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2018-01-28 03:00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文化

邓 霞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生态文化”自2005年提出后备受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出台多个政策确保“生态文化”建设有序发展,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并制定《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 年)》。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因而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树立生态文化教育理念,扎实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建设。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生态文化教育理论,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生态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学者对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笔者以“生态文化”、“高校生态文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日期为2018年4月28日),选取五年来学术性较强的论文30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分析了我国学者对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意义、存在问题和路径探析等相关进展,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一、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裴爱田[1](2015)认为生态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能够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发展环境。

赵玉洁[2](2015)认为在生态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意识观;二是有助于提供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平台;三是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霍美琳[3](2015)在其课题研究中指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摒弃“生态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无独有偶,宋春华[4](2016)在其调研中指出,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天人合一”理念的树立,有利于勤俭节约良好风尚的形成,还有利于高校生态文化机制的构建。

二、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生态文化的教育也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起步晚、基础弱、研究少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态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宋春华[4](2016)指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意识比较薄弱,往往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以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满足自己的私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资源的增长负担。

李秀娟[5](2017)指出,生态文化在包含节能和环保理念之余,应更加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态文化教育就是局限的环保理念教育,对于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质内涵一无所知。

叶晨[6](2016)指出,当前多数高校不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课程,极少开设相关课程,或者仅以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些形式开设课程,而具有教育意义的专业课程并无设立。

王梓萌[7](2016)指出,在大多数高校教学体系中,生态文化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都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王利君[8](2017)在其调研中指出,多数高校不太重视生态文化的教育,近50%的学生对于学校是否开设生态文明的课程不了解。而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往往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二)生态文化建设资源缺乏

王梓萌[7](2016)认为专业人才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教育领域严重缺乏专业的人才资源,且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华玉武[9](2016)指出当前生态文化建设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资源还受着传统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师资资源、品牌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宋春华[4](2016)基于吉林省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尚未成熟,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在生态文化建设工作阵地中,未能有效地整合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资源利用率低。

(三)生态文化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华玉武[9](2016)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依旧以理论教学为主、讲座为辅的方式。这种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无法体现生态文化的特色和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叶晨[6](2016)指出,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涉及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但是仅仅停留在关注政策方针层面,忽略了对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方面的重视有待提高。

王利君[8](2017)在其调研报告中指出高校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与学生的专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践活动形式感较强,深刻性和持久性不足,效果不理想。

李秀娟[5](2017)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化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屈指可数的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性和目的性,无法对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刘贵振[10](2015)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提出了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育人理念。从传统的育人理念向生态型育人理念转变,将生态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运行体制。二是在制度上支持生态文化建设。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布局。四是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培养他们的生态分析能力。五是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实践,拓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赵玉洁[2](2015)立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生态文化应该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行为这三个方面入手,了解到生态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

王梓萌[7](2016)基于生态文明的视域下认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在以高校为主要阵地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非政府组织的辅助作用,努力调动社会整体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文化教育中。

叶晨[6](2016)通过对影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树立高校生态文化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建立相应的生态校园文化的结论。

宋春华[4](2016)在理念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提出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指出理念研究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提供是校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主体的行为,将生态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华玉武[9](2016)认为高校本身就具备生态文化建设的优势,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探索建立生态文化的二级学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生态文化教育的相关课题,研发相关的绿色产品,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另外,他认为高校构建生态文化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自评、他评,线上、线下评价等途径,能够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力和积极性,提高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王利君[8](2017)对高校生态文化能动性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践行生态文化教育理念,同时还要通过网络、讲座、沙龙等形式切实将生态教育转化为生态行为。

曹政[11](2017)基于“美丽中国”分析的视域下,提出高校应以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构建校园生态文化运行机制,培养生态化人才,同时注重高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科研功能,实现生态文化在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李秀娟[5](2017)将绿色发展观融入了高校生态文化建设,认为应该利用信息化社会的优势,构建“互联网+高校生态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创新教师的教育渠道和学生的学习途径;其次,应该建立专业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将生态文化教育通过直观的感知具体化和娱乐化;最后,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利用专业技术不断推动生态文化教育的建设。

四、结语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现状和建设路径等等,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针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结合当前高校的发展趋势,加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下,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应重视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还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深入研究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性意义。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不仅仅作用在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整个社会、国家的各方面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深入挖掘当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问题,从而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当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应局限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宽度,辩证去剖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深入探索当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相接轨,这样才能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效。同时要注重参考其他国家好的做法,与其进行比较研究,拓宽我国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思路,更好地推动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