在高校贫困资助中,勤工助学是重要手段,主要借助课余时间参加助学活动,获取报酬,变直接资助为间接资助。但是,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很难满足助学实际需求。再次,纵观高校资助工作,思想保守落后。当前,学生更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相关技能,也就是说,贫困生有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思想,需要在学生时代学习一些有价值的技能。尽管经济资助立竿见影,但是,技能与就业方面的指导对其未来适应社会更加重要。为此,高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资助工作仍需完善,在经济资助的前提下,辅之以技能就业培训,强化学生的自助与自强。

(三)精神扶贫工作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完善的制度加以支撑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精神层面的工作始终备受关注,也是整个资助工作中的弱点。也就是说,贫困生除了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之外,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关乎也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对于贫困生,很多一部分学生不愿谈起家庭经济情况,也有人认为整个社会对贫困生漠不关心,甚至认为社会对其存在歧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出现焦虑情绪,负面情绪很容易出现,代表了精神上的贫困,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甚至给学习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精神方面的脱贫工作需要引起高校重视,急需制定完善的制度,实现与经济资助的有效配合。

(四)高校扶贫资助模式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不足

对于当前高校资助体系而言,忽视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讲,无论是直接的经济资助,还是间接的勤工助学,其所代表的都是对扶贫政策的履行,并未体现资助行为的再生功能。也就是说,高校在执行扶贫政策时候,以“输血式”为主要模式,凸显短期性特征,尚未形成长远效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贫困生参与性较差,不利于“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形成。

三、基于精准扶贫视阈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

(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定位,强化动态考核机制的构建

首先,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准确认定,需要构建精准的识别机制,强化动态管理的实现。具体讲,通过建档立卡方式,汇总学生基本资料,全面了解贫困生具体情况,同时,加强与学生居住地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在大数据支撑下,构建学生贫困档案信息,识别真正需求资助的对象。其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讲,对于贫困生认定工作,多开始于新生开学不久,但是,在短时间内,学生之间的了解尚未全面与透彻,很容易出现错判现象。基于此,认定工作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融合的方式,强化信息管理的动态性。另外,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电话、走访等,尤其关注一些发生突然变故的学生,以便将信息及时补录入贫困生信息库,增强及时性与准确性。再次,有些学生出于自尊心,不愿意进行贫困生资助的申请,因此,在进行资格认定的时候,可以对学生“一卡通”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尤其关注低于平均消费水平以下的学生,将其列入核查范围,而后,再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一旦认定,可以采取不公开方式进行资助,目的是提升资助的精准性。

(二)融多种扶贫资助模式于一体,强化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的有机结合,提升扶贫的精准性

首先,积极改变资助模式,实现由单一型向多元混合型的转变。对于传统的单一资助方式,精准性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对差异化贫困生的综合考虑,很难满足多样化需求。具体讲,要对贫困生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调查,结合实际需要,增强资助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掌握其贫困原因。立足当前,贫困生资助以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奖学金为主,同时,还包含一些勤工助学,能够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但是,一旦学生家庭发生突然变故,这种资助方式凸显无力性,因此,可以将增设临时性资助模式列为常规资助范畴。其次,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帮扶。对于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在脱贫过程中,精神作用十分巨大,也就是说,脱贫思想是指引脱贫的关键,也是制约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经济脱贫固然重要,精神脱贫不容忽视。对于精神贫困,大学生会因贫困产生自卑情绪,由此缺乏自信心,甚至引发性格缺陷。对于精神贫困,主要源于经济与就业生活压力,一旦形成,很容易诱发依赖思想,对各方面资助缺乏感恩,视为理所应当。基于此,高校要重视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具体讲,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积极进行开导,形成正确认识,提升自信心。另外,可以组建志愿团队,邀请贫困生参加,使得其在团队中感受温暖,有效缓解精神上的贫困。除此之外,学校要重视技术型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信心,在自立自强精神的支撑下健康成长。再次,为了避免学生对无偿资助产生依赖,高校要善于改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将学生纳入资助体系,强化参与性,借助自身努力进行命运的改变。一方面,可以借助常规勤工助学项目培养自强精神,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型岗位。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除此之外,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尤其重视计算机与英语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精准管理水平,为精准扶贫效果的实现提供保障

首先,积极构建完善的贫困学生信息网络系统,强化资料动态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与可靠性。以大数据为手段,制定合理的信息收集原则,强化收集与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为精准扶贫开展提供保障。其次,针对高校扶贫工作,要合理增加资金投入,构建科学的资金审批与使用制度,加强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率。再次,为了切实提升高校扶贫工作效率,也需构建完善的扶贫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以便加强对扶贫方法的改善与优化。具体讲,要制定合理考核指标,提升考核权重,出台合理的奖惩措施,以更好调动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强化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补充性作用,构建高校扶贫互补模式

首先,对于高校精准扶贫,其发展时间不长,仍需进行不断研究。社会工作者的加入构建了新的扶贫思维,强化贫困者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与精准扶贫思想相契合。同时,社会工作者的进入使得扶贫措施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与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相符合。其次,对于社会机构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能够实现与多个组织、社会主体的互动。在精准扶贫影响下,高校也重视资源整合,与社会机构展开合作,构建合力,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社会工作者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扶贫行为对社会功能的恢复作用,因此,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在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使得贫困生的知识、技能等多方面都得到改善。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的加入使得高校精准扶贫得到提升,对巩固脱贫成果作用突出。

四、结束语

综上,对于高校扶贫工作而言,一直备受瞩目,而精致扶贫模式的应用,对加强高校扶贫工作意义深远。精准扶贫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的摸索。基于此,要以精准扶贫为出发点,准确掌握其基本涵义,明确其要求,结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实践,构建科学与高效的精准扶贫管理体系,推动高校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根本上为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