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听语文课偶得

2018-01-28 15:32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潘异伟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邓稼先三味书屋百草园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潘异伟

今天,有幸听了张琦老师的一节常规语文课,虽说是常规课,却让我收获多多,感悟多多,更多了一份对“什么是教育真谛”的思考。

张老师这堂课,一开始仍旧是课前五分钟的学生演讲环节,今天演讲的是推介、赏析本册教材的第三课萧红所写的《回忆鲁迅先生》。学生针对所选篇目,对文章内容、写作对象,甚至作者等方面进行浅析,虽然略显杂乱,但所说甚对。听完学生的赏析与同伴的建议、意见,张老师对演讲者——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你今天主要想教给大家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立马将自己之前所讲的杂乱无章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我想:这样灵活而及时地设计问题,学生如果得到了经常的训练,大脑里的知识构建将会有一个大大地改进,对于今后诉之于人,或者自己去获取知识,都会有更清晰的脉络。

接下来,张老师抓住该学生在讲述时的几个重点词,将其板书后便带着学生展开讨论。一是关于开篇“明朗的笑声”乃“神来之笔”,书于黑板上,既对学生能将此作为讲述和分享内容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一种肯定,又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识记重点,特别是联系到了此文主人公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来谈,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上个学期所学过的文章,而《阿长与山海经》则是这学期即将学的课文。这样紧紧抓住课堂上的内容,横向、纵向贯穿,预、复习结合,大大加大了课堂容量,又将学生的知识链接、贯穿起来,对于像鲁迅先生这样重要、特别的大家,更是从文学方面的一种更深的了解。

往下,张老师又挑拣出学生传达中的有关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灯光、背影之黑进行扩充分析。此处,老师既从美学审视角度出发,又联系自身穿着与为人来谈,结合开篇的“是从心里的欢喜”一处,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比较立体的鲁迅,也更为熟悉了张老师,特别是讲到他是如何很快辨识他并没有能记得住名字,却又是他教过的学生时,率真而又睿智地化解了因工作之忙可能未及时记得住学生名字的尴尬,又如长辈、朋友般地教他们做人。

寥寥几句,侃侃而谈,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殊不知这全是由学生课前演讲而临时生成的。事后,我心生感慨:知识的积淀与文学素养的形成,对一个老师,尤其是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是何其重要。

之后,教授《邓稼先》一文,又有两个细节处理让我印象深刻。

在了解、分析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时,老师着重找出了一句——“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中的“要”字可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反馈中,老师循循善诱中,与学生们一起又结合了老师以前在课堂上讲过的从主观、客观不同角度来看,还联系了孔子的孝道观……让学生在理解了邓稼先的朴实、不张扬的个性的同时,又渗透、强调、传达着教育在座的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

另一处细节是张老师在新授最后,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他自创的一首《怀邓稼先》,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的重点再现,另一方面,是对主题人物的集中评价、了解,更难得的是边板书,边与学生一起探讨某个地方应该填个什么字,为什么更适合填哪个字……创作的灵感、写作的思路、写诗的要旨,都在不经意间教给了学生。

要说什么是教育,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既解惑,又传道;既帮其积累知识,又教其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既是一位老师教以知识,又如一家长,教他们做人。

“予人一瓢水,自当有一桶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淀,向最本真的教育不断靠近。

猜你喜欢
邓稼先三味书屋百草园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