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之乡”薪火相传的龙舟文化

2018-01-29 22:23艾莫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龙船赛龙舟云龙

艾莫

每逢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莫过于龙舟竞渡。起龙舟、校龙舟、赛龙舟、吃龙船饭、龙船探亲、坞龙舟……水网纵横的江门五邑地区龙舟竞渡前后的一系列仪式,无不诉说着人们对龙舟竞渡活动的热爱,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等的美好祝愿。

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已有300多年赛龙舟的历史,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村中有接龙亭、接龙桥等古迹,具有浓郁的龙舟文化氛围。以“龙”传情,以“龙”聚人,龙舟竞渡充分表现了蓬江人对龙舟竞渡传统活动的热情,体现了蓬江人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精神。

蓬江区棠下石头村“接龙桥”石刻横匾两边刻字是:乾隆丁末年孟春重修,另一边是:落匾冯成修书。据此推测在康熙后期1744年或在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左右,石头已有龙舟竞渡这一活动。

棠下镇石头村的“资深”龙舟

据介绍,在过去,石头村只有“白头仔”“蓝须”“麻须”“云龙”“水月宫”“蓬莱”6艘龙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龙舟数目已翻了一番,共有12艘龙舟,其中“云龙”“白头仔”“水月”“慈济宫”“洪圣宫”“蓬莱”“蓝须宫”是石头村的七大龙舟品牌。

说起石头村的龙舟,每一条都有段“古”,如:石礼“飞凤”是为了斩妖除魔,保一方安宁而建成的;“蓝须”是中心里先辈趁黑从别的村运回来的;岐山里原来没有龙舟,村民每逢端午节就去“打龙工”,即哪里有需要就去哪只龙舟,寄人篱下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最后岐山老一辈与港澳同胞集资建造了一艘新龙舟“麻须”……

2012年,北角村龙舟“云龙”在棠下镇大型龙舟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有“棠下第一龙”之称。关于“云龙”也有段“古”。北角村相传100多年前已有“云龙”,当时船板是由相当厚的坤甸木做成的,故船身十分重,比赛起来启动慢,屡次比赛结果总难让身强体壮的北角村民满意,所以“云龙”有“纳水云龙”之称,言下之意是说若比赛,此船是不会取胜的,只是人在拼命扒,船却在爬行,有悖于“飞龙在天,腾云驾雾”这种架势。鉴于这种情况,北角的祖辈们决定把“云龙”拆了,并按每个男丁计算,把拆下来的船板分了。1938年,龙湾人陈永独资捐建了一条“云龙”。当年造龙舟剩下的坤甸木板充当了桥板,一块架在龙湾与梅湾交界的河冲上,另一块则架在北角村闸的河冲上。

因北角村自然村人口较多,青壮年济济一堂,2002年,旅港乡亲陈明达和龙湾村的吴铴聪先生出钱出力,再造一艘新“云龙”,使端午龙舟竞渡活动更活跃。

端午龙舟习俗多

石头村关于龙舟的习俗非常多,据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石头村民就开始把放在庙宇中的龙头、龙尾拿出来,用柚叶水洒过,再把鲜柚叶、扁柏放入龙口内,一个人托龙头,一个人托龙尾,继而敲打着锣鼓先到陈氏宗祠朝拜白公了。继而大家舞着龙头逐家叩首朝拜,意思是祝这家人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龙马精神,工作顺顺利利。每到一家,屋主都会燃鞭炮并喜气洋洋地出门接龙头,还会送给舞龙头的人,一人一封利是和几升米,以表示吉祥和谢意,舞龙头的人这时再三叩首告别,就又转辗去第二家了。小朋友们听见锣鼓声,看到舞龙头就会蜂拥而至,并跟着舞龙头的逐家逐户去看热闹了。

端午节扒龙舟、裹粽子,这是沿习已久的民间习俗。石头村民在端午前20天就纷纷把埋藏在龙船坞的龙舟起出来,擦青苔,冲洗干净,晾干,扎龙筋,调校船,抹油,千方百计令船身光滑些,好让其比赛时“爽水”些。

这里的人都知道,端午扒龙舟本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经过漫长的岁月,扒龙舟早已演变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了。石头村人的扒龙舟的宗旨是:“团结拼搏,奋发向上,友谊第一,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体现了石头人“龙”的精神。

扒龙舟必设“食龙船饭”这一环。农历五月初五,各村差不多都“封火烟”(不煮饭)去“食龙船饭”。那天一早人们纷纷拾烧猪去陈氏宗祠拜祖,到水埗头用烧猪、果点等拜海神,准备扒龙船;再有就是村民拾着谷箩挨家挨户“夹米夹钱”用来煮龙船饭。

当晚人人去祠堂吃龙船饭之前,先拜架在凳子上的龙头龙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年、龙佑村民,然后把一小碗热饭放进龙口中,再从龙口把饭掏出来放在大箩饭里,稍和一下,大家才可以盛饭上桌吃饭,这就是“食龙船饭”的来历。

吃龙船饭时,家长们纷纷装饭给小朋友吃,甚至邻村的也来装一些龙船饭给他的孩子吃,图个吉利,让他们快快长大,平平安安、龙精虎猛。

薪火相传让龙舟文化更有活力

石头村龙舟竞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饱经岁月沧桑,至今仍遗留有7条传统大龙舟。据介绍,每条龙舟可坐70人,七条龙舟共490人,每到比赛当天,亲朋戚友纷纷从各地赶来聚在一起,仅仅一条龙舟就可以席开200桌,总人数可达1.4万人左右。村民们对龙舟竞渡活动的参与热情极高,大家都非常重视这项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赛龙舟在石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少村民都是听着龙舟鼓长大的,一批又一批的龙舟爱好者不断涌现。在石头村的7支龙舟队中,有不少是父子兵齐上阵。在石头村龙舟训练基地,这段时间每晚都有队员在训I练。在一群中年男子中,常常会出现一个青年的身影。他自少年时代就开始跟着爸爸扒龙舟,他的爸爸是龙湾腾飞龙舟队的主力队员,经常代表村参加各项龙舟比赛,可以说他的龙舟情结源自于父亲。而这位父亲以为,把儿子带上龍舟参与各项龙舟活动,是出于一种薪火相传的想法。他觉得从那时开始,儿子就变得越来越坚强,他也明显感觉到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他表示,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龙舟活动,让石头村的龙舟文化更有活力。

在石头村,观看龙舟竞赛时,大家都会高声喊“出力”“起浆”,为运动健儿们加油。在往来的人群中,有成群结队的,有扶老携幼的,有一家几口的,也有身手敏捷快速穿梭于人群中的少年、青年、妇女等,激烈的龙舟竞渡不但吸引了本村村民,连外村人也闻讯赶来凑热闹,河岸两边总是人山人海。每一次举办龙舟竞赛活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起浆!”“出力!”的呐喊声,配上唱彩声、炮仗声、号子声,浩浩荡荡,村里村外总是热闹非凡。

在石头村不仅可以看到男子赛龙舟,还可以看到女子扒凤艇,据村民说,其寓意是“龙凤呈祥”。虽然石头村是五邑地区扒龙舟名村,但是五邑地区的女子因数百年来的习俗,从未被允许参加龙舟赛,随着时代的开放和进步,“凤艇”的出现,打破了几百年来女子不得赛龙舟的传统。扒凤艇时,会组织全村240名村妇分为10支队伍展开竞赛,一条艇上24人。为了参加比赛,她们会训练近半个月,每天下午4点至6点进行训练,训练完后再回家煮饭。虽然忙碌,但是她们都很开心。选拔队员也没有标准,只要喜欢就可以去扒。

石头村的村民们都说,龙舟竞渡活动最重要的是全民参与,无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大家都开心快乐就好。或许也应该说,正是在这样的集群式快乐中,龙舟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并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充沛的活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船赛龙舟云龙
赛龙舟
数字时代下大数据财务人才培养研究
丘树宏的诗
怪刀飞合
端午赛龙舟
苏云龙作品
龙船饭
端午美食除了粽子还有啥?
谁是偷盗者
端午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