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布设动态情境 激发“编织嵌”作文教学

2018-01-29 18:03
江苏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白玉兰编织散步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活分离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笔者尝试了“习作编织嵌实验”:基于原生态的生活背景,在学生的习作构思和练写过程中,嵌入真实的口语交际,嵌入常态的散步式观察,嵌入寻常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置身真实语境,捕捉真切镜头,抒写真诚感悟。

一、嵌入真实口语交际,布设指向真性表达力的动态情境

当下的习作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抽象训练。如果教师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嵌入真实情境下的口语交际,如通过调查采访、自我介绍、小组分享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联系生活的具体途径,让他们在真实交流中获得真实语料,在真实表达中得到真切提升。

1.作前采访,编织原生态语料。

例如练习写人系列习作时,如果让学生仅凭直观印象来描写,就会导致笔下的人物有点单薄。那么,如何让所写的人物更加立体形象呢?教材上的一些课文就是写作的典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作者除了正面描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的所言所行,还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教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显然,作者是通过采访获得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的。为了学习“正侧面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笔者将该单元的口语交际“学习采访”进行了前置,与课文仿写整合起来。首先让学生围绕采访对象设计几个问题,然后根据提纲去实地采访,记录下对方的回答,最后进行语句的编辑完善。因为有了真实的写作任务,学生不再“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而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近人物。比如为体现班上数学课代表小杰同学的刻苦认真,有学生选择了三个采访对象:数学老师、曾被他帮助过的同学和小杰奶奶。经过真实的采访,学生获得了鲜活的习作语料,对人物有了更加丰厚立体的了解,这样进入动笔写作环节时,就不会因为凭空想象而使人物形象单薄或失真。

2.作后展示,编织运用性语场。

习作完成后,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情的表达。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介绍一道喜爱的美味”,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很注重让学生表达与分享,可一旦成文之后,美味就停留在作文本上了,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就难以体验到运用展示的成就感、自豪感。为了扩大美味的知名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在课堂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先将文稿和实物对照着念熟说顺,然后捧着美味走进隔壁班、教师办公室进行推荐,力争做到语言和美味一样动人。有的学生虽显胆怯,但通过真实情境的推荐运用,对习作中的语言文字有了亲近感。有的学生兴致盎然,跑到学校食堂里“毛遂自荐”,师傅们直夸他们做得好吃、说得动听,还建议他们把每天学生的午餐也进行这样一番生动的推荐,号召大家用心品尝。就这样,在教师编织的语用场中,学生不仅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真切地体验到了作文的实用功能——形象的文字描述能为普通的实物“增光添彩”。可见,习作的各个环节都可适时地嵌入真实的口语交际。由此,学生便懂得写作文时要有“读者意识”。

二、嵌入常态散步观察,布设指向生活体验力的动态情境

观察,是习作素材积累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观察重在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时,主要嵌入常态的“散步式观察”。所谓“散步式观察”,就是淡化观察的功利目的,活化观察的指导流程,引导学生以散步的姿态行走在自然之中,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身边之景,在新奇的发现中捕捉动人的瞬间,留下难忘的回忆。

1.凝眸瞬间,编织心动一刻。

与走马观花不同的是,“散步式观察”特别讲究驻足凝眸,渲染心动一刻。比如春暖乍寒时,校园新栽的树上还是光秃秃一片,大家静等花开。有一天,我带学生跑步时,突然瞥见学校围墙外有一树洁白,不由得停下脚步抬头仰望,几个眼尖的学生立即围过来。“这是不是广玉兰?”一个学生问我。“不是,书上说广玉兰是五六月份开花。”一个学生替我做了回答。我神秘地一笑:“它也是玉兰家族的成员。你们好好看看,和课文里的广玉兰比比到底有啥不同?”学生们来了兴趣,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向墙外。没过几天,校园里一棵树上也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花。一次阳光体育活动结束后,我来到那棵树旁,弯腰拾起脚边的一片花瓣,托在掌心,轻轻地说一声:“瞧,花开了,花落了!”心细的学生马上喊起来:“这是白玉兰,那围墙外的也是白玉兰!”“是的,它的花没有广玉兰的大,而且没有绿油油的厚叶片。”……在这样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生睁大了好奇之眼,敞开了观察之心,看到了景物之美。

2.长线关注,编织难忘回忆。

驻足欣赏到的景物之美,要想真正进入学生的习作素材库,还需激励他们长线关注,和观察对象建立亲近的关系、产生深厚的情感。当情和景在心中融为一体时,美丽的瞬间就能成为定格的永恒。比如要写校园里的玉兰花,我引导学生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白玉兰的生长变化。放学经过时,我会让学生放慢匆匆的脚步和玉兰花挥挥手,走远后再回头望望夕阳映照下的玉兰花;风雨过后,我会流露出一点担忧:不知有多少花瓣被吹落了?学生听了马上就去探望白玉兰,回来时一一向我汇报,如同讲述一位老友的近况;午后暖阳下,我带着学生坐在那一树洁白下,看看书,赏赏花……如此一来,观察白玉兰成了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为能见证白玉兰的生命历程而激动、自豪。

当“散步式观察”成为一种常态长线推进时,学生面对观察对象时就会自觉地开放五官,产生多种感觉的体验,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本质特征。

三、嵌入寻常实践活动,布设指向真性表达力的动态情境

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活动不可能天天有,教师不可能每一次习作前都组织一次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渠道获得实践活动的体验:

1.日常劳作,编织纯真体验。

首先,不妨让学生参与到一日劳作中。在学校,和值日生一起擦黑板、拖地、倒垃圾等;在家中,帮父母收拾房间、养花浇水、捶肩敲背等。但许多学生写到劳动,往往是一笔流水账。为了帮助学生聚焦表达中心,呈现劳动魅力,教师可选择明确的主题,让学生在日常劳作中重点体验。比如,要练习动作描写,就让学生在家剥一样东西,慢慢斟酌该用哪些恰当的动词,也可以当场让学生观察擦黑板的同学擦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动作,擦的时候有没有按一定顺序,擦一会儿后怎样把灰拍掉,高处够不着怎么跳起来擦……多次训练之后,学生习作中的动词就变得丰富了,自己劳作时的体验也更细腻了。

2.学科体验,编织别样滋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非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如数学中的图形拼搭、物体测量,科学课上的观察微生物、实验小制作,音乐课上的声部配合,美术课上的创意设计等同样能帮助学生丰富习作资源,增强习作体验。如写“勇气”等战胜困难类的作文时,很多学生就选择了800米长跑的艰苦考验,也有学生把跳长绳写成“跳坎”,由技能的学习到人生的感悟,学生的体验在一次次练习总结中走向深入,写出来的文章也由枯燥的活动过程记录变成了丰富的心路历程讲述。

嵌,是一种意识,从熟悉的风景寻找“陌生的发现”;嵌,也是一种策略,在学生习作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嵌入生活实践,变抽象训练为生态体验;嵌,更是一种能力,需要在日常的习作实验中反复运用才能得到逐步强化。只要教师嵌得及时、嵌得自然、嵌得有效,就能让学生的文章编织成色彩斑斓的锦缎。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六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白玉兰编织散步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散步的收获
握握手
散步
“包”字出门去
散步畅想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说不一样的话
“眯眯”和“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