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蓬江 爱心之城

2018-01-29 20:37艾莫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义工志愿服务

艾莫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蓬江区各个主要路口,总有一群身着红色志愿服、头戴“小红帽”的大妈、大叔手持交通指挥旗指引车辆、行人有序通行。60岁的李炳南便是其中之一。

红灯亮了,李炳南挥下旗子,与身体保持垂直,指示车辆禁行,动作标准利落。偶有行人骑着自行车过斑马线,他便吹哨指着违规者,以作警示劝导。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中,这抹红色的身影分外动人。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江门市的中心区、核心区,蓬江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文为抓手,持续改善民生,增加百姓福祉。近几年来,蓬江区根据文明城市测评考核方式的要求,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惠民利民便民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爱心之城”。

蓬江区委书记温伟文认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要在制度上狠下工夫,需要把要求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做好创建宣传工作,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扎实做到为民、惠民。

蓬江区区长李欣立则要求,创文向镇街延伸,全面提升水平,争取多出亮点、多出经验,展示全区的文明风采,共建一流城区。

创造一流生活环境合力建设美丽蓬江

12月的第一个周末,长塘社区和堤东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早便开始清理辖区临街商铺的“牛皮癣”,打扫卫生死角,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类似的大大小小环境整治行动近期在蓬江区各个镇街、社区广泛开展。

作为江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蓬江区的环境质量影响着江门的城市形象,因此,该区在环境整治上苦下工夫,着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

蓬江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大型卫生死角与病媒生物孳生地整治,从细节着手,清扫室内外卫生死角,疏通沟渠,清除积水,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除了加强生活环境的整治,该区还结合黑臭水体河道垃圾专项整治大行动,建立“河段长”制度,定期整治河道及河道周边的生活、建筑、工业垃圾。对于市场管理,该区通过开展市场“红黑榜”公示和农贸市场“两创建”评比表彰活动,树立文明经营的良好风尚。同时,该区通过建立常态化创文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督查、创文办督查、媒体曝光、市民随手拍举报等工作手段,并组建文明志愿监督员队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打造一流文化品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巩固创文的成果,关键在于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有鉴于此,近年来,蓬江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推进文化惠民,以文育民,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居民产生高质量的文明生活需求,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文行动中。

近年来,蓬江区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推进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强区。如该区深入各镇、街、社区、村打造的“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以基层群众为主角,融文体表演、政策宣传、社区服务、学习教育等内容于一体,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增添色彩。仅2016年已开展1000多场次类型各异的文体活动,深受市民的喜爱。

除了组织开展“普惠性”的群众文体活动,2016年蓬江区打造了多个精品活动,如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活动、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6周年活动、蓬江区首届祠堂文化节活动、杜阮凉瓜美食旅游文化节等等,打响了特色文化品牌,助力文化强区的建设。

其中,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活动包括电视舞蹈大赛、百姓健康舞大赛、发行邮资封、戴爱莲艺术楼揭幕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擦亮了“中国舞蹈之城”的文化品牌。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6周年活动则通过组织师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征文比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陈垣爱国爱乡、勤奋治学的精神。

除了深挖名人文化内涵,祠堂文化节、杜阮凉瓜美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更将文化、体育、旅游无缝融合,带动全民参与,提升了知名度,地方文化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营造一流服务环境做到爱民便民利民

自2015年蓬江区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启动以来,该区高效、便捷、文明的公共服务赢得广大市民的高度肯定。

整洁而富有格调的服务大厅,等候区犹如小型的咖啡厅,舒适的藤制桌椅、免费的咖啡供应,还有报刊可供翻看打发时间,此外,还设有展现“大制造”产业的企业特色展区,这便是滨江新城(棠下镇)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的概貌。

2015年4月,蓬江区率先推行自然人“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一年多以来,该区不断优化、提升,目前,已整合14个部门400项事项进行统一规范,采取“综合窗+公安专窗”的形式,实现“一门受理,全区通办”。2016年,蓬江区将改革延伸到法人类。9月,江门市首个企业法人邑门式服务中心在蓬江区开始试运行。

截至2016年12月6日,自然人邑门式服务大厅共办理业务累计85.8万件,日均受理量为2980件,即办率达86%,群众满意率达99%。法人邑门式服務大厅共受理涉企业务2.4万件,接待群众咨询1.8万人次,日均业务量达593宗,群众满意率达100%。

此外,今年8月18日,蓬江“邑微警”微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综合大部分公安业务,突破数据壁垒,实现内外网数据联通。群众可通过该平台申办无证入住旅店、居住证申领、姓名变更等39项公安业务,缩短了办事时间,又省去了跑窗口排长龙的麻烦,真正便民利民。

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助力打造“爱心之城”

“我的志愿服务时间已有200多个小时,是二星级义工。”今年七月刚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黄雪珊实现了从义工活动参与者到义工活动组织者的转变。“上大学后我便开始做义工,参与过‘430学堂,辅导学生做功课,也曾探访过低保贫困户。”一次次的参与实践让黄雪珊对义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高的热忱。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加入蓬江区义工联,继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促进城市更美、更文明。

近年来,像黄雪珊般活跃于各种义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蓬江区的义工队伍日渐壮大。目前,该区注册义工已增至7.3万人,累计服务群众80.6万人次,区、镇(街道)、村(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四级义工组织网络日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迈向品牌化,尤其是自主创建的“真情圆梦,玫瑰义卖”助学筹款项目、关爱外来工子女“人文关怀进园区”项目、蓬江区便民巡游活动、蓬江区志愿日/夜市四项品牌活动,更是广受好评。

目前,蓬江区的志愿服务已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信息化、常态化,探索出成熟的运作模式,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蓬江区志愿服务工作得以迅猛发展,志愿组织不断增加,志愿者队伍急速壮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滞后,出现了队伍建设不完善,义工注册、管理和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蓬江区义工联于2015年制定了《蓬江区志愿服务制度汇编》,确定了义工联标识旗帜的制作要求、志愿服务的服务标准、社区义工(志愿)服务站的日常工作“七有标准”等,以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手留余香”。

2016年,该区义工联通过委托社工机构、整合社会各资源的方式,加强志愿者骨干培训,规范志愿者注册流程,落实专业化分类培训管理,并对“三零”(零培训、零服务、零会员)组织进行整改,实现全区义工志愿服务参与率达70%。

志愿服务信息化方面,2015年,蓬江区义工联和区社工委共投入10万元,根据该区义工发展的实际情况,研发出“蓬江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分类系统”,实现对注册分类、培训、时数等级、活动发布等制度流程的有效管理。2016年,该系统数据与江门市注册义工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日后,该区对义工志愿服务管理将更加精细化。

近年来,蓬江区不遗余力推动“为邑增辉”党员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同时,高度注重党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打造。还实现了“志愿楼长”服务常态化和“文明劝导服务”常态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楼长”活动是蓬江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创新举措。楼长要定期走访住户,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要经常检查楼道卫生,主动劝导住户把垃圾带到楼下扔进垃圾桶,确保每周清扫一次楼梯,劝导住户不要在楼道摆放杂物,发现张贴“牛皮癣”行为及时制止,还要调解邻里纠纷,通知、动员居民住户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等。截至2016年底,蓬江区共有3000多名志愿楼长,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工志愿服务
The Price of Beauty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带上孙子做义工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当义工,好处多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