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启示录
——读加拿大华裔小说《寻找伊甸园》

2018-01-29 01:18北京赵志忠
名作欣赏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伊甸园华人加拿大

北京 赵志忠

陈浩泉的小说以长篇创作为主,《寻找伊甸园》是他移民文学的长篇佳作,小说以加拿大为背景,讲述了三个新移民家庭在域外生活的境遇。这三个移民家庭分别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使华人移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说生动、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拿大华人移民的社会生活,对于华人新移民以及华人世界如何正确认识“母国”与“他国”,如何对待他国的文化,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家园,具有启示作用。

小说的主人公余丹逸,是作者刻意塑造的华人移民新形象。他是客家人的后代,有漂泊的家族历史,祖父远到南洋的印尼谋生。父亲就出生在印尼,却在中国娶妻生子。余丹逸生在了中国,本打算和母亲一起去印尼与父亲团圆的他,却落到了香港。他在香港生活了近三十年,视香港为第二故乡,总是有些依依不舍,但移民的想法一直没有忘却。他对妻子说:“香港永远是我的家。现在,一切都是为了你和孩子”(陈浩泉:《寻找伊甸园》,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2004年版,第6页),就毅然决定移民加拿大的温哥华。经过不懈的努力,余丹逸和他的妻子方欣雁带着儿子和女儿,于1992年7月告别了香港飞往加拿大。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安顿下来了。夫妻二人开始打工,两个孩子也开始上学。经过七年多的打拼,他们在加拿大站稳了脚跟,并且加入了加拿大国籍。儿子青河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打算到美国加州工作并读一个硕士学位。余丹逸终于圆了自己移民的梦,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伊甸园。

小说的另一个移民家庭来自台湾。男主人徐原华是个商人,从事金融、地产和投资。在中国台湾、加拿大、美国都有公司,是一个地道的“航天员”,经常飞往各地做生意。女主人Alice在加拿大照顾三个孩子。他们原本生活得很好,开着豪华车,住着豪华房。但由于台湾股市大跌,经济持续不景气,加上徐氏公司经营不善,所欠巨债无法还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徐原华选择了自杀。但令人发指的是,他竟然同时枪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一家五口只有最小的儿子逃出,免于被杀。

小说中的第三个家庭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武凌,他的妻子在大陆做生意,二人一直处于分居状态。武凌是余丹逸的朋友介绍来加拿大认识的,他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一年,因为无法拿到绿卡,就通过技术移民到了加拿大。他本来在温哥华已经找到了工作,又租了房子。但由于在加拿大又找了一个情人,被他的妻子发现了,并且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必须甩掉同居女子,否则对他和他的家人不利。武凌妻子的家庭不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都有根基。无奈之下,武凌只好杀害了情人。等待他的将是严判。

当然了,小说《寻找伊甸园》除了重点描写三个家庭外,还写出了一系列的其他人物,如余丹逸妻子的亲戚阿慧一家、画廊老板、按摩女子戈妮以及众多的朋友。可以说,《寻找伊甸园》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飘满枫叶的国度,眼前呈现的是加拿大华人的生活画卷,一幅令人羡慕、耐人寻味与思考的画卷。这些华人的悲欢离合,不断进取的移民过程,对已经移民和即将移民的华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与警示作用。

海外并不都是天堂

中国人的主要移民国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而中国到现在还没有达到,仍然称作发展中国家,应该承认中国还有许多地方不如这些发达国家。因此,许多中国人向往这些国家的良好教育、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自由的氛围,也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忘记外国并不都是天堂,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地狱。很多年前有一个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去。”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说,纽约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地狱。不同的移民抱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移民也就有不同的结果。对于每一个移民来说,“他国”能否成为你的天堂,除了客观条件外,主观努力是十分重要的。小说《寻找伊甸园》中不同移民的不同结局,就很说明问题。主人公余丹逸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在加拿大站住了脚,全家和睦,移民成功。但另外两个家庭却自杀的自杀,入狱的入狱,真正走向了地狱。

移民要量力而行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移民国外,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什么实力?一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手中要有一些积蓄;二是有一定的技能,能够自食其力。这两条是最基本的,没有这两条移民基本上是死路一条。《寻找伊甸园》中的余丹逸在香港有自己的画廊,自己又是一位画家,所以到了加拿大可能凭自己的经济基础和技能挣钱,养活全家。我们也看到了小说中的女子戈妮,她来到加拿大后一直靠打工维持生活,从一个年轻标致的餐馆女侍,转变成了时髦性感的按摩女郎。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移民梦竟是做一个按摩女郎。当然了,还有那些偷渡的非法移民们,他们的命运会更加悲惨。

移民有得有失

这种得与失,除了经济状况之外,主要是文化与心理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对于每一个移民他乡的中国人都是一种文化与心理的纠结与考验。从道理上讲,既要保留自己的“母国”文化,又要接受“他国”文化,保持一种平和、接受、融合的文化心态。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态很难把握。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保持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化问题不大,但在第二代移民身上就很难把握了。加拿大人通常称中国的第二代移民为“香蕉”——外黄里白,长着黄皮肤,内在却是西方的白人文化。是呀,第二代移民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中国话却成了他们的“外语”。中国的家长都很着急,怕他们失去传统,失去了中国文化。因此,许多中国家长都逼着孩子们学习汉语汉文,但效果始终不好。小说《寻找伊甸园》中余丹逸的两个孩子虽然不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但却是在加拿大成长的,在那里上了中学、大学,最后在那里工作。他们身上的中国元素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对于移民者来说,这就是事实,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有面对,有得就有失,两全其美几乎是不可能的。

伊甸园在哪里

这是每一个海外移民所思所想、不可回避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余丹逸通过自身的移民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伊甸园——“心所安处是吾家。原来伊甸园早在我心中。”(同上,第170页)这个说法似乎比较玄奥,按照作者陈浩泉的解释:“心所安处是吾家。既然做了选择,就必须面对现实,安下心来,努力适应,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新家园。不满眼前现实,不断回望,不断埋怨,是毫无意义的。”(见李娜博士:《陈浩泉访谈录》)也就是说,心安则理得,既然选择了移民就不要有更多的顾忌,要努力建造自己新的家园。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要不断地奋斗,只有奋斗才能适应新环境,建设新家园。

世界那么大,世界又那么小,小到只是一个地球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交流得越来越广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距离越来越短,新移民的乡愁也会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越来越被压缩,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华文文学过去的那种乡愁与漂泊感已经不那么浓厚了,取而代之的是适应与融入感, 不但要立足而且要有自己的权利与地位。

总之,作者在小说《寻找伊甸园》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生活的画卷,从多方面展示了华人新移民在加拿大的悲欢离合,对于广大海外移民以及众多的华人达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伊甸园不是神话,更不是空想,而是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结果。

猜你喜欢
伊甸园华人加拿大
何为“华人”?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远离是非之地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