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禁闭陷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运用分析

2018-01-30 05:30张习敬王万琴文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主支导丝主干

张习敬 王万琴 文敏

在临床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以下简称PCI手术)当中较难妥善处理的一种,它操作起来较为复杂,且危险性较高[1-2]。最近这几年以来,球囊预埋保护手段在临床当中有了一定的应用[3]。本文将针对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即 JBT)在临床的应用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8月—2017年4月接诊的患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且接受拘禁闭陷球囊技术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当中择取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6例以及女性14例,年龄均在38~79岁,平均数是(59.23±7.65)岁。

1.2 方法

术前行常规治疗和对应的护理措施,并行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造影检查,结合造影结果来测量QCA指数。手术开始之前,依照常规标准,结合患者的体质量情况,经桡动脉鞘予5 000 U~10 000 U肝素推注,取主支支架、边支预埋球囊技术,择取雷帕霉素药物涂层的冠状动脉支架。在主支血管及边支血管分别送入指引导丝,依照主支病边处的基本情况选择球囊预扩张,随后沿着主干导丝将支架送入,之后沿着边支导丝将球囊送入,确保拘禁球囊近端金属Mark在主支支架的近端处(浅埋),将主支支架释放jailed球囊,假如边支发现闭塞、受累现象,将后扩张及时送入主干,对边支球囊进行扩张,将闭塞边支及时打开。主干支架发生变形现象,重新布边支,矫正变形,进行对吻扩张,假如没有发生边支的明显受累现象,那么就在主干支架完全释放之后,将预埋球囊撤出即可。

1.3 观察指标

对其术后成功率(成功标准:在支架植入手术之后病变血管的狭窄残余在20%以下,主支、边支TIMI血流达3级,没有发生显著的不良事件)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12个月)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进行统计,使用(n,%)进行表示。

2 结果

在50例患者当中有48例手术成功(96%),有2例患者发生边支近端夹层病变(4%);另外,50例患者均配合随访,12个月期间发生1例心血管事件(2%)。

3 讨论

在PCI手术当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症状是较为复杂且疑难的问题之一,其成功率较低,而且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隐患也比较高,这也是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问题[4-5]。当前针对该病的介入治疗方式主要是双导丝技术,把导丝通过手术植入到患者的病变血管主支和分支当中[6]。当前较为常用的就是分支钢丝保护措施,也就是所谓的jailed wire technique(JWT),不过这种技术手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导丝断裂或出现解螺旋情况,如果处置不当,可令导管深坐继而损伤血管[7-10]。借助拘禁闭陷球囊技术则可以较好的避免这项缺陷,从被动保护边支变为主动保护[11]。拘禁闭陷球囊技术所使用球囊为主支预扩张球囊,此项技术无需增加额外费用[12]。将其应用到临床当中对分叉病变进行处理,能够充分保证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行以拘禁闭陷球囊技术进行介入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预后情况也较好。

猜你喜欢
主支导丝主干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药物涂层球囊的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术中边支保护作用及对血流情况的影响分析
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中应用技巧分析
运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研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