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Meta分析

2018-01-29 07:46
关键词:社科研究成果羽毛球

杨 艳

(商洛学院 体育教学研究部,陕西 商洛 726000)

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1920年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跻身于世界前列,其优势一直保持至今.羽毛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其独特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深受人们喜爱.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与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密不可分,用理论指导实践、遵循理论先行的原则来解决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实践问题,也是解决中国羽毛球运动可持续演进的根本路向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思维范式.面对中国羽毛球运动学术理论研究的多维复杂向度,单纯借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难以理清不同研究层次、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形成对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不能展开对研究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因此,借助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进展进行归类统计与系统、客观、定量综合分析,通过对各项数据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学处理,了解和掌握大量研究成果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为我国羽毛球运动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研究样本的获取

以国内权威的电子文献出版数据库——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通过高级检索方式,以“羽毛球”为篇名检索词,文献发表的时间区间为1990年1月至2017年9月,共计检索到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5 586篇,其中,期刊文献3 709篇,硕博论文671篇,会议论文214篇,重要报纸文献383篇,其他文献(工具书、学术辑刊、统计数据、标准等)609篇.对所获取的样本进行Meta分析可以对羽毛球运动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总结,以发现研究中未阐明的问题,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能够更科学、客观解释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异质性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 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整体情况的可视化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以年度发文量为统计分析依据,了解不同年份论文发表数量可以明确羽毛球运动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和经历阶段,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关注度情况.从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结果来看(图1):2005年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羽毛球运动的研究成果较少,2005年至今基本表现出快速持续放大的发展态势,2017年截至到9月已经突破了前期的研究热度,关注度达到历史最高.

图1 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

2.2 研究层次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在5 586篇文献中,剔除重复、无效文献203篇,共计统计了5 383篇有效文献.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层次分布主要涉及9个层次(表1):主要以基础研究(社科)层次为主,文献数量所占的百分比为59.89%,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所占的比重为11.07%,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然)、高等教育层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8.27%、6.50%、4.09%,大众文化、职业指导(社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和政策研究(社科)4个层次的文献量所占的比重依次为3.44%、2.62%、2.02%、1.34%.其他层次涉及行业技术指导(自科)、高级科普(社科)、大众科普、政策研究(自科)、专业实用技术和经济信息6个层次,所占的比重仅为0.76%.研究层次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羽毛球运动方面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较高.

表1 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层次分布

2.3 研究学科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从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学科分布共计涉及40个不同学科,从主要学科分布情况来看(表2):体育学科涵盖了所有研究的绝大多数信息,共计4 914篇,占文献统计量的88.35%,除此之外,在教育学、工程学、建筑学、医学、力学、经济学、计算机、化工、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分布较少.由此可见,国内羽毛球运动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学领域,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将成为中国未来学术探索的新视域.

表2 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学科分布

2.4 研究机构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研究机构分布的可视化对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机构进行统计,从1990至2017年研究机构分布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图2):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4个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献数据较多,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3%、11%、11%、9%,体育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较为重视羽毛球运动方面的研究,而师范类、高职高专、综合类院校研究机构的平均发文量较少,国内学术研究机构对羽毛球运动理论研究的层次差异性也决定了各学校羽毛球实践发展的不平衡.

2.5 研究基金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研究成果的基金资助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成果的质量,从前10位有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统计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图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在第一位,共计有41篇文献,占基金资助文献统计量的42.71%,国家社科基金有13篇,占统计文献的13.54%,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占12.5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占10.42%,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占7.29%.由此可见,我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项目成果中,有基金资助的项目主要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湖南省教委科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为主,有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质量较高,湖南省和上海市对羽毛球运动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

图2 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机构分布

图3 1990至2017年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基金分布

3 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析

图4 1990至2017年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以关键词共现网络为分析工具,以此来了解当前中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内在关联,便于对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1990至2017年羽毛球运动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情况来看(图4):关联度最高的是羽毛球教学,关联频次为141,其次为高校羽毛球运动,关联频次为123,排在第三位的是羽毛球技战术,关联频次为115,羽毛球运动损伤关联频次为70,羽毛球现状、对策的关联频次分别为68、65,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的研究关联频次为55.羽毛球教学与高校羽毛球、普通高校羽毛球之间的关联度较高,羽毛球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频次为41,因此把这些研究可以归纳为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羽毛球运动现状、对策之间的关联频次较高,将其合并为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对策研究;羽毛球与运动员之间的关联频次为52,与运动损伤合并为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把技战术与训练合并为羽毛球技战术训练.

3.1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共计281篇,从2003年的1篇,2008年7篇,2013年31篇,到2016年的62篇,2017年的预测值为74篇,发文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加;研究的层次分布以基础研究(社科)为主,有180篇,占64.06%;研究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排在前4位的作者中,发文量也仅集中在4篇以上,其他5至10位的作者发文量仅2至3篇,这也表现出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缺乏可持续性,自然也难以达到较高的研究深度;研究的机构分布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如:咸阳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综合类大学和专业体育院校对羽毛球教学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基金分布仅1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这也表现出国家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从文献的来源来看,分布较高的为当代体育科技、体育世界(学术版)、才智、考试周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新西部(下半月)6个省级期刊,排在前20位的没有一个核心期刊,这也说明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缺乏深度,核心期刊的发表率较低,这自然会限制国内专家学者对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研究投入,势必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发展.例如:何佳佳,王健,杨艳《羽毛球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1],杨艳《应用型本科院校羽毛球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2].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也仅1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关祥伟的《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3].

3.2 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的研究

羽毛球现状对策的研究共计262篇,为避免统计交叉,剔除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对策、羽毛球技战术训练现状对策11篇,剩余251篇.最早的为1997年1篇,2008年的6篇,到2012年的39篇,年度发文量达到峰值,2013年至今(2017年为预测值)的发文量均集中在30篇左右,这也说明研究热度基本趋于平稳;研究的层次分布以社科类为主,其中,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指导类(社科)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84%、16.42%;作者分布最高的也仅3篇,为成都体育学院的聂上伟、甘肃政法学院的任渊,这些研究成果表现为一次性研究,缺乏持续性;研究机构分布方面,西安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4所高校的研究成果居多,以师范类院校为主,体育院校和综合院校的研究较少;基金资助项目也仅3篇,其中,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篇,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1篇,受资助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献来源上科技信息、体育世界(学术版)、湖北体育科技、内江科技所占的比重较高,研究缺乏深度,核心期刊的发文率较低.这些研究成果中,核心期刊为0篇,主要以硕士论文为主,共计76篇,如:邓慧玲的《福建市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4]、陈巍之的《忻州市群众羽毛球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5]、孔垂垚的《西安市城区群众性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6]等.

3.3 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

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90篇,其中,1991年为1篇,1992年至2004年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2005年2篇,2010年7篇,2013年11篇,2016年16篇,2017年预测值为14篇,这也表现出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的成因、运动损伤的治疗、运动损伤的预防三个方面;研究的层次分布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中,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研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47%、12.64%,作者分布和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基金分布也仅1篇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文献的来源发表较多的期刊为科技信息、才智、体育世界(学术版)和科学大众.这也表明,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研究层次分布单一,国内缺乏专门针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扶持力度较小,研究成果的深度和高度不够.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仅2篇,分别为张书瑜,王琳茵,陈玉篪等的《羽毛球运动中的跟腱损伤》[7]、余长青,石鸿冰的《羽毛球运动所引起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8].

3.4 羽毛球技战术训练的研究

羽毛球技战术训练的研究213篇,其中,1990至2006年,年度发文量多为1篇,2009年以后出现快速放大趋势,到2015年发文量达到峰值,为38篇.研究成果除了对高水平运动员(李宗伟、林丹、谌龙、李雪芮等)的技战术训练进行分析外,主要集中在男女单打、双打、接发球技战术训练的研究方面;研究的层次分布以基础科学(社科)为主,占79.52%;作者分布中,北京体育大学的周志辉、冷波,上海体育学院的戴金彪,曲靖师范学院的王德平、高伟华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这些持续的系统研究应当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金资助项目仅3篇,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篇,湖北教委科研基金1篇;文献的来源分布中,北京体育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所取得的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主要以硕士论文为主,期刊文献中,科技信息、四川体育科学、体育世界(学术版)发表的文献较多.由此可见,羽毛球技战术训练的研究成果层次分布较为集中,不利于形成多维的研究视角,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对这一研究的资助较少,缺乏高端研究成果.

4 研究展望

首先,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研究需要借鉴多科学的研究成果,加强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融入;其次,国家和地方研究机构应成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师范类、高职高专、综合类院校研究机构经费扶持,实现国内羽毛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第三,加强羽毛球运动在哲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和科技领域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层次水平,体育专业核心期刊可以设置专门的羽毛球运动研究特色专栏,在国内真正掀起羽毛球运动的研究热潮,探索新的研究视域,切实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第四,在高校羽毛球教学、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羽毛球技战术训练方面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切实改变我国羽毛球运动研究的落后现状.

[1] 何佳佳,王健,杨艳.羽毛球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293):13-15.

[2] 杨艳.应用型本科院校羽毛球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267):94-95.

[3] 关祥伟.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OL].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96-297.

[4] 邓慧玲.福建市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5] 陈巍之.忻州市群众羽毛球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5.

[6] 孔垂垚.西安市城区群众性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4.

[7] 张书瑜,王琳茵,陈玉篪,等.羽毛球运动中的跟腱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9):923-926.

[8] 余长青,石鸿冰.羽毛球运动所引起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227-229.

猜你喜欢
社科研究成果羽毛球
社科成果展示
羽毛球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人文社科
吉尔吉斯斯坦《福乐智慧》研究成果评述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