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学英语微课视频中的模态配合研究

2018-01-29 06:20叶娇方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多模态微课

叶娇方

摘 要 本文基于张德禄(2009)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两个参赛作品分析,探讨在微课视频设计中声音、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模态组合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以实现意义的建构和传递,以期对微课视频设计中的模态配合有一个全面认识,并揭示微课视频中的多模态话语特征。

关键词 微课 多模态 模态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66

Abstract Based on Zhang Delu(2009)'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wo works participating the Contest of China Foreign Language Micro-lectur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voice, words, pictures and charts, videos and their cooperation in constructing and converting the teaching goals in micro-lecture design, to get fully acquainted with inter-modal cooperation in micro-lecture design, and to further reveal the multimodal character in micro-lecture videos.

Keywords micro-lecture; multimodal; Inter-modal cooperation

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网络课程,可以让有限的优秀教育资源,随时、随地为众人可得。针对人们注意力有限、碎片化时间较多等特点,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微课正日益深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1 微课

微课程概念(micro-lecture)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对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他建议可以采取几分钟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来迅速获取知识。

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经过两年的实践后他指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學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课程(胡铁生等,2013)。微课教学以视频为主要媒介,时长十分钟左右,比传统课堂时间少。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加适合现在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2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1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理论。Martin于1992年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及表达(媒体)等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多模态交际受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实现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在形式层面上,不同模态形式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语语意义。在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发现不同模态之间是如何相互协同、共同实现讲话者要表达的意义,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Martin(1992)指出,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互补性分为强化和非强化两类,非互补性含内包、交叠、增减、情景交互等类别。张德禄(2009)指出,模态的选择涉及最佳搭配,不是完全自由、随意的。模态的选择需以增加正效应为原则,主要包括强化、协调、前景与背景、整体与部分和抽象与具体等;反之,就会增加负效应。因此,在微课教学中,如何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3 微课视频中的多模态话语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4年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两个参赛作品。作品一时长8分29秒,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背景中指导教师用响亮、标准的英语介绍了西方文化中神秘的“七”。视频中有大量的动画和从不同方向移动的图片,在音乐声中,指导教师缓缓道来:“七”的巧合、宗教中的“七”、日常生活中的“七”,以及与“七”相关的表达。作品二时长10分39秒,介绍了如何描述一部电影,指导教师分别从词汇、短语、名子及段落层面分别介绍了电影描述相关的词汇。视频中同样运用了大量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在两个微课视频中,指导教师主要采用了视觉模态、声觉模态以及视频模态。

3.1 视觉模态

视觉模态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是微课视频中的主模态。Leeuwen(2006)认为,印刷体式包括字形、字体大小和颜色等,都是社会符号,具有意义潜势,都是构建意义的重要模态。在作品一中,指导教师很好地注重了字体的大小、颜色、字形等,与表达需求搭配合理、重点突出、吸引学生注意力。整个视频中,只有一页满屏文字,其他页面大部份都是只有一行句子或者几个单词,字体颜色、大小、摆放顺序各种各样,非常好地表达了微课主题。作品二文字颜色较为单一,但字体大小合适,文字量适中。

图片主要是插图、人物肖像、实景照片等。Kress和Leeuwen(1996)指出,图片等视觉符号同样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图片和文字一样,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构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二中介绍电影类型时,每一种电影类型旁边都会出现一张该类电影的海报,如介绍喜剧时,出现《憨豆先生》的电影海报;而在介绍动作片这一词汇时,出现《007》的电影海报。图片非常直观形象地解释了片子类型,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endprint

作品一中还有比较多的动画运用。在一开始的主题介绍中,一个果子爆开来,主题文字在两端题花中出现,非常轻松地把学习者带入到了主题环境中;在让学习者思考生活中与“七”有关的巧合时,出现的文字由一只鸟带领一个一个出来,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动画而吸引,顺势思考授课者提出的问题;在后面介绍“七”的巧合及日常生活中的“七”时,图片及文字时而从左边穿入,时而从右边穿入,有一种轻快感,让人感觉学习的愉悦,同时也因为方向的变幻,学习者不会感觉单调,注意力会被完全吸引,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作品二在整个视频中几乎没有动画,画面效果较为单一。

3.2 声觉模态

声觉模态主要包括来自授课者的讲解、句子或课文的录音、听力等。 和日常授课不同,微课视频中几乎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全是授课者一个人讲解为主,教师的话语对学生来说是主要的接受对象,因此对教师话语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在两个作品中老师都发音清晰、标准、流利、有精神,两人都非常注重重音、语音、语调等,这些对于一个好的微课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3 视频模态

视频模态包含电影片段和拍摄的录像。视频模态的采用可以让微课更多元化、更有吸引力。在作品一中,教师插入了一段自己对于西方七种美德的介绍视频,由教师站在树边,从树下拿下纸牌介绍各种美德。虽然微课总共只有八分多钟,但从头到尾的文字图片式介绍容易让人视觉疲劳,此时插播一个视频介绍,让人感觉更多元,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作品二中,为了介绍电影给人的感觉的词汇,作者在中间插播了几个电影片段,并分别给出了形容这些电影的词汇,这可以缓解学生前面大段词汇学习的枯燥,让学习内容显得轻松一点。

4 微课视频中各模态之间的协同

在多模态话语中,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无法表达全部的意义,需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称之为“互补关系”,而其他的称为“非互补关系”,即一种模态对另一种模态的意义表达上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但仍作为一种模态出现(张德禄,2009)。在微课视频设计中,模态之间的配合要以增加正效应为原则(张德禄,2009)。

(1)声音和文字、图片、视频之间,主要是强化关系。在微課视频中,声音是主要的授课手段,文字、图片、视频突出了声音介绍的重点,图片、视频对声音介绍的内容进行了扩充。文字、图片和视频总体而言都是为声音介绍服务,是强化关系。

(2)文字和图片之间主要存在强化、非强化、内包等关系。在作品一中,作者提到她几乎忘了一件事,在文字“I almost forget”下面有一个灯泡,是突出,强化作用。在作品二中,介绍电影人物男主角,女主角时,背景图片是黑客帝国的海报,作者用箭头指向解释了男女主角,图片和文字共同合作表达意义,在这里是互补关系中的非强化关系。内包关系中,一种模态或多种模态对整体意义的表达没有用处,只是把表达更具体化,从而让情景感更浓。在作品一中,作者介绍音乐中有七个音符时,在下方画了一行音符,用图片形象说明介绍内容。在介绍一个家庭的基本成员为父亲、母亲及孩子时,背景图片为一家三口的照片,非常直观地说明了一个家庭的组成。以上两个例子中,图片都是对文字的抽象内容以具体的方式进行了呈现,属于内包关系。

(3)文字和图表之间主要是协调关系。在协调关系中,不同的模态共同表达交际者的整体意义,缺一不可,协调关系实际上是运用多模态交际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王红阳,2007)。在微课视频中,介绍课程结构时多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这两者相互合作,才能完整又清楚简单地表达意思。

(4)文字和视频之间主要是互补的关系。在作品一中,作者的介绍视频和文字相互协调,共同体现主题,属于非强化关系。在作品二中,为介绍“可怕”这一词汇,作者播放了一个虫子钻到身体里去的电影,强调突出了可怕的感觉,让学生加深对“可怕”这个词的印象,这属于强化关系。

5 总结

通过对两个微课视频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对以后的外语微课视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1)教师的口语录音质量一定要高。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几乎从头贯彻到尾,所以录音时声音响亮、清楚、没有杂音,是必须要做到的。另外,教师要做到重音、发音、语音、语调、口气、语速等贴切、准确,有高低起伏,也抑扬顿挫,才能更好地表达意思。

(2)教师要学会使用多种模态协同配合来表达意思。在十来分钟的微课视频中,如果连续使用单种或两种模态来讲解,也还是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在各种模态可得的今天,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模态交替或并进的方式来制作微课,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在微课视频设计中,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在作品一中,教师会提出问题,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虽然没有直接互动,但还是可以以别的方式让学生有参与感。

本文基于张德禄(2009)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两个参赛作品分析发现,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必须要注意口语录音质量;其次要注意多模态之间的协同,尽可能多使用各种模态来强化加深意思;另外,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微课发展非常迅速,制造出优秀的微课视频,将造福广大英语学习者。

本项目基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2016年-2017年课题《多模态大学英语微课视频中的模态分析》

参考文献

[1] 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42-48.

[2]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以此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3-12.

[3]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4] 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31-34.

[5] 胡壮麟.闲话"整合"[J].中国外语,2008(5):19-23.

[6] 张德禄.多模态语话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7] 张德禄.多模态语话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8]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属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9]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8):36-42.

[10]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John.Benjamins,1992.

[11] Kress&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tledge,1996.

[12] Nutal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13] Lim F V.Developing and Integrative Multi-Semiotic Model[A].O'Halloran K.L.Mu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C].London: Continuum,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模态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