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明光市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与防控对策探析

2018-01-29 12:46赵子津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2期
关键词:明光市抗药性赤霉病

赵子津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是国家商品粮和小杂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长期以来,明光市的种植结构主要为水稻、小麦、花生等作物,近年来,受到气候变化、种植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明光市的小麦赤霉病发病频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近10年来先后2次大规模爆发赤霉病,对小麦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为此,全市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控体系,才能确保小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 明光市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

1.1 气候条件变化

气候条件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本地的气候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出现的连日阴雾、高湿天气,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明光市每年的秋种小麦播种时间集中在10月中、下旬,使用的品种85%以上为半冬性白麦,导致齐穗、杨花期一般集中在5月1日前后。据明光市气象部门连续12年的统计表明:4月20日~5月10日,明光市天气日平均气温16.7℃,常年阴雨、多雾的概率达87.6%。花期与适温、多雨重叠,是明光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秸秆还田

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加之秸秆禁烧的压倒性态势,大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同时,在生产上由于免耕技术、浅旋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导致土壤翻耕深度最多只能8~10cm,小麦、玉米、水稻等种植模式常年不变,导致带有病菌的植株残体在土壤中被掩埋。田間菌源量普遍大量存在,据我站2017年3月27日~4月2日调查,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24.35%,枝带菌率为27.83%,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田间菌源量足以造成赤霉病大发生。

1.3 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不强

小麦品种本身的抗性,是抵御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首条防线。从目前明光市的小麦种植品种情况来看,85%以上是来自河南等黄淮地区的半冬性品种,而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的扬麦品种、宁麦品种种植比重偏低。一方面大多数都是春小麦,其增产潜力不如冬小麦的增产潜力高,而且这些小麦的抗寒能力不强,在冬季容易出现冻害。另一方面来自于黄淮地区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其产量潜力较大,但整体上对赤霉病的抗性较差。农户片面追求高产而忽视品种的抗性,这就出现“高产不抗赤霉病、抗赤霉病不高产”的局面,不利于小麦产业的发展。经过调查分析,本市的小麦主栽品种一共有16个,其中中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5个。这是小麦赤霉病危害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

1.4 病菌的抗药性增强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明并使用了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高效、低毒、无公害,这类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是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导致病菌本身的抗药性增强,这些抗药性菌株的产毒能力更强。根据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测定,明光市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已经普遍存在抗药性,如果继续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不仅不能防控小麦赤霉病,反而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1.5 防控不及时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是在小麦齐穗、扬花阶段,其有效防治时间很短,所以为了对该病进行防治,必须要准确把握用药时间。但是目前生产过程中,由于分散农户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时间不同,所以小麦的扬花期也有早有迟,整体药物防治的时间不好控制,而且技术指导难度较大。同时,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现实,在防治赤霉病的过程中降雨、多雾天气比较频繁,农民又缺乏科学防治经验,防控不到位,有的农民更是心存侥幸心理,想要控制成本,在小麦扬花期间晴天不肯打药,雨天也没有办法用药,一旦出现赤霉病才开始用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导致赤霉病越发严重。

2 明光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

2.1 做好赤霉病预报工作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赤霉病的危害,首先要做好该病的预测预报,提供准确的赤霉病预报信息。农业部门应该要定期进行监测,对赤霉病菌的数量、菌株类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监测,根据天气动态情况作出预报,及时预警病情,并且对农户进行指导,做好赤霉病的预防工作。同时,应该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对历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发病年份、气象资料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短期和中长期预测模型,提高赤霉病预报准确率。

2.2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高低直接影响小麦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培育、推广更多抗病性高的品种,能够对赤霉病进行抵抗和防御。研究表明,我国的小麦品种中,中抗或中感赤霉病品种,药剂防治可以对赤霉病产生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高感品种的小麦,即使适期开展药剂防治,也达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明光市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度的地带,是小麦赤霉病的多发区,选择抗病品种是减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对此,必须要加强科研力度,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抗赤霉病能力高的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中抗水平以上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在产品的布局上也应该要尽量调整和压缩高感品种所占的比重,尽量少选择济麦、豫麦等高感品种,推广使用淮麦系列、宁麦系列等抗性较高的小麦品种,从源头上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2.3 提高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2.3.1 赤霉病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应该多管齐下,提高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水平。在做好清沟沥水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落实“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大户建议齐穗时即喷药,做到把准时机,两次防治不动摇。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新技术。

2.3.2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切实做好田间管理,比如及时进行深耕灭茬、少精量复式播种、科学施肥,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研究选择用药的品种、剂量、喷雾技术等,形成新的防治技术。鉴于长期使用同类药物,容易导致菌株产生的抗药性,所以要不定期更换药物,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新型高效杀菌剂,比如戊唑醇、氰烯菌酯等药剂,采取混合使用或者轮换使用等技术措施,以防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导致菌株出现耐药性。

猜你喜欢
明光市抗药性赤霉病
明光市人民医院
与《四季》有个约会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习作点评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杂草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研究进展
安徽省明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