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俗语研究

2018-01-30 20:03陶弘扬
考试周刊 2017年71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教学活动

摘要:汉语俗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沉淀,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语言中的凝练。作为体现民族风貌的语言单位,俗语一方面有力地激发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一方面也对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当下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普遍对俗语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俗语持回避或忽略态度,学习者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基于此,从教学层面对俗语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汉语俗语;教学活动;学习策略

一、 俗语的范畴和特征

(一) 俗语的范畴

《辞海》(1999):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指谚语、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

《中国俗语大辞典》前言:“俗语,或者俗话,是一种广泛的名称,典型的俗语是所谓谚语。”并认为俗语里还包括一种最先叫做“俏皮话”而现在通称“歇后语”的东西。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从语义范畴看,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多数词典认为广义的俗语近乎于熟语,多指流行在民间的一切通俗语句,包括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狭义俗语;狭义的俗语是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等是同级语汇单位,专指一种来自民间的形式生动的定型化语句。笔者认为,狭义俗语概念具有典型性,故针对狭义俗语范畴进行探究。

(二) 俗语的特征

崔希亮认为,在汉语交际中,汉语俗语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代码”。从语言学角度说,汉语俗语形式上具有凝固性特点,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意义上具有特定性,表达特定的意义使用上则要受到场合、文体、语体等限制。

1. 结构固定性

俗语则大多为五言格式,“换汤不换药”,也有六言式“当面锣对面鼓”,七言式“敬酒不吃吃罚酒”,是民间流传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通俗简练的定型语句。

2. 意义和功能的整体形象性

与谚语一样,俗语多用于整体引用,形象描述某个人物、现象或者事情,如“横挑鼻子竖挑眼”“吃不了兜着走”“一碗水要端平”等。

3. 人文内涵丰富

作为民间流传悠久的一种语汇形态,俗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也是让留学生挠头费解的原因。例如:“敬酒不吃吃罚酒”與中国的酒桌文化有关。在中国,敬酒是敬酒者表达对被敬者的尊敬,通常被敬者一定要愉快地喝下,罚酒是因为做错了事,自己主动惩罚自己喝下的。外国学习者对这一层文化有所了解,才能理解该俗语是用来指责别人不识抬举的意思。

二、 俗语在运用中的偏误

“我去四川玩却不能吃辣,这样我会错过很多村!”不知听到这样一句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的感慨,大家能否想到“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这句俗语并发现这句话有何不妥之处。由于俗语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关于对外汉语俗语的“三教”都很欠缺,共同造成了留学生“爱用俗语,却一用就错”的状况。

(一) 结构偏误导致误加、误漏等句法偏误

俗语不能被拆分,俗语中的字词也不能被替换。误加误减的偏误通常出现在初级或中级学习阶段,以及外国学习者的日常交谈之中。由于初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接触俗语的时间相对较短,对俗语的结构、形式的记忆还处于尝试阶段,很容易想当然地增减篡改俗语,造成比较明显的错误。例如:

*汉语俗语有一句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 语义理解偏差

语义偏误多出现于书面当中,留学生望文生义,靠自己的想象从字面上理解俗语的含义。例如:

*一家团圆是多么幸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三) 语用方式不当

语用偏误出现在高级水平的外国学习者当中。主要源于学习者对于俗语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不了解成语的引申义,把握不准俗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义轻重,但是有一定的汉语水平,所以很喜欢尝试使用俗语,却往往突兀且不合时宜。

*孩子们看到病床上父亲痛苦的样子难过得离开,有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三、 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理解并正确使用俗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更地道,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汉语的自信心。俗语的适用范围广泛,在口头和书面语中都会经常遇到,由此可见,俗语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十分必要。

(一) 俗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常用性原则。完善留学生俗语偏误整理、完善工作针对留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当的俗语;

2. 可理解性原则。语义讲解分析可使用双语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3. 文化性原则,讲解须追根溯源,适当应用文化导入法。例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涉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脱出于古典名著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涉及佛教文化。

4.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要对俗语进行筛选,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的思想去除掉。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等不符合当今普世价值观的文化糟粕应予以摒弃。

(二) 俗语的教学方法

1. 对比导入,母语同义套用

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用英语中现成的“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进行解释,很有利于学生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交际导入,直译意译共用

能确切表达意义,不违背各种语言规范,尽量以直译为主,尤其是那些出自经典著作和民族地方特色浓厚的作品,有些直译已约定俗成,人们更能接受;若换用其他英译方式,还会影响使用效果。但是有时直译并不能将俗语的比喻义、附加义展现出来,因此,还需配合使用意译法。

3. 文化导入

对于蕴含有民族文化的俗语教学,必须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中进行,适当地辅助讲述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明白和理解俗语的含义。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俗语和相应的历史故事排演成短剧和小品。

参考文献:

[1]王徳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1.

[2]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4]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5]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作者简介:

陶弘扬,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